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与“民俗”交汇的雕塑传奇

2016-08-04 19:57于涛
世界文化 2016年8期
关键词:流行索尔玛丽

于涛

2016年4月30日,艺术界失去了一位先驱人物——法籍委内瑞拉裔女艺术家玛丽索尔·埃斯科瓦尔(Marisol Escobar)在和阿尔茨海默症斗争多年后于纽约的一家医院中与世长辞,享年85岁。这位雕塑大师曾自诩生来就注定成为艺术家,其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以及独特的艺术感悟力和创造力,在融合流行艺术和民俗历史的开创性尝试中得以证实,这也奠定了她在雕塑圈的先锋地位。玛丽索尔以四四方方的拼接雕塑作品闻名,她并不恪守传统,将流行艺术与达达主义相结合,凸显拉美民间艺术风格,开创了自己的审美观。

玛丽索尔1930年生于法国巴黎的一个富裕家庭,童年经常往返于加拉加斯与纽约之间。1941年,母亲的自杀导致当时11岁的她几年都不愿开口说话,沉默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直到二十几岁才开始再次讲话。玛丽索尔先后在法国的凡尔赛美术学院和朱利安学院学习,后来到纽约师从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汉斯·霍夫曼(Hans Hofmann),并结识了艺术家阿历克斯·卡茨( Alex Katz)和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自此开始了放荡不羁的艺术家生活。

1954年,玛丽索尔开始从早期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转向雕塑创作。以她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种反叛,周围的一切都太严肃了,她就想制造些轻松有趣的气氛。抽象表现主义学派凸显男性威严,而玛丽索尔则将流行艺术的冷幽默融入作品中。她的人物雕像通常都由木头块拼搭起来,风格介于古老的手工艺品与儿童玩具活动玩偶之间,大杂烩似的将图腾柱与漫画人物相融合,以夸张讽刺的风格塑造人物。

美国偶像约翰·韦恩甚至肯尼迪家族都曾出现在玛丽索尔的作品中。她所创作的人物在滑稽怪异的外表下蕴藏着一种病态的不安,让人浮想联翩,这些被拉伸、压扁的彩色卡通人偶在夜里也许会令人毛骨悚然。她就曾表示过在创作过程中自己也被这些大人像吓到过。除了名人,妇女、家庭、婚礼、儿童都曾是她的创作题材,比如让人畏惧的七英尺高的婴儿塔雕塑,这也许是受到自己饱受创伤的童年影响。

沉默及边缘化主题也是她的选择,如尘暴区移民及古巴儿童。她的幽默感质朴而犀利,经常通过她的艺术呐喊为被剥夺权利的人们争取尊严。《古巴儿童与山羊》就以街头艺术的粗犷风格塑造了一群儿童形象,木质的身体磨损破旧,面容扭曲疲惫。作品以传统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讲述着人物故事,利用自然素材唤起历史记忆并激发情感。

虽然玛丽索尔被定位为流行艺术家,但她却否认这个称号,她乐于不断复制普通大众和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美。流行艺术聚焦于清新的、可塑的、永恒的现在,她的作品则沉浸在历史中,从拉美民间传说到个人回忆。其具有传奇色彩的雕像由随手收集的普通物品,如鞋子、门板、电视机等,在几何型的木质基座上并置拼接而成。身边这些物品所蕴含的力量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垃圾箱里的废弃物成为她的创作素材,她的早期作品都来自街头。

玛丽索尔偏爱的主题之一就是她自己,她以套娃的形式诠释着玛丽索尔主题作品。她曾戴着日式面具受邀参加一个研讨小组的会议,被要求摘下面具后,脸上也画着和面具一样的图案——艺术家意在表明面具不能掩盖真实身份。她最钟爱的一些作品讽刺了有闲阶层的愚笨,把他们塑造成好似患便秘的人物几何构型。这些作品表现了资产阶级生活的潜在威胁,不经奋斗的生活既无聊又受限制,如同在坟墓一般。

当艺术界被划分为罗斯科(Rothko)派和沃霍尔(Warhol)派,即严肃和轻狂两大阵营之时,玛丽索尔提供了又一选择。她的作品极富现代感,平淡中富有深意,无论是宗教题材还是通俗的流行艺术,抑或是三维自我肖像。拾得物与名人形象一样有价值,家庭成员肖像与《最后的晚餐》同样具有不朽的纪念意义。对于她的作品和生活,玛丽索尔都拒绝被分类,被贴上固有的标签,也不指望被完全理解。她就像自己创作的拼搭雕塑艺术品集合,与她的作品交流相通,其中呈现出许多戴面具的玛丽索尔,向人们讲述着不同的事实。人们会永远想念这位留下许多不朽作品的艺术大师。

猜你喜欢
流行索尔玛丽
和我一起玩
南非萨索尔公司宣称在莫桑比克南部近海发现石油
“流行”的历史衍变
近现代西方音乐在我国流行的因素
网络语言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玛丽的怪兽美容店
索尔·贝娄创作中的“大屠杀”阴影及其反思
索尔·贝娄作品中的圣经原型解读
也用泥土造人的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