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地区杂粮产业发展措施

2016-08-06 09:15李辉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6年3期
关键词:附加值深加工效益

李辉

摘要:简要介绍阜新杂粮生产优势,探讨阜新地区杂粮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为阜新地区杂粮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杂粮产业;附加值;效益;深加工

中图分类号:S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3-0067-02

杂粮是阜新地区的重要粮食农作物之一,播种面积在3.3万hm2左右,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为此,研究和探讨阜新地区杂粮发展思路,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对确保阜新杂粮产业可持续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阜新地区杂粮生产优势

阜新地区的杂粮生产历史悠久,是辽宁重要杂粮生产基地。杂粮在阜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中占有重要位置。每年的实际播种面积超过播种面积在3.3万hm2,占耕地面积的1/10左右,总产值3.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350元。

阜新地区耕地60%为瘠薄的丘陵山坡地和风沙地,每年都会发生较重的旱灾。杂粮是耐瘠薄的抗旱节水作物,为辽西重要避灾作物。阜新地区春夏光照充足,温度偏高,气候干旱,适宜杂粮生长发育。阜新地区是全省重要杂粮生产基地,促进杂粮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不仅对解决阜新地区种植业效益差、农民收入较低起重要作用,而且对促进辽西北杂粮产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2 阜新地区杂粮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生产现状

阜新地区杂粮生产发展迅速。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都认识到,种植杂粮是应对持续干旱的最佳选择之一。杂粮可在不同干旱条件下获得较稳定的产量和收益。目前,实际种植面积已稳定在3.3万hm2以上,年产杂粮0.75亿kg以上。

近几年,在各级政府及科研、推广部门的努力下,通过大力推广应用杂粮系列新品种及先进栽培技术,杂粮产量不断提高。种植杂粮效益的提高,调动了农民更新品种和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许多农民注重肥料投入和精耕细作,应用新技术使杂粮种植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一批高产高产典型。

2.2 潜在问题

一是品种更新速度慢。这是制约杂粮产量和品质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阜新在杂粮新品种的引选上有新突破,农业科技人员也做了大量工作,但品种更新依然较慢,主要是农民对杂粮品种更新的观念需要进一步提高。二是栽培技术普遍落后,新的栽培技术没有突破。重茬连作导致产量隆低、品质劣化、病虫害加重。三是缺少加工环节,产品不能增值。四是缺乏专用型品种,如适合加工的高营养、高蛋白型品种。五是没有形成健全的杂粮营销市场体系。

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解决,将会严重制约杂粮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 阜新地区杂粮产业发展措施

3.1 引选杂粮新品种

良种是杂粮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产量、改良品质的最有效措施。加快杂粮新品种引选,并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为品种更新提供保证。同时,吸引加工企业进入阜新,使杂粮产业链延伸,种植效益逐步提高,带动其它产业发展,实现杂粮产业可持续发展。

3.2 构建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通过研究构建杂粮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提高当地的种植水平,实现杂粮高产。针对阜新地区杂粮生产现状和当地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出栽培技术规程,使杂粮单产大幅度提高。

3.3 促进深加工产业发展

每年,阜新地区年产0.75亿以上的杂粮,通过深加工可增值2.0元/kg,据此计算,全市可增收1.5亿元。杂粮加工产品非常丰富,包括小米锅巴、小米面条、杂粮羹、绿豆糕等产品。

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深加工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的企业落户阜新。通过杂粮加工业发展,实现杂粮产品增值,从而推动杂粮产业化发展。

3.4 健全市场营销体系

阜新杂粮面积逐渐扩大,但缺乏自主培育的稳定市场。因此,要动员一切力量加快杂粮生产产业化进程。

首先,由政府带头组建具有较强权威性,集科研、生产、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杂粮产业协会。逐步建立龙头企业间、经济人间的良性竞争机制。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科技服务等联结机构,以订单农业的形式联结各方利益,带动杂粮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建设无公害杂粮生产基地,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

再次,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有形市场建设步伐。

4 结语

杂粮产业是阜新农业发展中一项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兴产业,也是阜新农业发展中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增强抗旱避灾能力的优势产业。要把杂粮产业作大作强,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坚持发展,使杂粮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附加值深加工效益
黑木耳的营业价值及深加工
论变更管理对项目效益的重要性
附加值
不同主导者下供应链效益的分析及优化
不同主导者下供应链效益的分析及优化
深加工食品伤心脑
附加值
附加值
附加值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