会会:方式不同的新创职场社交平台,线下攒局约见

2016-07-30 12:42赵东山
创业邦 2016年7期
关键词:标签职场线下

赵东山

拥有10万+用户,拿了900万Pre-A轮融资,会会的教训就是“别照着LinkedIn抄”。

“攒

局”在中国的文化当中是独具特色的一部分,饭局、龙虾局、咖啡局等等。李翔昊把这一概念应用到了自己的产品理念当中,这是他“做产品不要照着抄”的态度实践,也是他认为LinkedIn在国外发展很好但在国内发展不好的原因。

李翔昊曾在优士网、经纬、大街网等供职,2014年底创业,自己做了一个职场社交项目“会会”,通过线下攒局约见的方式解决用户在工作中产生的困惑,早期就有慕言、姬十三等大咖入驻。

“职场社交就是为了认识人嘛,你线上认识的人没有太大的价值意义,就直接导入到线下活动中直接去互动。”这是当时李翔昊选择线下约见方式的初衷。

一方面“请客吃饭”更适合中国文化,另一方面,确定了会面的大致主题更容易找到诚心想交流的人,同时两个陌生人也更有的聊,这样用户申请加入局时也会更谨慎。

根据职业背景、兴趣、技能等标签匹配

会会把职场社交与生活场景结合起来,挖掘圈里的人脉资源。用户注册时需要提供自己的公司、职位、工作年限等信息,以及个人技能标签。会会通过“机器+人工”梳理的方式为每个用户打上职业背景(行业、公司、职位、工作年限)、技能标签和兴趣标签,通过这些用户标签和邀约记录、地理位置来匹配社交关系,帮用户找到想要认识的相关领域的行家进行线下会面。

用户可以在平台发布会面邀约,内容包括聊天的主题、时间、形式(吃饭、喝咖啡等)、人数、费用等相关信息。达成见面约定后,双方用户会自动结成好友并启动聊天功能,可以进一步沟通。

目前在会会平台上,“认识”主要是以系统匹配为主,也可以直接在行家用户展示的页面预约。会会正不断增加大咖行家的数量,之所以没有做主动搜索机制和二度关系拓展,主要是为了防止骚扰,避免无价值的信息。

职业社交门槛更高,对商业效率要求更高

李翔昊告诉创业邦(微信关注:ichuangyebang),职场社交最本质的地方在于,相较于其他娱乐化社交,职业社交是“有聊”的社交,门槛会比较高,对时间和效率的要求也高,更讲究商业效率,对产品会更挑剔,包括平台上的人和内容。

同时,李翔昊认为,不能把职场社交当作娱乐社交产品来做,如果像娱乐社交那样追求快速起量,会让平台越来越不职业化,越喧嚣就越缺乏专业的背景氛围,得不到长期的发展。做职场社交需要更久的耐性,而不是病毒营销。

所以,在产品早期,会会实行的是用户审核制,就像早期知乎的运营情况,牺牲掉发展速度就是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社区氛围,为了日后长远的发展,不过目前会会已经开放注册。

此外,职场社交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打开频率不会太高,但是只要打开就一定要在平台上找到有价值的东西,需求层次更高一些,而不仅仅是娱乐化社交打发无聊时间那么简单。同时,用户的年龄差异也会比较大,职场社交的用户大多是在28?45岁之间。

更注重人员搜索服务

在商业模式方面,会会目前正在加大力度做付费咨询,未来会采取平台抽佣模式。在未来的商业发展方向上,会会将为用户提供定制化需求服务,比如帮用户找某个细分领域的少数稀缺行家,帮助用户定向搜寻对接服务。

很多人会觉得会会与在行越来越像,李翔昊告诉创业邦(微信关注:ichuangyebang),与在行以约见大咖为主营业务不同,会会更专注于人员搜索和更多基于个人信息的商业服务和交易服务,未来也许会涉及招聘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服务。大咖提供某些业务领域的深度行业咨询辅助只是会会所有服务的一部分,他们更着重社交服务关系对接。

这也是会会与脉脉、赤兔的差异之处:更注重人的服务,结合产品的模式,用户想要找什么人就帮其找到什么样的人,更注重社交用户的积累。

在用户沉淀方面,用户建立关系后就转向微信交流了,因此李翔昊认为只要做好平台独有价值这部分、帮助大家认识人这部分就行了,其他的留给微信。但是相较于微信,会会上的用户在职业背景资料、信息交流和话题的积累方面,属性精度更高,匹配效率超过微信。

目前,会会共有10万余注册用户、几十位大咖。2015年12月,会会宣布获得创新工场和隆领资本的900万人民币融资。

猜你喜欢
标签职场线下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重回线下
线上与线下混合模式下的教学改革探讨
职场要减龄 特立独行第一名
让衣柜摆脱“杂乱无章”的标签
科学家的标签
科学家的标签
ONE⁃MAN UNIVERSITY
线下的反击!
职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