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临证指南医案》络病用药规律研究

2016-08-01 07:47白雅雯麻春杰韩雪梅钱占红任存霞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6年8期
关键词:临证指南医案络病用药规律

白雅雯 麻春杰 韩雪梅 钱占红 任存霞

摘要: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络病处方的用药规律,为络病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搜集《临证指南医案》络病相关条文,凡条文中有“络虚”“络热”“中络”“营络”“脉络”“脾络”“肝络”等相关病证名称的处方均予纳入,再根据其主治加以鉴别。将数据整理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采用软件集成的规则分析、关联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临证指南医案》治疗络病的高频药物、核心药物组合等,并生成新处方。结果 本研究共搜集络病相关医案158例,涉及处方168首,含药物185味。挖掘出高频(频次≥10)药物33味,高频(频次≥12)药物组合11组,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演化得到新处方6首。结论 《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络病处方多用辛味药,对虫类药物的使用较谨慎,临证以辛润通络、辛温通络、熄风通络、行气通络、活血通络等不同治法组方。

关键词:临证指南医案;络病;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用药规律;数据挖掘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8.013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8-0047-03

络病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中医界的广泛重视。清代名医叶天士继承和发扬前人学术思想,在络病学说的形成过程中贡献巨大,创立了较为全面的络病辨治体系,对后世影响

深远。《临证指南医案》是一部集中反映叶天士主要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医案专著。因此,本研究以《临证指南医案》为对象,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统计《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络病的常用药物频次、常用药物组合以及核心处方等,总结其中的规律,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筛选

搜集《临证指南医案》[1]中治疗络病的相关处方。凡条文中有“络虚”“络热”“中络”“营络”“脉络”“脾络”“肝络”等相关病证名称的处方均予纳入。处方剂型涉及汤、散、丸、膏等,根据其主治加以鉴别,凡属络病者(条文中有“治络”“清络”“通络”“安血络”等)收入,属其他病证者予以剔除。

1.2 数据规范

医案中有方剂名称无具体药物者参考《方剂学》[2]补充其药物。药物名称根据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3]进行规范,如“杏仁”规范为“苦杏仁”,“苏梗”规范为“紫苏梗”,“白蒺藜”规范为“蒺藜”等。医案中未注明炮制方法的药物如“甘草”“白芍”“石膏”等均按生品录入。对于同一药物的不同部位,如“全当归”“归须”“归身”均规范为“当归”。功效相近的同种药物,如“连翘心”“连翘”均规范为“连翘”,“茯苓”“茯神”均规范为“茯苓”。

1.3 数据录入

将上述筛选的医案及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建立数据库。录入完成后,再由专人对录入数据进行审核,以确保数据结果的准确性。

1.4 数据挖掘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将一般统计法、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方法等分析方法加以集成[4],可解析中医药治病用药规律,进行临床隐性经验的挖掘与推广应用,从中发现蕴藏的新知识和新信息[5]。运用该软件中的“统计报表”和“数据分析”模块对处方进行分析,包括用药频次统计、基于关联规则的用药规律分析以及基于熵方法的处方用药规律分析。

2 结果

经筛选,共纳入《临证指南医案》治疗络病处方168首,分见于158个医案中(部分医案有复诊记录)。

2.1 用药频次统计

168首治疗络病处方共包含药物185味,对其进行频次统计,使用频次≥10的药物共计33味,按频次从高到低排序结果见表1。

2.2 基于关联规则的用药规律分析

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方剂分析”界面上选择“组方规律”模块,根据本研究的处方数量,结合对不同参数提取数据的预读,将“支持度个数”设为12,支持度为7%(表示至少在12首处方中出现,占总处方数的7%),得到高频药物组合11个,见表2。

2.3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分析

选择系统的“新方分析”模块,依据本研究纳入的处方数量,按照相关系数和惩罚系数的约束(设置相关度为5、惩罚度为2)进行聚类分析。通过运算得到2味药核心组合162个,3味药核心组合29个以及4味药核心组合2个,见表3。在以上核心组合基础上,点击“提取组合”,通过系统集成的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得到用于新方聚类的核心组合,进一步聚类后得到新处方6个,见表4。

3 讨论

《临证指南医案》的络病内容散见于各篇章,涉及临床各科,包含“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等诸多重要观点。分析治疗络病高频药物及组合,所含药物多属于辛味,与叶氏提出的“络以辛为泄”相吻合。如表1中有辛温通络之桂枝、半夏、生姜,辛润通络之当归、人参、桃仁、柏子仁等,辛凉宣通之连翘、牡丹皮、郁金、川楝子。值得注意的是,叶氏在通络药中常配以茯苓。叶氏喜用茯苓,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茯苓共出现1058次[6]。茯苓淡而渗,其性上行,能引阳入阴,故常将茯苓与辛味药相配。对于通络之法,叶天士秉承仲景思想所创制的“虫蚁通络法”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但是,本研究结果显示叶氏使用虫类药频次并不高,高频药物中不包含虫类药。因此,叶天士运用虫类药比较谨慎,非久病沉痼的实证一般不用虫类药。

本研究基于熵层次聚类方法分析,演化得到6首治疗络病的新处方。新处方1体现了叶天士运用辛润通络法治疗络虚的主要思想,“络主血,药不宜刚”,“大凡络虚,通补最宜”。方中虽有小茴香辛香温燥,但配以当归和鹿角霜,不过于辛燥,亦不滋腻。当归为血中气药,能补血行血;鹿角霜功擅温补奇经,叶氏常血肉之品如鹿角霜(胶)、紫河车、羊肉等,用于络虚累及奇经者[7]。连翘辛凉,能清络中邪热;玄参为咸寒之品,质润多液,能降火滋阴。两味寒凉之品与上述辛温药物相配,寒温并用,补中有清,可用于治疗络虚兼上焦有邪热者。新处方2为熄风通络之方,叶天士常用此法治疗阳邪袭络之中风病,认为“清凉固是正治,然须柔剂,不致伤血,且有熄风功能”。方中连翘、羚羊角、玄参凉血熄风止痉,橘红、石菖蒲、竹沥化痰通络。新处方3为阴阳并补之平剂。肉苁蓉“温而能润,滑而不泻”能补肾益精;牛膝能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络;巴戟天体润,补而兼散,能温补肾阳;五味子滋肾益气生津。全方温而不燥,滋而不腻,是平补阴阳之基础方,也体现了叶天士“通补入络”的学术思想,适用于络脉空虚的患者。新处方4为行气通络止痛之方。方中延胡索与川楝子配伍,即河间金铃子散,能疏肝理气、活络止痛;五灵脂活血化瘀;香附辛香,气血兼治;紫苏梗辛散,理气宽中。叶氏常用本方的类方治疗少阳胆络不通之胁痛。新处方5可看作二陈汤与理中汤的衍化,功用健脾益气、燥湿化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气血不足,络中空虚;同时脾胃虚弱,容易生痰生湿,而痰湿之邪又会阻络。可以看出,叶天士注重调补脾胃在治疗络病中的作用。本方既有生姜又有炮姜,在临床中还需根据病情选择。新处方6中片姜黄破血行气、通经止痛;桑枝利关节、通经络;海桐皮祛风湿,舒筋通络;白术与上述祛风通络药物相配,能够健脾护胃。本方可用于治疗络脉瘀滞之痹证。

本研究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治疗络病处方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叶氏治疗络病的用药规律和特点。叶天士对络病形成了系统的认识,多用辛味药,并有辛润通络、辛温通络、熄风通络、行气通络、活血通络等不同处方组合。本研究中利用分析软件得到的药物组合和新处方,还需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临床辨证使用。叶氏认为,治疗络病要分清虚实,是否累及奇经,以及各脏腑络病之不同,因此今后对于络病的研究需进一步细分络虚络实、是否累及奇经等不同情况,并制定规范、系统的辨证分型标准。

参考文献:

[1]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鲁兆麟,张家玮,王即祚,等,整理.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2] 谢鸣.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31.

[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4] 唐仕欢,申丹,卢朋,等.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应用评述[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2):329-331.

[5] 胡永水,嵇传良,张淹,等.基于文献的含阿胶方剂用药规律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9):41-44.

[6] 杨豪杰,孙方园,马金苗,等.茯苓通胃阳探析[J].吉林中医药,2015, 35(9):952-955.

[7] 朱慧萍,连建伟.叶天士治奇经虚证理法方药探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0):2257-2258.

猜你喜欢
临证指南医案络病用药规律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基于络病学说从瘀论治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
基于“络病理论”从瘀论治中风
络病理论在心脑血管病治未病中的应用初探
基于数据挖掘的龙华医院风湿科治疗干燥综合征用药规律与特色分析
中医药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辨证及用药规律分析
叶天士“肝—胃”学术思想探析
中药局部外敷治疗肝癌疼痛的用药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