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手法复位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小儿前臂闭合骨折的临床疗效

2016-08-05 21:36谢祎程富礼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19期

谢祎?程富礼

【摘要】 目的 对小儿前臂闭合骨折实施手法复位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并进行比较。方法 120例前臂闭合骨折患儿, 依据治疗方式分为A组(63例)和B组(57例)。A组患儿接受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 B组患儿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儿骨折愈合时间、功能丧失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患儿骨折愈合时间优于B组(P<0.05);两组功能丧失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良率为92.06%, B组为92.98%,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0岁患儿骨骼可塑性较强, 主要予以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10岁患儿或外固定不能维持骨折处稳定者, 主要予以手术内固定治疗。

【关键词】 小儿前臂闭合骨折;手法复位外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9.091

对于小儿前臂闭合骨折, 临床治疗方式仍存在一定争议, 多数患儿进行手法复位外固定后, 临床效果均较理想, 但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使用频率逐年提升[1, 2]。本文为探究手法复位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两种治疗方式对小儿前臂闭合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120例前臂闭合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均被确诊为前臂闭合骨折。其中男67例, 女53例;年龄3~12岁, 平均年龄 (4.0±2.5)岁;<10岁44例, ≥10岁或外固定不稳定者76例;于近端1/3处骨折者12例, 中段骨折者80例, 远端1/3处骨折者28例;骨折呈现形状:横形75例, 斜形28例, 粉碎性 17例。依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A组(63例)和B组(57例)。

1. 2 方法 ①A组患儿接受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患儿入院后, 实施手法复位, 并予以石膏外固定, 固定需超肘、超腕, 期间主要进行手指屈伸活动, 并每周复查1次X线片, 查看骨折断端复位情况, 情况良好, 继续观察骨痂生长情况。外固定时间为6周左右, 当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骨痂生长良好后, 可将石膏拆除, 叮嘱患儿家属鼓励其进行适当肘屈伸、腕指屈伸、前臂旋转等活动。②B组患儿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手术时间一般定在受伤后1周内进行。其中5例行克氏针固定、7例行弹性髓内针固定、45例行钢板内固定, 住院期间密切观察患儿末梢血运情况、伤口恢复情况, 于术后3周左右, 叮嘱、鼓励患儿行肘屈伸、腕指功能、前臂旋转等活动, 术后2个月左右, 经X线片检查, 显示骨折断端已恢复完好, 开始放开持重训练, 术后4个月左右拆除。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3] 观察两组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功能丧失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疗效判定标准[3]:优:无疼痛表现, 或前臂旋转角度丧失<10°;良:患儿进行重体力活动时, 感觉稍稍有些不适, 或前臂旋转角度丧失11~30°;可:患儿不能进行重体力活动, 或前臂旋转角度丧失31~90°;差:有其他功能障碍。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随访0.5~3.0年, A组和B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6.2±1.1)、

(8.6±1.8)周,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拆除固定后, 经恢复锻炼, 未见明显功能障碍, 前臂旋转角度丧失(13.0±2.5)°;B组经恢复训练, 前臂旋转角度丧失 (11.2±2.1)°,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38例, 良20例, 可5例, 差0例, 优良率为92.06%;B组优36例, 良17例, 可3例, 差1例, 优良率为92.98%, 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10岁40例患儿, 有10例出现轻微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10岁23例患儿, 有2例出现轻微障碍, 但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19.05%(12/63)。B组:≥10岁36例患儿, 术后1 d内出现骨筋膜间室综合征1例, 予以对应处理, 骨折延迟愈合1例;<10岁21例患儿, 去除固定后, 1例于2个月后再次骨折, 于钢板固定, 并取出髂骨植骨后痊愈无术后感染, 并发症发生率为5.26%(3/57),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前臂骨干骨折在小儿临床疾病中较为常见, 采用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利于骨折快速恢复, 且并发症相对较少。一般患儿骨骼具有较强可塑性, 因此选择闭合复位外固定可取得较好临床效果。大量资料显示[4], 闭合复位外固定畸形愈合率相对较高, 造成旋转功能丧失, 因此, 近年来切开复位内固定常被临床选用, 但与此同时, 研究发现[5], 闭合复位外固定所遗留成角畸形在可受范围内, 所以仍建议对于年龄较小(<10岁)的患儿, 最好仍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采用小切口开放复位可有效减少多次闭合复位、髓内针对软组织的损伤, 减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的A组患儿中, <10岁患儿的旋转功能受影响程度较少于≥10岁患儿, 且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少, 充分说明<10岁患儿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是行之有效的。

综上所述, <10岁患儿骨骼可塑性较强, 主要予以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10岁患儿或外固定不能维持骨折处稳定者, 主要予以手术内固定治疗。

参考文献

[1] Staheli LT.实用小儿骨科学.第2版.潘少川, 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315-322.

[2] 谢秀霞, 柴翠萍, 徐丽蓉.前臂骨折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术患儿分阶段健康教育效果探讨 .现代临床护理, 2009, 8(9):46-49.

[3] 房红生 .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前臂骨折50例疗效观察.南通医学院学报, 1997, 17(3):332-334.

[4] 王邦兴, 朱忠近, 郑鸣辉, 等.闭合或小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前臂双骨折的体会.中医正骨, 1998, 10(1):34.

[5] 施建东, 卢一生, 黄波, 等.两种方法治疗小儿前臂闭合骨折的疗效分析 .临床骨科杂志, 2015, 18(2):230-233.

[收稿日期:2016-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