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发地震的固体潮之源的天体环流场成因模型

2016-08-04 21:26
科技传播 2016年13期
关键词:固体潮链环漩涡

王 棣

天津 300222

触发地震的固体潮之源的天体环流场成因模型

王棣

天津300222

天体环流场是指在天体(如地球、太阳、星系等)的周围一定的空间范围,会随天体的自转方向一起旋转,比如地球周围的空间,如果相对于465m/s、1500km/h的赤道表面自转速度,而保持相对静止不动的话,那赤道表面与其接触的空间交接面,会有一个高速度的相对运动,“坐地日行八万里”相当于坐在比最快的摩托车,还快10倍以上的速度兜风,感受比台风还快不知多少倍的风速。但也不可能是整个宇宙空间都随地球一起旋转,只能是有一定空间范围的“地球环流场”。

地震触发;地壳固体潮;地球环流场;太阳系环流场;星体(系)环流场

科学研究表明,地壳固体潮与大地震的形成,是有一定联系的,所以研究地壳固体潮的成因和规律,对地震探索是会有一定帮助的。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来说,事物都是有普遍联系的,地壳固体潮也不应例外,换句话说,地壳固体潮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它一定与其相接触的周围空间,有某种特定的联系。

以“太阳环流场”为例,其范围要比太阳系大的多,也正是因为有太阳系环流场的约束,九大行星才会在几乎一个轨道平面上,以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地球也正是受太阳环流的推动,才绕太阳公转,这样地球及其“环流场”不可避免地受太阳环流场的作用力的影响而产生大气潮、海洋潮汐、及地球固体潮。

九大行星为什么会在接近一个轨道平面内,顺同一公转方向,绕太阳转动,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太阳系环流的推动,是根本就不可能的,为了简化和名称的统一,我们可以把星系环流、太阳系环流和地球环流,统称为天体环流,作为天体环流场来说,必须要有一个支持它存在的逻辑推理和逻辑证明体系或者叫物理模型才行。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看下面这个物理模型,是不是可以起到这样的一个作用。

广袤的太空,由高物质密度的各种星球和极低密度的稀薄空间构成,并且两者之间,还有很多的密度由高到低的逐渐过渡层次,如果我们用一个物理模型来进行演示,比如说,能让所有物质密度分布极不均匀的状态,能转换成均匀一致的中间状态,并且这种中间状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形成不同区间密度分布的极其细微的偏差。

我们知道,空气的运动特性是从密度和压力较高的地方,向密度和压力较低的地方进行流动,太空中的物质或者叫空间介质,也会形成同样原理的流动。

当某个区域的空间介质,流向其它区域后,这个区域相对来说,又会成为密度空虚的区域,其它密度相对较大的区域的空间介质,又会向这里流动,越是这样,越会搅乱更多区域的空间介质的密度和压力平衡,不断恶性循环的最后结果,就形成所有的空间介质,都混乱不堪的猛烈流动,并且不可避免的发生相互间的剧烈冲撞,冲撞会造成大量的太空介质形成漩涡的环状自旋结构,在巨大冲击力的作用下,一个环状自旋结构,被强压挤入另一个环状自旋结构的中心,形成环环相扣的链环结构,当两个相互套一起的链环的内侧边缘,互相靠近时,两个环形流动的接触面之间,会产生激烈的冲突、摩擦运动等,并形成很多涡流和漩涡,漩涡会迅速膨胀,膨胀压力会在两个空间介质环形流动的接触面之间,形成使两个空间介质环形流动的链环结构,各自后退的反作用力,使两个链环结构不能互相穿越而分开。

物质的这种链环构造,可以被巨大的外力所压垮,变成能量,这也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为什么会产生燃烧、爆炸、甚至核爆炸的原因所在。如果外部环境压力逐渐减小,上述的这种物质结构,会由外到里逐渐发生膨胀和瓦解,例如,原子核的自然衰变及放射性辐射等,还有铁的生锈腐蚀现象等。

这种环环相扣的链环结构,有的结构可以非常复杂,纠集成难以分离的巨大团块儿,如岩石等。

这种巨大的团块及团块群,也和上面的原理一样产生流动,然后发生难以避免的相互冲撞,这种运动的层次,会越来越高,并且不断恶性循环,无休无止,结果就会使某些空间物质的密度急剧增加,形成恒星体等,某些空间物质的密度急剧下降,甚至稀薄到在周围繁星满天的天文观测的背景中,突然出现一整块能稀释掉所有光线的特别黑暗的区域。

当密度高的区域,与周围密度低的区域的密度差,达到饱和顶点的极限时,高密度区域,就会向周围密度低的区域,剧烈的喷射物质和能量,这其中就包含有光子等能形成光辐射的光线物质,以及源源不断的光子流,在辐射前进的过程中,由于不断冲击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物——各种层次、不同密度的空间介质,而形成的各种冲击波,其中就包含了能被人工技术感知的光波,这也是光具有波——粒二像性的原因所在。

并且这种喷发在两极和赤道方向,会因为受到的阻力不同而有所不同,在赤道方向上,原来由于太空介质的流动,以及两股以上的这种流动,发生相遇和冲撞而形成漩涡,并且在喷发形成后,还在继续向漩涡中心流动,由于这种流动的方向,与向外喷发的方向正好相反,相互形成阻力,这种阻力越靠近两极方向越小,从而形成两极喷发柱的天文观测现象的出现,如果喷发柱所在的星体的自转,造成喷发柱周期性的朝向地球方向,人类就能探测到脉冲(星)信号。

并且这种流向漩涡中心(漩涡逐渐演化成各种星球)的向心力,就是学界所称的引力或重力的来源。

天文观测发现的恒星光谱普遍红移现象,也证明层次不同的星系及恒星等的扩张及爆发现象的事实存在。这种扩张及爆发会由外到里的逐步瓦解各种高密度天体的物质结构,并大部分转化为能量稀释于稀薄的太空中。而那些物质密度相对最低的太空区域,又会成为能量和物质重新聚集,酝酿下一个爆发的中心,而这个爆发的中心,最后会留下一个残骸或灰烬,犹如燃烧过后的煤球炉渣,有的还留有余温,象太阳一样放射剩余的光和热,并且保持了最初形成的漩涡的环状自旋特征,就像今天的太阳系和银河系一样,行星、卫星,还有众多的小行星等,都在一个轨道平面,并且沿一致的公转方向——太阳自转方向公转,这就是“天体环流场”之一的“太阳系环流场。

天文观测资料统计表明,97%的可观测星系,呈漩涡状,外形象铁饼运动员用的铁饼,从不同观察角度观看铁饼,有时象棒状,银河系就是如此,呈条带状,所以以银河来命名。

[1]南京大学天文系《天文知识》编写组.天文知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6:325-326.

[P65]

A

1674-6708(2016)166-0168-02

王棣,研究方向为地震探索。

猜你喜欢
固体潮链环漩涡
简单拓扑图及几乎交错链环补中的闭曲面
精密水准测量中固体潮改正的应用
圈-双交叉多面体链环的Kauffman括号多项式和束多项式
FF陷控制权争夺漩涡
鱼群漩涡
中医教育陷“量升质降”漩涡
沈阳地震台超宽频带地震计垂直向LP通道固体潮特征分析
本溪井水位固体潮畸变的研究
中医教育陷“量升质降”漩涡
关于33·42格图的链环分支数计数的几个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