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凉山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中期评估

2016-08-03 06:48苏剑鲁岩四川省凉山州草原工作站四川西昌65000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四川成都6004
四川畜牧兽医 2016年7期
关键词:补奖凉山州全州

苏剑,鲁岩(.四川省凉山州草原工作站,四川西昌65000;.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四川成都6004)

对凉山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中期评估

苏剑1,鲁岩2
(1.四川省凉山州草原工作站,四川西昌615000;2.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四川成都610041)

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牧区牧业发展与牧民征收,从2011年起国家在包括四川在内的8个主要省(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以下简称补奖政策),其内容主要包括草原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2014年,四川省农业厅组织专家对凉山州补奖政策实施情况开展了中期评估研究。全面了解了补奖政策的实施情况,科学评估了实施效果,为积极探索下一阶段适合凉山州牧区发展的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1 评估方法

1.1生态效益评估方法采取定点监测与遥感监测相结合,地面调查与路线调查相结合,“3S”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等方法,应用固定监测点调查样方数据,获取草原植被盖度、生产力、高度、优良牧草比例等草原生态效果评价关键因子。通过关键因子数据与同期遥感影像提取的植被指数建立草原生态效果监测评估模型,通过模型反演全州草原生态现状,分析研究评估草原补奖政策实施三年来草原生态变化状况。

1.2经济效益评估方法通过入户调查与数据分析相结合,座谈交流与典型事例剖析相结合,获取了盐源、会东2县共计8个乡8个村65户的调查数据。入户调查采用一对一访问式,将调研主要信息与草原生态补奖管理信息数据库比对后,对偏差较大的数据信息进行回访、校核,结合州、县有关统计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汇总对比分析,评价补奖政策实施三年来的牧业效益、牧民收入变化等情况。

1.3社会效益评估方法通过社会调查,并与州、县、乡、村座谈交流,结合州、县有关统计数据,获取社会各阶层对草原补奖政策实施知晓度、满意度、期望度以及对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等信息,评估补奖政策实施三年来的社会效益。

1.4草原补奖政策工作任务及内容评估方法通过社会调查与入户调查,并与州、县、乡、村座谈交流,结合调查区域草原生产力状况,牛、羊市场价格变动信息和省州考评验收资料,牧业收益变化等情况,获取对草原补奖政策实施期限、补助标准、补助范围、补助方式等内容的意见与需求,评估补奖政策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及补奖政策内容的合理性、完整性。

2 评估结果

2.1生态效益

2.1.1植被通过研究分析,凉山州补奖机制禁牧区、草畜平衡区、严重退化区植被盖度分别比工程实施前提高了4.6%、10.9%、11.7%;三个区域的草原植被盖度比工程实施前提高了34.8%、29.0%、45.3%;地上生物量比工程实施前提高了4.9%、18.3%、11.5%,优良牧草比例比工程实施前提高了9.8%、4%、1.9%。

2.1.2载畜量通过调查分析,全州牧区理论载畜量逐年呈递增趋势,2011~2013年,理论载畜量与补奖政策实施前相比,增加了35.2%。全州牧区实际载畜量总体呈递增趋势,实际载畜量与补奖政策实施前相比,增加了12.1%。全州超载率总体呈递减趋势。

2.1.3草原生态功能变化补奖政策实施以来,全州牧区天然草原植被盖度显著提高,天然草原涵水量从平均3吨/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提高到5吨/亩,全省牧区2.12亿亩可利用草原年增加涵水量4.26亿吨。天然草地平均每亩泥沙流失从1.3吨下降到0.3吨,全省牧区可利用草原年减少泥沙流失2.12亿吨,草原防沙固土、涵养水源能力明显加强。

2.2经济效益

2.2.1农牧民增收明显补奖机制实施以来,共增经济效益33.03亿元,经济效益明显。全州牧民人均收入较补奖政策实施前有大幅增加。

2.2.1.1三项直补增收实施补奖政策以来,2011~2013年全州每年发放草原禁牧、草畜平衡、生产资料综合补贴三项直补资金15358万元,三年共计发放46074万元。

2.2.1.2人工种草增收补奖政策实施三年来,人工种草共增经济效益12.34亿元。通过牧草良种补贴,全州每年可增加效益11.112亿元。通过抗灾保畜打贮草基地项目建设,可储备优质干草9.51万吨,按照每千克1.2元的价格测算,可新增效益1.14亿元。标准化草场建设可新增效益0.088亿元。

2.2.1.3畜牧品种改良补贴增收共计新增效益9 531.9万元。

2.2.1.4减畜出栏增收全州共完成减畜499.9009万个羊单位,每个羊单位按300元纯利润计,新增效益15亿元。

2.2.1.5生产方式转变带来项目经济效益补奖政策实施后,全州大力发展标准化牲畜棚圈建设,建成牲畜棚圈4 315户、34.52万平方米,每平方米饲养1个羊单位牲畜,年可减少掉膘损失1304.9万元。

2.2.2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补奖政策实施后,特别是省级配套资金的大力投入,建设了一批优良牧草和户营打贮草基地,有效提高了饲草料补充供给能力和草原减灾防灾能力。通过大力开展牲畜良种繁育和推广应用,推行舍饲半舍饲相结合的科学饲养方式,有效缩短了饲养周期,推动了农牧民生产方式转变,部分县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部分农牧民由传统的养殖大户向现代家庭牧场经营模式转变,畜牧业收入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2.2.1草食牲畜结构及存栏、出栏情况统计结果显示,在草食牲畜结构方面,全州牧区牦牛、绵羊、山羊所占比例总体呈递增趋势,马、驴、骡所占比例总体呈递减趋势。牲畜结构更加趋于合理,草食牲畜存栏数总体呈现递减,出栏数总体呈现递增趋势,全州出栏率提高了7.43%,能繁母畜比例增加了9.7%,畜牧业内部结构渐趋合理,养畜效益得到提高。

2.2.2.2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全州牧区畜产品加工企业逐年增加,规模也逐步扩大,截止2013年底,全省牧区共有各类畜产品加工企业38家,比实施前增加12家。

2.2.2.3专业合作社建设草原补奖政策实施3年后,全州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社389个,较实施前增加194%。合作社种类也比以前更全面、更专业,涵盖了牦牛、生猪、藏猪、藏鸡、山羊、绵羊等。

2.3社会效益

2.3.1畜产品有效供给情况草原补奖政策实施后,全州牧区草食牲畜肉类产量稳步提高,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没有影响畜产品的有效供应,达到了“减畜不减肉”的目标。

2.3.2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贯彻落实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对草地的生态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生态观念得到转变。禁牧、草畜平衡责任书的层层签订,有效促进了乡、村干部及牧民群众落实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的主动性,增强了种草、贮草、减畜及设施维护、管理草原的自觉性。依法管理草原、依法利用草原的意识加强,有利于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持续发展,并对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 结论与建议

调查结果表明,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以来,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效果初步显现。天然草原生态状况持续好转,草原植被加快恢复;经济效益显著,农牧民增收明显;畜牧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夯实,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型升级。

通过调查同时也发现了凉山州天然草原退化状况仍未得到根本转变,天然草原优良牧草比例仍然很低,部分区域配套投入不足,畜牧业基础设施和抗灾保畜能力薄弱等问题。建议国家提高补助标准,延长补奖政策实施期限,建立草原生态补奖政策长效机制。应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加大畜牧业基础设施投入,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实现草原增绿、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的目标。■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_8964 (2016) 07_0008_03

收稿日期:2016_06_01

猜你喜欢
补奖凉山州全州
国内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文献综述
古代诗歌对全州的文学书写
凉山州创新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对牧民的影响
文山州总工会:全州工会维权维稳工作会议召开
边疆牧户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态度分析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草原生态补奖机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