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景观新模式研究

2016-08-06 09:15赵伟韬邢杰西侯阳刘晓霞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6年3期
关键词:设计

赵伟韬 邢杰西 侯阳 刘晓霞

摘要:通过对天津市4个不同类型的居住区进行调查发现,各居住区内均有居民自发开辟的菜园,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与设计,造成整体居住环境混乱。通过调查分析城市居民使用居住区室外空间的频率,以及对居住区环境的需求,总结未来居住区景观发展的新模式。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可食地景;SD法;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3-0012-04

居住区整体环境设计是人们选择居住区的重要参考因素。如今,国内大部分居住区简单模仿外来设计,缺乏当地的文化和个性,无法感觉家的温暖与舒适。同时,居住区的小区物业管理差及景观设施维护不及时,导致居住环境逐年下降。通过对天津市不同年限成立的4个居住区进行调查与分析,了解居民对居住区环境的需求,为未来居住区景观发展提供参考。

1 居住区整体环境调查

居住区概况见表1。通过对于物业部门沟通,居民连续3 a对居住区整体环境的满意度见表2。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不论是别墅区、高档住宅区还是中等住宅区,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满意程度都呈逐年下降趋势。

后期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时,将居住区分为老旧居住区与新建居住区,普通居住区与别墅区。调查发现,可食作物受到居民的广泛青睐,并以各种形式满足居民需求。居住区的菜园是城市居民对“归园田居”的向往,但这种做法往往属于违规行为。若将居住区进行统一规划,专门设计种植区域,鼓励居民参与耕种活动,使绿化、美化的功能需求与居民回归田园的内心需求融合起来,创造兼具生态、经济、文化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居住区环境。在发挥景观功能的前提下,充分提高居民居住环境质量及生活品质。在可食地景与城市景观融合中,城市居住区是最佳场所。

2 基于SD法的景观评价

SD法(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是由C.E.奥斯顾德(Charles EgertonOsgood)在1957 年提出的一种心理测定方法,可获得被调查对象的感受构造定量化数据。

以天津市城市居民为调查研究对象,对收集到的可食用景观与传统园林植物景观进行评价、对比分析。

2.1 试验样本选取

评定与测试的最严谨方法是带领被调查者到实地,直观记录评价者感受。受条件制约,本次调查通过选择收集好的图片进行评价。

2.2 形容词对的选择

结合当地居住区景观设计与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总结居住区景观设计蕴含的基本要素,即景观环境、景观生态、人的行为心理。景观环境主要以人的主观视觉感受为主,探究营造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方法;景观生态以生态学角度,从人的生理对绿化环境的需求出发,探究景观生态环境如何配置的令人舒适;人的行为心理主要从心理层面考虑,探究怎样营造令人放松身心、并想要积极参与的景观环境。

在景观环境层面选择空间、形态和色彩3个要素;生态环境层面和行为心理2个要素总结10个因子;选择3个因子对整体要素进行评价。针对评价对象,选取能够综合表达6要素的20对形容词,构成本研究的SD因子表现(见表3)。

2.3 评价尺度的确定

本研究的评定尺度为7级,3为中心,对称设置(0,1,2,3,4)。

2.4 调查问卷的回收与整理

问卷调查方法为实地发放。共回收调查问卷65份,剔除无回答开放问题的无效问卷3份,实得有效样本62份。

2.5 数据处理

根据SD法得到的数据结果,用Excel求出平均值,绘出评价曲线。其中:

综合平均值=∑各因子平均值/10(样本个数)

(1)

整体居民SD评价值及拆线图分别见表4和图1。

由表4和图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可食地景与传统的园林植物同样具有观赏性;在空间营造方面较为宽敞、连续、有序,平均得分略低于传统园林植物;在形态方面,可食用作物尺度与美感合适,得分略高于传统园林植物;在色彩方面,可食地景丰富的种类及颜色,在色彩的丰富度与鲜艳度可与传统园林植物媲美;在环境方面,可食地景在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度方面也有较高评分,同样具有绿化效果;在心理层面,可食地景带给居民新奇感、愉悦感、归属感、安全感。从整体感觉评分来看,居民对可食地景的感觉为“有吸引力、有特色”。居民认为,合理的可食用作物应用使居住环境更宜居,生活更健康。

3 居住区景观新模式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老年人使用室外空间频率较高,大部分居民对可食用景观这一景观新模式较为满意。将可食用作物融入居住区建设中,可提高居民户外活动的丰富性,营造更加多样性的景观环境,提升城市居住环境与生态环境品质,为打造城市居民可持续生存环境提供新思路。

3.1 满足园林立体化趋势

居住区现代建筑设施增多,居住密度增大,从平面上看,可绿化的地面空间相应减少。立体绿化近年来不断涌现,既增加绿化率,又使居住环境更加有趣。改善居住区园林环境如出一辙的状况,充分体现不同居住区的特色和个性,为居民提供个性化服务。将可食用景观作物与传统园林景观植物及建筑空间充分结合、互相糅容,使居住区整体空间更加丰富。居住区立体绿化分为屋顶绿化、墙面绿化、阳台或露台绿化,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环境,通过精心设计与维护,最大程度发挥绿色植物的生态效益。

3.2 形成可持续的居住区自循环系统

20世纪70年代,随着科技进步和人口快速增长,环境、资源、生态等问题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景观环境、人文环境组成居住区环境主体,要尽可能减少物质、能量输入,降低能量耗损,形成自我循环与发展相对稳定的系统环境。居住区园林绿地以环境友好为初衷,积极调动居住区内的物质与人力资源,避免投入大量能源,有利于居住区环境建设。

3.3 营造多样化的景观环境

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为人们提供休闲、安逸、宜居的环境是居住区景观设计师需要考虑的。当代居住区规划设计呈现出多样化特征,景观环境也随之变得多样。居住区景观设计涉及范围越来越广,其面对的人群越来越复杂。在设计中不能一味的追求形式与功能,必须反映景观的叙事性与象征性;在关注空间、尺度、材料等景观元素的同时,将居民的情感需求、文化需求、生活需求纳入景观设计中;以尊重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生物节律为基础,将文化、艺术引入人类日常生活中。

3.4 关注老年人及儿童的活动需要

对经常在户外活动空间活动的人群年龄进行统计,发现老年与儿童居多,但绝大多数仅限于散步、晒太阳。单纯的景观空间缺乏新鲜感和生活情趣。可食景观新模式的引入,使居住区有更多的活动空间与活动形式,让老年人的生活充满情趣,对儿童有科普教育意义。

4 结论

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发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农业越来越远离城市生活,其受关注程度逐渐下降,但居民在自身居住的环境内仍愿意从事农业劳作。通过可食用景观元素与传统园林景观植物评价对比,用SD法分析数据确定,居民认为合理设置可食用作物,可使居住环境更宜居,生活更健康。可食地景这一景观新模式,除满足绿量要求外,还能顺应居住区未来发展趋势。

猜你喜欢
设计
BUBA台灯设计
和小编一起设计邮票
The Spirit of Christmas教学设计
有种设计叫而专
陈国兴设计作品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增温设计
大象无形 芬兰设计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
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