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北京诗歌与北京文化

2016-08-01 00:00封月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京派北京诗人

封月

摘 要:论文以北京诗人和北京诗歌为起点阐释北京文化对于诗歌领域产生的潜移默化地影响。论文分别分析了北京文化与政治,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无论是北京城衰落时的寂寞还是革命时的狂热,都是北京文化的一部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北京吸引了大量的打工者。而逐渐恶化的环境也使得北京成为了雾霾之都。这些构成了复杂的北京文化,也分别表现在不同时期的北京诗歌中。

关键词:北京诗歌;北京文化

一、北京与政治

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城总是表现出其得天独厚的文化特征,生活在北京的诗人们也被这种独有的政治文化感染,并用自己的诗句与情感表达、映衬着这座古老都城的政治风云、历史变迁。20世纪30年代一批带有着浓厚“北京味”的京派文人,用他们的文章与诗歌,表达落寞的老北京的寂寞、颓废与孤独。而在1949年后,北京重新成为政治文化的中心,成为了希望之城,母亲之城。

(一)闲置的皇城

自辛亥革命后,清朝政府覆灭,昔日作为帝都的北京城已不再是金碧辉煌的帝王皇城,然而北京人骨子里的骄傲和中心意识也并没有发生改变。直到蒋介石将首都迁往南京, “五四”运动逐渐落潮,迷茫与彷徨逐渐成为了这个城市的情绪。“七七事变”后昔日的皇城已经沦为沦陷区。政治中心地位的丧失,文化上的衰落,战争的洗礼使得整个城市都笼罩着阴沉的气氛。30年代的北京已全无昔日的风光,华丽辉煌的紫禁城映衬之下,是这个古老城市的荒凉与落寞。

闲置的皇城失去了当年的王者气韵,这也深刻地影响着城市中生活着的人们。而文人将时代与城市的情绪呈现在文章中。30年代出现于北京的一批文人,以他们独特的气质和文风进入文坛,并在当时形成了具有其独特性的文学流派——京派。京派诗歌作为一个诗歌群体,以周作人、废名、卞之琳等人为代表,他们保持与城市同样苍凉的精神气质。废名的诗中不仅仅有他对于禅宗、佛教的领悟,也有他对于城市的审视与思索。在《街头》中,诗人表达了对于一个曾经繁华一时如今却衰落破败的北京城独特的情怀,“汽车寂寞/大街寂寞/人类寂寞”。诗人站在城市的街头面对着被裹挟到现代街头的古老都城,他心中的惆怅也是这个城市的迷茫,他的寂寞也是这个城市的孤独。这份寂寞是京派诗人所特有的,也是这座闲置的皇城赋予每一个诗人的情绪。在他们的笔下,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这个城市,在灰色的底色上散发着苍凉与荒原的孤寂。

(二)革命的浪潮

经历过繁华也经历过落魄,这座有着悠久历史而又饱经沧桑的古老城市,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的浪潮再一次被卷入政治的漩涡中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此北京成为了中国的首都。红色革命的酝酿自北京悄然而起,并很快辐射向全国,北京城也作为红色权力的中心而吸引了无数人的向往和崇拜。这一时期的北京是祖国的心脏,是母亲,是太阳,是希望之城。

郭沫若曾写下《颂北京》赞颂北京天安门广场,以典型的政治抒情诗方式写出了天安门广场的雄伟、壮丽、辉煌和宽阔。这种颂歌体诗以激昂向上的笔调,对国家机器,城市建设,地标性建筑表达狂热的赞美。红色的浪潮席卷全国,北京这个被誉为红色的心脏的城市,再一次成为了万人朝圣之地。为响应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一大批城市中生活着的年轻人离开城市,他们像是一个即将离家的孩子告别母亲。在诗人食指的《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就表达了这样的情怀。“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这是所有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城市中生活过的年轻人共同的心声,北京就是母亲,离开了母亲的孩子虽然会为自由和新鲜而欢呼,同样也会思念和不舍而忧伤。

二、北京与传统

这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城市并不单单被政治所裹挟,在它的骨子里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是任怎样风云变幻也不曾失去的。北京,与它古老文明相称的,是它凝聚了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北京城市的建筑文化中,在老北京的饮食文化中,在北京人的性格中,都带有着对于传统的执着与偏爱。

(一)儒释道的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始终是儒家,道家文化以及佛教文化。北京作为中国古代多个朝代的都城,自然也是文化的中心和聚集地。因而传统文化的影响已经深深地植入这座城市,并且融于一代代北京人的精神气质中。北京人对于政治的参与感与传统文化中主张积极入世的儒家文化有关。北京人的保守、闲适是深受主张无为的道家文化影响。而北京人也保持着禅宗文化中的哲理与思辨的思维。

在诗歌领域,30年代的京派诗人,仅从周作人、废名等人的精神气质便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风韵。周作人带有典型京派文人的性格,虽然他创作的白话诗数量并不多,但从《小河》与《两个扫雪的人》的诗歌风格中,依然可以看到北京人的闲适、从容、温和与儒雅。

20世纪80年代走向文坛的一群青年人,他们被冠以朦胧诗派的称号,他们以鲜明的旗帜主张对传统的反叛,对政治的反叛。然而这群北京青年们,在诗歌中却并没有完全割裂与传统之间的联系,他们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将其运用在现代诗中。诗人顾城的诗《远与近》中就写到“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这是首极富有禅性思维的诗。同时在古典意象的选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朦胧诗人都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精神气质上,他们虽然反叛政治,但也是出于现存政治的失望而进行的叛逆,虽然内心孤独悲观但仍然向着黑暗反抗,他们既向往自由与大自然,又强烈的想要通过诗歌的创作参与政治,他们的矛盾与反叛的性格,正是凝聚了儒释道三家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二)北方之北的文化性格

中国的地域幅员辽阔,广袤的国土带来了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涵盖了平原,高原,丘陵,盆地。不同的地理特征形成了不同地域的风土文化差异,也造就了每一个地方不同的民族性格。地理环境的影响是自群体定居于此便出现并且一代代承袭下来的,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土人情文化,这自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带有典型的北方文化特征,同时北京又带有着古城,古都所特有的文化气质,从而形成了北京既带有北方文化的共性又带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独特文化景观。

作为北方文化的一部分,北京文化也带有着北方所特有的粗粝豪放,慷慨和坚韧。在诗人王家新的《北方札记》中,诗人写到“现在/我几乎可以确信/在这里/在山与季节闪耀中/是这北方的精神”。在诗人的笔下,北方的精神与山与季节的变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山与季节象征着中国的乡土与大地上世代耕耘的子民。北方的乡土有着严苛的自然环境,在干燥的春季,在凛冽的冬季,造就了北方汉子的坚韧,地广人稀的生存环境也塑造了北方汉子的孤独与倔强。即使是在北京这样的都城中,依然保留与继承着北方乡土中的那份粗犷与顽强。

而北京作为皇城文化的一部分,自古以来便形成了其独有的中心意识,这份中心意识也形成了北京文化中高贵,典雅雍容的一面。正如陈晓明所言: “不少中国文人都曾谈到‘北方 ——主要是指‘北京——蕴含着厚重的中国政治文化的地理环境在精神中起到的作用,特别是那些来自南方外省的人文知识分子,对北京有着精神上的迷恋,似乎北京才是真正的精神家园。”在诗人任洪渊的诗《北京古司天台下》,以及组诗《汉字》、《司马迁的第二创世纪》中,北京已经成为了北方的象征,北方的历史也成为了中国历史的缩影。 诗人在诗中表达着对于北方黄土文化的热爱,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

三、北京与现代

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对于政治的狂热转向为对于经济,对于个人物质生活的追求。北京这个古老的城市迅速地被卷入经济与现代化的浪潮。这时的北京已经是一个国际化的现代大都市,它不仅孕育着老一辈世代居住着的老北京人,同时也在以更开放的态度,更多的机会和更新鲜的资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蜂拥涌入这座城市。

(一)异乡之飘

在北京,这个流动人口将近一千万的城市,在今天仍然以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于是北京的人口逐年增长,城市难以消化暴涨的人口,于是开始出现房价居高不下,物价飞涨,交通拥堵等等社会生活问题。无论是底层的打工者,或是白领上班族,在这个城市都感受着无家可归的虚无与孤独。而作为这个时期生活在这座城市的诗人,他们更加敏感地感受着城市对人的压迫,机器对人的异化,以及人在追求物质生活时表现出不能自主的迷茫和无助。在诗人的笔下,北京已经可以被许多现代化意象所涵盖,诗人通过意象表达一个全新的北京城。

对于北京而言,其最具有现代意义代表性的就是地铁。绝大多数的上班族们在北京都选择地铁出行,而每天早晚上班高峰的地铁站也成为了北京城的一道标志性景观。在诗人唐欣的《北京组诗》中,就有这样的描述,“黎明/地铁车站的出口/无数的人流涌出/壮阔的场面/像是暴动的无产阶级/要冲向国王的宫殿/但他们攥着手机/夹着报纸/互不搭讪/一哄而散”。这种场景发生在北京的每一天,诗人以独特的比喻表现着这群在城市中打拼的人们,他们之间的冷漠与疏离,是这个冰冷的现代城市以及现代生活所造成的。城市的快节奏导致了现代人的隔阂,而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和事不关己的态度,则更体现了现代城市的冷血和残酷。诗人站在现代都市之中,感受着都市的节奏与都市的情绪,并对现代化的城市表现出深深的怀疑和反思。这份反思的深沉与精神的孤独,正是来源于一个异乡的游子在北京这个城市中找不到归属感的迷茫和飘零之感。

(二)雾霾之都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机器的轰鸣取代了城市的安静与祥和,汽车的尾气污染着城市的每一次呼吸,化学的废料侵蚀着城市的每一寸土地。自然环境以一种不可控的速度在不断地恶化无时无刻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由于北京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加之无节制的工业化生产,这里的环境污染程度在近几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2013年,雾霾成为了这个时代新的代名词,当我们看到笼罩在浓雾中的天安门,当我们看到灰霾中的城市以及城市中带着口罩行色匆匆的人们,城市的孤独与绝望被放大。

诗人不仅敏感地感知社会,同时也有着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在诗中表现雾霾,将雾霾作为一个生活化的意象,展现北京这个城市在大规模工业化中消耗掉的健康和纯净。在北漂诗人安琪的笔下,雾霾成为这个城市的污浊和不堪,“我闻到不属于尘世的轻香,在雾霾的下午,春日。你饱含诧异的轻香冒犯了我所立足大地的污浊,我愧对于你。”在北京生活着的人们切身感受着雾霾,感受着这份污浊,诗人幻想的一种田园般的自然的美。

猜你喜欢
京派北京诗人
主持人:吴义勤 陈培浩
“京派”看不到的世界:澎岛和北方革命文学
北京的河
晒娃还要看诗人
北京,北京
诗人猫
诗人与花
叶广芩的“京派”回归及内心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