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口述在录音报道中的作用

2016-08-04 21:04姜秀梅
记者摇篮 2016年6期

姜秀梅

【摘 要】一组精彩的记者口述,会让广播录音报道简洁明了、生动活泼、悦耳动听,收到最佳的宣传效果。要写好和说好记者口述,必须了解和掌握记者口述在录音报道中的作用。

【关键词】记者口述 举足轻重 串联作用 解说作用 补充作用

在广播新闻的录音报道中,记者口述连同人物谈话和同期声,成为常见的三要素。其中的记者口述是由记者写作,并用语言加以表达。记者口述在录音报道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如果写得不好,说得也不好,录音报道就会逻辑混乱,让人感到不知所云,甚至根本听不懂。而拥有一组精彩的记者口述,录音报道才会简洁明了、生动活泼、悦耳动听,收到最佳的宣传效果。记者口述写得好不好,说得好不好,与作者对记者口述作用的了解多少有关。要写好和说好记者口述,必须了解和掌握记者口述在录音报道中的作用。

一、串联作用

记者口述像羊肉串的竹签,把若干段音响有机地串联起来,使录音报道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有人也将记者口述称为串联词。要制作一篇录音报道,首先要采录音响。一般情况下,音响需要三段以上甚至更多。根据采访计划和稿件需要采录的音响,可以是一个采访对象的谈话录音,也可以是多个采访对象的多段谈话录音;可以是一个地方的同期声,也可以是多个地方的同期声;可以是围绕一个新闻事件,从多个角度去采录采访对象的谈话,也可以是就一个稿件主题,采录多个新闻事件的音响。但是,不论采录何种音响,每段音响之间并没有逻辑联系。音响与音响之间如果不加记者口述,生生地拼凑在一起,谁也听不懂。这就需要记者口述把这些音响连接起来,构成一篇听众听得懂、又不乏精彩的录音报道。

二、解说作用

记者口述像展览馆里解说员说的解说词,把新闻事件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告诉听众。由于广播只靠声音传播,看不到像电视中的图像,也读不到像报纸上的文字,新闻事件的新闻要素和发生发展,只靠几个段落的音响是表达不明白的。我们不能将新闻事件的音响从头至尾完整地播送出去,即使完整播出也听不懂。这样,记者口述的解说作用就显得不可或缺。所以,记者口述在录音报道中起着主导作用。有了记者口述的解说,听众才能了解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来龙去脉和最终结果,例如,辽阳台获得辽宁广播新闻奖一等奖的录音报道《女“板爷”咏叹调》的开头有这样一段解说:“6月12号是个大热天,气温达到30多度。下午两点,一位70多岁的老人拄着双拐,从辽阳市传染病医院走了出来。看到一辆女人蹬的三轮车,便打起了招呼。”这样一段解说,就把看病的老人要乘坐三轮车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解说得清清楚楚。如果稿件一开头就出录音,听众就会感到莫名其妙。

三、补充作用

记者口述像一种填充物,把人物谈话和同期声表达不了的新闻要素充实完整。新闻事件的音响部分(包括人物谈话和同期声),其采录不可能完整,即使从头录到尾,也不能完满地将全部内容展示给听众,因为新闻事件当中还有部分是没有声音的,音响就无法表现出来。再说,对一个新闻事件的录音,也没有必要从头录到尾,那样可能录到一些与主题无关的无效信息,浪费时间和精力。以上两个问题,只有记者口述能够解决,这就是它的补充作用。补充作用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事实补充。补充事实中没有声音显示的部分。就是说,录音报道中的音响部分不能表达的事实,就写成文字,用记者口述加以表达,使事件的某些情节不至于遗漏,给听众一个完整的信息和故事。二是背景补充。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新闻背景是与新闻事件相关,用来解释、说明和强调新闻事件的过时材料,往往没有音响资料,也需要利用记者口述予以补充。三是录音补充。为什么说录音还要补充呢?这是因为,由于录音设备的问题,抑或采访现场的嘈杂,或是远离采访对象等原因,录出来的音响效果较差,听不清楚。但是为了真实需要,稿件中还要利用这段录音。怎么办?就用记者口述的方式解决。通常的句式是:将这段不清楚的音响播出个开头,以显示这是真的,然后就将音响的音量减弱作为背景声音,用记者口述说出音响表达的意思和内容,俗称“压低混播”。四是人物谈话补充。有些采访对象的文化素养不高,语言表达能力一般,再加上方言土语的掺杂,录出来的人物谈话难免质量较差。如实播出,影响录音报道质量。这时也可以采用“压低混播”,用记者口述弥补音响要表达的意思和内容。还有的领导人的报告和广播讲话,不能用音响和盘托出,这时也需要“压低混播”,用记者口述弥补讲话的内容。如果人物谈话的内容与主题相关,但过于分散,也需要采用记者口述的方式弥补,其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记者口述先概括人物谈话不集中的内容,再引出人物谈话的录音。句式为:某某说,……(出录音)。另一种是将人物谈话内容不集中的录音先播出一段后,再由记者口述概括补充余下的录音内容。句式为:(出录音)某某说,……

除了以上三个总体作用外,记者口述还有六个具体作用。

1.交代作用。交代新闻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局等。

2.介绍作用。介绍录音谈话人物的自然情况,包括所在单位、职务和姓名,引出人物谈话的录音。

3.描述作用。描述录音中表达不出来的事物和人物。如辽阳台获得辽宁广播新闻奖二等奖的录音报道《蝴蝶谷里的护林人》,文中用记者口述这样描述护林人李阜的住处和本人:“李阜的住处是一个简易的小窝棚。岁月的冲刷,小窝棚已经显得陈旧和破败。李阜今年58岁,看上去比他的实际年龄要老得多。瘦小的个头,油黑的脸庞,散乱的花白头发,一副饱经风霜的模样。”

4.解释作用。对稿件中的一些简称和所用的背景材料,需要用记者口述加以说明。如辽阳台获得辽宁新闻奖和辽宁广播新闻奖一等奖的录音报道《在辽阳经商的新疆人》,就有一段记者口述的解释作用:“小吃铺墙上悬挂的横幅‘政府扶持,维汉团结8个大字格外醒目。这是小吃铺主人沙比·司迪克为了感谢市政府的扶持,特意制作的标语。‘维是指维吾尔族,‘汉是指汉族。”

5.说明作用。说明稿件中没有展开的事实或背景材料。如录音报道《蝴蝶谷里的护林人》的一段记者口述:“在一片茂密的山林中,我们终于找到了要采访的对象——被当地村民称为‘野人的李阜。从1985年至今,李阜就一直撇家失业,只身守护承包的2500多亩山林,很少下山。所以被人起了个‘野人的外号。”

6.过渡作用。稿件中的录音与录音之间需要衔接过渡。没有记者口述的过渡,两段没有关联的录音衔接在一起,会给听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而在两段录音中间加上一段记者口述来过渡一下,就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两段录音就有了内在的联系。

(作者单位:辽阳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