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护理①

2016-08-03 07:20陈卫红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护理

陈卫红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



小儿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护理①

陈卫红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

摘要:目的:对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护理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3-08~2015-10我院收治的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69例,对其实施规范抗菌药物的应用、强化消毒措施、严格护理人员手卫生管理等,对69例患儿护理结果加以分析、总结,并比较护理前后的满意度。结果:通过对抗菌药物的应用加以规范,采取合理护理措施进行综合护理,69例患儿均康复出院,均未出现感染爆发或感染传播。综合护理措施实施后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95.7%显著高于护理前的78.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有助于多重耐药菌传播及交叉感染的控制,提高治愈率,帮助患儿家属减轻经济负担。

关键词:小儿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护理

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日益广泛,导致细菌耐药性日渐增强,进而表现出多重耐药或泛耐药性,使得相关病菌感染的治疗更为困难[1]。而且,因小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因而极易因为多重耐药菌的感染进而导致相关疾病发生,对其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本文通过选取2013-08~2015-10我院收治的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69例为研究对象,以对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的护理方法加以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08~2015-10我院收治的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69例,男38例,女31例;年龄3个月~2岁,平均(5.3±1.6)个月;25例为大肠埃希菌,19例为肺炎克雷伯菌,15例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7例为流感嗜血杆菌。

1.2方法

1.2.1消毒隔离

根据检测结果对感染患儿进行及时隔离,以单间病房为宜,也可将同类感染患儿安排在同一病房内[2]。将多重耐药菌隔离标识粘贴于病历夹上或悬挂于床头,以提醒护理人员及患儿家属重视。一次性手套、速干手消毒剂、专用医疗器具等应常备于患儿床旁。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进行操作,与患儿血液、分泌液、体液、痰液接触时须带手套。对于患儿病房及其常接触物体应每日以含有效氮500mg/L消佳净溶液予以擦拭消毒。对于医疗废弃物应置于防渗漏的密闭容器进行运送,而针头则应置于专用利器盒进行统一焚烧处理。此外,陪护人员进入病房及接触病人前后均须清洁双手,或者使用速干手消毒剂对双手进行消毒,患儿出院后应对其床单元予以终末消毒。

1.2.2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手卫生为医院防控感染的一项基本措施,是预防感染、阻断接触传播的有效方法[3]。故我院本次研究中,要求凡接触患儿分泌物、体液、摘掉手套或接触患儿所用物品后均须实施手卫生,以将传播途径切断,防止感染其他患儿。为确保手清洗与消毒,我院配备感应式洗手设备,并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进行手的清洁与消毒,将速干手消毒液悬挂在各个病房门口及治疗车,以为医护人员查房、护理及治疗过程进行手清洗提供方便。

1.2.3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进行操作

在治疗及护理操作中,医护人员须严格按照无菌技术予以操作,尤其是心静脉置管、留置尿管、气管切开及插管、吸痰等操作须极力防止污染[4]。

1.2.4强化医院环境卫生的管理

患儿所使用各类物品须为专用,尽可能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进而有效防止交叉感染。对病室环境应每日予以严格消毒,对于患儿常接触物表、设施设备表面应每日予以清洁、擦拭消毒。

1.2.5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强化对抗生药物的合理应用与管理有助于延缓或减少多重耐药菌的发生,并根据相应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结果有效应用抗生素。

1.2.6强化对医护人员感染致使培训的力度

通过对医护人员进行定期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及预防措施相关培训,以提高医护工作人员的重视,进而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1.2.7做好宣教工作及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应注重将多重耐药菌相关防控知识向患儿家属告知,加强与患儿家属的交流,消除其思想顾虑,叮嘱其切勿滥用抗生素以避免产生耐药菌。

1.3观察标准

①对69例患儿临床疗效、院内感染及传播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②比较综合护理措施开展前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计数资料以(%)表示,χ2检验,以P<0.05

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69例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治疗结果分析

本研究69例患者在经规范应用抗菌药物及合理综合护理后均康复出院,未出现院内感染及感染传播。

2.269例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护理满意度分析

本研究中,综合护理措施实施后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95.7%显著高于护理前的78.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69例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护理满意度[n=69,(%)]

注:与护理前相比,χ2=9.200,P<0.05。

3讨论

多重耐药菌(MDRO)主要指的是对临床使用三类或者三类以上的抗菌药物同时表现出耐药的细菌。其中,较为常见的多重耐药菌有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及多重耐药结合分支杆菌等。上述菌株对于临床多类抗菌药物均存在耐药性,进而使得感染患者难以治愈。此外,上述菌株分布极广,传播速度快,极易出现暴发流行,导致临床治疗护理及感染控制更为困难。对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实施合理综合型护理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通过实施以下措施从而促进患儿及早康复。通过对医院感染防控及医护人员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强化其正确认识多重耐药菌,进而增强防控意识;做好患儿诊疗过程相关管理工作,根据我国病菌感染相关标准,实施有效预防及隔离措施,对多重耐药菌分布状况进行定期通报并予以监督,进而有效确保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强化对多重耐药菌传播途径加以控制,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设置专门标志牌及隔离等措施来将多重耐药菌传播的途径加以阻断。此外,对于基础疾病较为严重且免疫力弱的患儿应强化对其细菌标本检测的力度,以及时发现感染患儿并采取科学合理的处置措施,避免感染加剧。医院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病菌感染预防宣教,帮助患儿家属提高认识,积极配合治疗[5]。本研究中,69例患者在经规范应用抗菌药物及合理综合护理后均康复出院,未出现院内感染及感染传播,无医疗纠纷发生。由上述内容可知,多重耐药菌感染以对医疗质量及患儿安全造成直接影响,在对其进行规范抗生素治疗的同时,还应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实施严格消毒隔离、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进行医护操作、强化医院环境卫生的管理、强化对医护人员相关感染知识培训的力度,进而对多重耐药菌传播及交叉感染加以有效控制,提高临床治愈率,帮助患儿家属减轻经济负担,确保医疗质量与患儿安全。

参考文献:

[1]余燕红,陈影,陈少华.小儿多重耐药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2):76

[2]张永红,毛万成,简宏飞,等.2010-2012年思南地区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变迁[J].广州医药,2014,45(2):16

[3]沈旭.重症监护病房临床分离出的288例多重耐药菌耐药性分析[J].哈尔滨医药,2011,31(4):267

[4]黄英肖,庞丽.60例小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3,11(7):1767

[5]钟海琴,蔡挺,张顺.中药抗肺炎克雷伯菌及逆转耐药性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6):1626

作者简介:①陈卫红(1970~)女,黑龙江佳木斯人,本科,副主任护师。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104(2016)03-0083-02

(收稿日期:2016-02-03)

猜你喜欢
护理
护理札记
护理札记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系统护理干预在神经内科对脑卒中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认知性心理护理在老年抑郁症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爱自己从产后护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