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形与矩形额肌瓣悬吊术矫正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疗效比较

2016-08-05 05:27唐浩英
哈尔滨医药 2016年2期

王 璟 卢 敏 唐浩英

(佛山市三水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100)



扇形与矩形额肌瓣悬吊术矫正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疗效比较

王璟卢敏唐浩英

(佛山市三水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100)

摘要目的比较扇形与矩形额肌瓣悬吊术矫正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7月在我科行扇形或矩形额肌瓣悬吊术的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分析其术后效果。结果①功能矫正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睑裂高度与术前比较均显著增加;术后1月的功能矫正成功率均达100%;术后6月,矩形额肌瓣组的功能矫正成功率低于扇形额肌瓣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②美容矫正效果:术后1月和6月,矩形额肌瓣组的眼睑轮廓平滑度的评分均低于扇形额肌瓣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术后6月,矩形额肌瓣组的双眼睑高度对称性的评分均低于扇形额肌瓣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③并发症:矩形额肌瓣组术后复发率高于扇形额肌瓣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额肌瓣悬吊术是矫正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有效手术方式。扇形额肌瓣在功能和美容矫正效果以及复发率方面优于矩形额肌瓣,可能是一种更为良好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先天性上睑下垂;额肌瓣悬吊;功能矫正;美容矫正

文章编码:1001-8131(2016)02-0157-03

先天性上睑下垂是上睑下垂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性疾病。单眼的发病率约为75%,双眼约为25%。重度上睑下垂是指提上睑肌肌力小于4 mm,上睑缘遮盖瞳孔区大于1/2的患者[1]。针对此类严重病例,临床常用自体额肌瓣悬吊术。我们回顾性总结2009年1月至2014年7月在我科行扇形或矩形额肌瓣悬吊术的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分析其术后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共132例(162眼)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患者:单眼102例,双眼30例;男91例,女41例;年龄2~65岁,平均8.4岁。所有病例排除重症肌无力,提上睑肌肌力均小于4 mm,额肌肌力正常,Bell征阳性。84 眼采用扇形额肌瓣悬吊术,78眼采用矩形额肌瓣悬吊术,双眼患者采用同一手术方法。

1.2术前评估:对所有上睑下垂的患者,进行相关的眼科专项评估,其中的评估项目包:括睑裂高度、提上睑肌力、额肌力量、合并斜视、有无Bell现象,检查屈光状态、上睑遮盖瞳孔程度、双重睑位置等。

1.3手术方法:双眼患者同期进行双眼手术。小儿采用全身麻醉,合作者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手术均为同一医生完成。扇形额肌瓣悬吊术:①患者取平卧位,消毒双眼,常规铺巾。②沿术眼上睑美兰划线定位,2%利多卡因%+耐乐品(加适量肾上腺素)行局部浸润麻醉。③沿划线切开皮肤,分离暴露睑板,剪除下唇眼轮匝肌。④沿眶隔及眼轮匝肌之间向上分离至眶缘上,继续沿额肌和眶骨膜之间向上分离至眉上10 mm 处。于眉下部位穿过眼轮匝肌至皮肤下,沿眼睑、眉及额部眼轮匝肌和额肌表面向上分离至眉上10mm,松解内外角,形成扇形肌瓣。⑤5-0 可吸收线做3对褥式缝线将额肌瓣固定于睑板睑板中上1/3处,调整上睑缘弧度及高度,使上睑缘位于上方角膜缘。⑥剪除多余肌肉瓣,充分止血。⑦6-0可吸收线自皮肤切口下唇进针,穿过肌瓣断端,从皮肤切口上唇穿出,间断缝线切口。⑧行下睑Frost 缝线。⑨6-0可吸收线经切口下缘皮肤,睑板前组织,再经皮肤间断缝合切口。⑩术毕:清洁术区,结膜囊涂红霉素眼膏,加压包扎。矩形额肌瓣悬吊术方: ①②同额肌瓣悬吊术法。③沿标记线切开皮肤,分离眼睑皮肤及皮下皮下组织。④于眶部眼轮匝肌向上分离至额部眉弓上15 mm。⑤血管钳夹取额肌,两侧垂直切开,制作宽为15mm的矩形额肌瓣。⑥分离桥状眼轮匝肌条带。余步骤同扇形额肌瓣悬吊术。

1.4术后随访:对所有患者分别在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如下:①功能矫正结果,包括睑裂高度和功能矫正成功率,功能矫正成功是指术后睑缘高度位于瞳孔缘上方而无严重并发症如感染、内翻引起角膜病变、暴露等;②美容矫正效果[2],包括眼睑弧度、双眼睑高度的对称性和双重睑形态三项,并对其进行分级评分,见表1;③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包括内翻倒睫、过矫、结膜脱垂、暴露性角膜炎、局部皮肤瘢痕,复发等。本文对术后复发定义为上睑高度回落至术前,可同时伴有或不伴有上睑弧度不匀称、上睑成角畸形、重睑线消失、重睑不对称等。

表1 术后美容矫正效果评分

2结果

本研究中患者术后随访6~19个月,平均12.2个月。我们对扇形额肌瓣组和矩形额肌瓣组术后1个月和6个月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2.1功能矫正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的睑裂高度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增加,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在术前术后各时点,两组间的睑裂高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图1)。术后1月和6月,扇形额肌瓣组的功能矫正成功率分别为100%和97.6%,比较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矩形额肌瓣组的功能矫正成功率分别为100%和92.3%,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术后6月,矩形额肌瓣组的功能矫正成功率低于扇形额肌瓣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

图1 术前术后睑裂高度

2.2美容矫正效果:扇形额肌瓣组和矩形额肌瓣组术后6月的眼睑轮廓、眼睑对称度以及双重睑形态的评分较1月均有所下降,比较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月和6月,矩形额肌瓣组的眼睑轮廓平滑度的评分均低于扇形额肌瓣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术后6月,矩形额肌瓣组的双眼睑高度对称性的评分均低于扇形额肌瓣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

2.3并发症:扇形额肌瓣组至末次随访时,共出现1例结膜脱垂,6例内翻倒睫,1例复发;矩形额肌瓣组共有1例结膜脱垂,8例内翻倒睫,5例复发;矩形额肌瓣组术后复发率高于扇形额肌瓣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对于需要手术弥补或者矫正的均及时行二次手术对症处理。

表2 扇形额肌瓣组和矩形额肌瓣组术后结果汇总表

3讨论

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患者常常利用额肌力量代偿,造成额纹形成和脊柱畸形,不仅影响外观,而且还影响视功能,甚至导致剥夺性弱视[3-5]。上睑下垂矫正,其为的是恢复正常的睑裂高度,防止弱视,达到美容矫正和功能恢复双重效果。而手术,则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唯一方法。

上睑下垂矫正手术方法繁多。额肌瓣悬吊术是目前治疗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6-7]。额肌瓣的制作是该类手术中的重要步骤。传统的额肌瓣悬吊术是将额肌分离成矩形瓣与睑板固定缝合,通过额肌瓣的牵拉力,直接提起上睑矫正上睑下垂,但是有术后患者眼球压迫感、眼睑弧度欠佳等缺点。因此,我们在临床中也采用了扇形额肌瓣悬吊术,并且将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结果进行了比较。

本研究发现,扇形额肌瓣组在功能矫正和部分美容矫正观察指标上优于矩形额肌瓣组,并且术后复发率也明显低于后者。国内其他学者也有类似的报道[8-9]。扇形额肌瓣悬吊术的临床效果优于传统矩形额肌瓣,可能的原因在于:松解内外角后可获得与睑板同宽的扇形额肌瓣,覆盖于睑板全长,多点缝合,既可使悬吊力量更均匀更持久,又可灵活调整睑缘弧度,与矩形额肌瓣相比大大降低了眼睑成角畸形的发生率,获得满意的外观,同时也降低了复发率。此外,扇形额肌瓣悬吊术还有以下优点:①直视下分离,有效避免了眉毛毛囊的损伤,而矩形额肌瓣在盲视下夹取,更易损伤支配额肌的神经及血管。②扇形额肌瓣手术中只行钝性分离,减少出血量,术后组织水肿轻,恢复快。

综上所述,额肌瓣悬吊术是治疗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的有效方法,扇形额肌瓣较矩形额肌瓣更值得推广,尤其在矫正效果的持久性和预防眼睑成角畸形时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李冬梅,艾立坤.重视上睑下垂的术前评估[J].眼科,2008,17(6):364.

[2]张莉,王莉,李雯霖,等.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儿童先天性上睑下垂的适宜年龄探讨[J].眼外伤职业病杂志,2007,29(2):122.

[3]高明宏,蓝平,于静.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早期手术治疗[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5,23(2):185-187.

[4]栾国刚,谌金金,熊莎,等.先天性上睑下垂对眼散光量及轴长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0):2035-2037.

[5]范先群.眼整形外科学[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09:126.

[6]廖旭锋,黄静,刘王生.扇形额肌筋膜瓣悬吊治疗上睑下垂[J].中国美容学,2003,12(3):278-279.

[中图分类号]R777.1

[文献标识码]B学科分类代码:32037

收稿日期:2015-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