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改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研究①

2016-08-03 07:20刘桂芳潘颖华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运动康复慢性心衰老年

葛 丹,姜 红,刘桂芳,潘颖华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



运动康复改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研究①

葛丹,姜红,刘桂芳,潘颖华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

摘要:目的:探析运动康复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3-10~2015-10收治的87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根据抽签法分成2组,即对照组(n=42)、观察组(n=45)。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施行运动康复训练,对2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生活质量评分予以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是93.3%,与对照组的69.0%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LVEF、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施行运动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与生活质量,是一种值得临床选用与普及的康复方法。

关键词:运动康复;老年;慢性心衰;心功能;生活质量

慢性心衰是一种以运动能力降低、疲劳与劳力性呼吸困难为特点的综合征,临床中多发于老年群体,不仅缩短了患者的生存时间,还会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1]。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剧,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越来越多,在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配合运动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这一论点得到了相关文献资料的证实。本文通过对87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研究,探讨运动康复训练对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的作用,现予以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10~2015-10收治的87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根据抽签法分成2组,即对照组(n=42)、观察组(n=45)。所有患者均符合老年慢性心衰的诊断标准。对照组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60~82岁,平均(69.1±7.3)岁;心功能评级:Ⅱ级5例,Ⅲ级27例,Ⅳ级10例。观察组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61~84岁,平均(69.7±7.2)岁;心功能评级:Ⅱ级5例,Ⅲ级30例,Ⅳ级10例。统计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心功能评级等资料可知,2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存在比较价值。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主要包括:(1)常规治疗药物主要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利尿剂等;(2)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健康知识宣教、心理护理、叮嘱患者戒烟戒酒、协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指导患者合理饮食等。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施行运动康复训练,具体措施如下:(1)针对心功能评级为Ⅳ级的患者而言,运动康复训练主要为:叮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并且协助患者进行被动运动,以免患者全身各关节出现功能障碍,一般而言,患者运动频率为3次/d,每次10min。随着患者病情的不断改善,鼓励患者进行一些主动运动,帮助患者逐渐完成床下功能训练,保证患者全身各关节功能正常。此外,帮助患者在床上完成洗漱、进食、翻身、大小便等活动,逐步改善患者病情。(2)针对心功能评级为Ⅲ级的患者而言,运动康复训练主要为:嘱咐患者进行恰当的卧床休息,随着病情的改善,不断加强床下活动,练习床边站立与行走,运动频率为4次/d,每次10min。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鼓励患者在床边、室内反复行走。此外,鼓励患者自主洗漱、床边进食、床下自行大小便,加快患者康复。(3)针对心功能评级为Ⅱ级的患者而言,运动康复训练主要为:在患者入院之后,叮嘱患者注意休息,每日进行适当的室外散步与楼梯攀爬,步行距离约为1000m,楼梯层数不得>2层。此外,鼓励与督促患者自主洗漱与进食,并且自行大小便,适当组织一些健身娱乐活动,如体操等,有效改善患者运动功能,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1.3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LVEF及生活质量评分予以观察比较,探讨运动康复训练的临床价值。

心功能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在运动康复训练后,患者心功能恢复至Ⅰ级,或者心功能改善Ⅱ级;有效,在运动康复训练后,患者心功能改善Ⅰ级,但是还没有恢复至Ⅱ级;无效,在运动康复训练后,患者心功能未改善,甚至出现加重现象。总有效率=(有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2]。

生活质量判定标准: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对患者生活质量予以评分,主要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四个维度,每个维度2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3]。

1.4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

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是93.3%,对照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是69.0%,2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对比[n(%)]

2.2对比两组患者的LVEF

观察组患者的LVEF为(58.4±5.5)%,对照组患者的LVEF为(45.2±3.1)%,组间对比差异有显著性(t=13.657,P<0.05)。

2.3对比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s)

3讨论

心衰是由心室功能不全导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而老年慢性心衰指的就是老年慢性原发性心肌病变与心室因长期压力或者容量负荷较大,导致心肌收缩力不断降低,并且无法维持正常心排血量的一种疾病[4]。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机体自身泵血功能会逐渐下降,特别是针对老年患者而言,其下降幅度会更大,而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危重程度又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就是说,病情比较轻的患者,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也就比较轻;病情比较重的患者,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也就比较重,甚至可能出现致命打击与伤害。所以,在老年慢性心衰的临床治疗中,一定要采取新型康复护理干预,以此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运动康复训练作为一种新型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在老年慢性心衰治疗中得到了普遍运用。有关文献资料显示,运动康复训练能够显著改善与提高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其可能与以下内容有关:运动康复训练能够加快血液循环,增强心血管效率,加大冠状动脉血流量,调节心肌供血能力;同时,运动康复训练可以加大血浆容量,稀释血液,以此减小血液黏稠度;此外,运动康复训练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增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血管舒张因子的释放,从而实现舒张血管的目的,达到康复效果。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是93.3%,对照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是69.0%,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LVEF、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此研究结果与国内相关文献资料研究[5]结果非常接近,充分说明了运动康复训练的临床价值。

总而言之,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施行运动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与生活质量,是一种值得临床选用与普及的康复方法。

参考文献:

[1]王评,夏裕,郑壁伟,等.茯苓四逆汤对慢性心衰患者尾加压素Ⅱ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13,30(06):58-60

[2]黄璐,王立波,赵晓辉,等.Neuregulin-1β在慢性左心衰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1,34(01):56

[3]王夫芳,周晓侠.老年急性左心衰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J].哈尔滨医药,2012,32(04):330-331

[4]梁月琨.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10(03):162-163

[5]张永宏,陈四清.运动康复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1):5307-5308

基金项目:①黑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编号:12531692。

作者简介:葛丹(1979~)女,黑龙江佳木斯人,学士,主治医师。 通讯作者:姜红(1972~)女,黑龙江佳木斯人,学士,主治医师。 E-mail:1352807204@qq.com。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104(2016)03-0015-02

(收稿日期:2016-01-28)

猜你喜欢
运动康复慢性心衰老年
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脏超声检测价值研究
运动康复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
推拿与运动康复治疗腰肌劳损的疗效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喉罩全麻在老年下腹部短小手术中的应用
人工关节置换和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分析
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贫血及低蛋白血症与其预后相关性研究
黄芪生脉饮联合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