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克斯县加快旅游发展步伐 推动农牧民持续增收

2016-08-06 09:16曹彦丽
大陆桥视野·下 2016年6期
关键词:增收富民可持续发展

曹彦丽

【摘 要】特克斯县坚持旅游、文化、城建并举,推进世界级旅游精品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喀拉峻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和自治区生态旅游示范区,5A级景区创建全面铺开。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加快总投资10亿元的喀拉峻国际生态旅游区开发建设,建成了特克斯县游客集散服务中心、天翼航空基地、喀拉峻码头、库尔代河漂流等一批旅游项目和一批基础设施,在全疆率先建成了水陆空立体观景模式,特克斯县被评为全国首批、新疆唯一最佳生态宜居旅游名县,新疆天山-喀拉峻草原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出台旅游商品扶持政策,设立旅游发展扶持基金,全县宾馆、农牧家乐达到100余家,近两年全县新注册个体、企业1014家,旅游相关产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1.66万人。2015年接待游客67.2万人次,创收4.89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10%和231%。

【关键词】旅游;可持续发展;富民;增收

特克斯县是一个典型的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山区县,不沿边、不沿路、不戴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建设欠账多。全境8352平方公里,94%为山地和丘陵,农牧民耕地人均不足2亩,在全州各县市当中是最少的,750万余亩的草场98%为非灌溉性草场,土层浅薄,且大部分处于冰封石质区,土壤贫瘠、产出能力弱,生产资料、生产能力十分有限。贫困人口、残疾人口多,占到总人口的20%,脱贫任务重。财政收入有限,财政自给率仅为22%,近几年来财政支出的至少75%投向了民生事业;援疆资金在州直县市中是最少的,不到州直同类县市的1/3;融资平台先天不足,没有专门的融资贷款公司,抵押物匮乏,能用于发展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

2012年,自治区提出了“生态立区”和“两个可持续”战略要求,自治州出台了《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要求特克斯、昭苏以生态保护为主,积极创建自治区生态示范县。党的十八大,中央把生态文明提到了更高的战略地位,要求坚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发展。特克斯有比较好的生态环境,处于伊犁河的上游,特克斯的生态保护关系全州的生态。为了保护生态、让子孙后代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我们站在全州的大局,不再发展工业,但是依靠其他通道,不管是农牧民也好、财政也好,收入都十分有限,财政收入缺乏渠道和支撑点,增收压力十分大。这样的情况下,特克斯拿什么与州直其他县市同步发展?拿什么让百姓致富?

面对困难和挑战,面对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县委、政府主动担当,经过调研、梳理,感觉特克斯的自然景观和生态品质都不错,旅游资源品质达到一流,而且新常态下旅游产业拉动力大,就业创业门槛低。经过认真思考,认为发展生态旅游是实现富民的一个重要途径,还可保护草原生态,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以上,我们按照张春贤书记“把伊犁河谷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精品”的指示,紧紧围绕全州大旅游发展格局,利用自然和生态品质较高、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坚持“生态立县,环保优先”,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富民同步推进,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改善民生的富民产业,努力走出“绿色崛起,富民强县”之路,实现旅游富民、生态惠民。

一、 坚持“两个可持续”,科学推进旅游开发建设

如何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转化为最大的富民优势,同时又能保护好生态?特克斯县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科学合理地利用草原生态优势,把生态旅游作为草原生态保护的一个办法,坚持规划先行,以规划为引领,先后邀请国家、自治区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专门设计公司,编制了《新疆喀拉峻国际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新疆喀拉峻国际生态旅游区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生态环保和建设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新城控制性详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等,均层层通过了上级的审批,并编制了喀甫萨朗、克孜库拉、琼库什台三个旅游小镇规划,所有城市、风景区关键节点性项目全部上城规委会研究通过,用这一系列规划引领、确保了我们的各项发展建设是向着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向着可持续进行的,坚决留住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为子孙后代发展留下空间。

20世纪初,随着人口的增加,牲畜量增多,草场超载放牧、草原退化问题严峻,优质草原区亩产干草量平均不到115公斤,较上世纪80年代亩产175公斤减少60公斤,为了保护草原生态,我们在喀拉峻草原实施了水源涵养项目,目前喀拉峻草原平均亩产干草200公斤,较上世纪80年代增产80余公斤,较20世纪初增产100公斤,每公斤干草按1.4元计算可获得收益300元左右,草原得以休养生息,草场退化形势得以遏制,牧民也获得了较高的饲草收益。

二、 规划为引领,有序推进旅游基础建设和配套

各项规划成形、成熟后,我们按照规划加快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喀拉峻草原国际生态旅游区、八卦城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并紧抓喀拉峻纳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契机,旅游、文化、城建并举,大力提升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推进喀拉峻国家5A级景区、八卦城国家4A级景区建设步伐。近年来,通过争取项目资金、融资和县财政投入等,先后投入8.9亿元,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

对于喀拉峻景区,我们慎重开发、建设。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10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使社会投资和政府投资相辅相成” 。鉴于县财力有限、自主开发能力不足,我们以政府公开招投标的形式,选择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和相当实力的公司合作,最终广东浩新旅游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中标,与县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由县国资局出资30%、浩新公司出资70%的股份,共同成立新疆喀拉峻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并签订喀拉峻生态旅游区专属经营权项目协议,公司负责开发。这种旅游开发建设合作模式,得到了自治区领导的认可,在自治区大会上提出,特克斯的这种旅游发展模式要在全疆推广,这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发展旅游业的信心。近年来,喀拉峻景区完成投资4亿余元,建成了观光道路、木栈道、旅游厕所、停车场、门票站和门禁系统等一批基础设施。打造了喀拉峻湖游船、漂流、索道观景、滑翔翼等一批旅游项目,建成游客集散中心、景区环线道路等一批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旅游环线初步形成,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构造了全疆唯一的、一个县水陆空三种观景体验方式均有的旅游模式,旅游品质不断提升。

三、富民为目标,大力打造群众参与旅游业的平台通道

在旅游基础硬件、配套不断提升、完善的同时,县委、政府着眼全域兴旅,积极打造各类平台、提供各种机会,促进农牧民参与到旅游业当中来,让大家获得稳定的收入。

1.强化合作社带动,组织化经营。起初农牧民参与旅游经营的能力低、积极性不高,我们积极组建旅游、刺绣等专业合作社,手把手为牧民教技术、教理念,以合作社带动群众。喀拉达拉镇牵头,在喀拉峻草原成立了乌孙夏都旅游专业合作社,引导224户1300余名申遗禁牧区牧民全部加入合作社;出资400余万元,租用牧民草场466亩,新建旅游毡房30个,建成喀拉峻牧家乐合作社经营基地,由合作社统一管理经营,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及骑马等服务,仅在5-8月4个月的旅游旺季,马队一匹马即可获得最高1万元的收入。牧民一方面作为合作社社员可以获得分红,同时在合作社打工还可获得一份工资收入。合作社的统一经营,不仅让牧民有了可参照、可学习的管理理念、服务技术,也方便了牧民从事旅游经营。同时,鼓励旅游公司吸纳当地牧民就业,目前公司有本地员工300余人,每年都进行业务培训,30余名游船驾驶员就被送到乌市进行了专门技能学习,旅游旺季员工月平均工资2500元,最高可达4000元,淡季公司保障基本生活费,发放工龄补贴,还为员工都购买了保险,促进了富余劳动力转移和牧民就业;并让居住在景区内的牧民免费乘观光车进出,极大地方便了牧民。通过有组织的经营,不仅促进了旅游市场规范化培育,同时保护了草原生态。成立手工刺绣联合社,对全县刺绣合作社统筹管理,实行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模式运作,把牧民家中产品、制品转化为商品,直接间接带动就业1500余人,人均年收入5000元以上,农牧民就业增收有了新的门路。

2.打造旅游镇村,特色化经营。积极发展乡村生态游和民俗风情游。投资4900余万元,依托紧邻游客集散中心的区位优势,在库热村建成蒙古族风情接待区,牧民一方面通过餐饮接待获得收入,同时带动自己家中的手工制品、庭院中的果蔬和肉蛋奶及时销售,一举获得多方面的收入,农牧民的生活由游牧、散漫式的生活逐渐转向现代文明化,村容村貌及群众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整合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等项目和资金,筹资4000余万元,打造克孜库拉、琼库什台、喀甫萨朗等民俗特色、原生态旅游小镇,通往几个村子的乡村道路全部修建畅通,村内巷道柏油化,村民吃自来水、用电问题全部得到解决,村办公阵地也完成了新建、维修,卫生室、幼儿园、社会福利中心等都得到配套,村内基础设施条件和牧民住房、村庄绿化、美化等工作有序推进,群众生活条件和发展条件大幅改善,为牧民从事旅游提供了便利。过程中,积极发挥基层组织、党员干部的作用,由基层组织带动群众参与到旅游等产业中,联系协调开展科技培训、扫盲,举办手工艺品、特色农牧产品加工制作培训、展示,排练文艺节目,引导大家追求现代化的、文明向上的生活,让牧民通过旅游餐饮住宿、加工售卖土产品、文艺表演等增加收入,解决就业等问题,安心生产生活。

3.组建一批旅游商贸体,市场化运作。优化发展环境,吸引企业入驻,投资建设各类商贸体。旅游商贸城、易林文化产业园投入使用,绣城7月底可以投入使用,九宫城商业文化中心、民族风情一条街正加紧建设、改造,打造“丝路上最美新娘嫁妆采办地”基地、手工艺品之都,带动少数民族刺绣、皮革制品、沙砾画、奇石等销售,不断扩大农牧民特色产品销售渠道,带动就业1000余人。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的观光体验区、生态餐厅建成、经营,吸引游客观光、体验、消费。建成市民广场、滨河公园等5个公园,太极坛开坛,旅游观光、体验、娱乐内容不断丰富。八卦城区的太极宾馆、源龙西秦、万邦酒店等一批高标准酒店投入使用,全县酒店、宾馆达到70家,其中星级酒店8家,床位数增长1倍多达到2800张。全县农家乐由 21家增至77家,其中星级农牧家乐15家。2014年全县游客、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1%、46%,旅游收入占GDP的5%以上,以旅游业为主的三产生产越来越活跃,带动民间投资2亿余元,近两年全县新注册个体、企业1014家,旅游相关产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1.66万人,其中旅游直接从业人员3500余人,而三年前不足1000人,年人均收入达3万元。2015年端午小长假期间,喀拉峻景区游客量是同期的280%,1~6月全县游客达32.7万人次,同比增长4%,旅游收入1.17亿元,同比增长159%,,农牧民从旅游产业上受益、得到实惠增多,比如雄鹰农家乐今年的纯收入已达5万元,同比增长70%,预计全年净收入可突破20万元,带动就业12人,月平均工资4000元,群众从旅游业中获益越来越多。

四、积极扶持引导,旅游业带动民富效益渐显

大力宣传培训发动。专门聘请专家进行讲座,强化干部的思想认识,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引导全县干部群众树立主人翁意识、服务意识、荣誉意识,努力使每个人都成为旅游宣传员、讲解员、推介员。开展旅游行业技能、素质培训,开设相关培训30余期、受训1000余人。组织部门干部、牧民到外地参观、观摩,开阔眼界,学习经验,激发参与旅游业的激情和信心。

积极出台政策扶持。编制了全县旅游富民规划,出台《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设立旅游扶持基金,落实农牧家乐发展扶持资金、星级农家乐和旅游厕所建设补助100万元。制定《旅游纪念品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县财政出资200余万元,对旅游商品开发设计企业、经营业主进行引导性扶持,开发旅游纪念品20余种,带动本地特色产品销售。

强化管理促规范化经营。统一各类旅游产品、服务及经营管理标准,健全农家乐、马队、景区车辆等管理办法,对食宿游娱行硬件统一标准。制定马队、导游队伍及厨师、服务员等从业规范,建立考核、奖惩利益导向机制,以服务水平确定收费价格,促进市场化运作。成立旅游执法大队、八卦名城景区管理委员会、玖易旅行社、喀拉峻国际旅行社等机构和企业,推进旅游市场规范化管理。

通过一列引导性政策、措施的实施,农牧民的思想观念不断转变更新,参与旅游产业、现代农牧业的积极性增高,由“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把更多的心思、精力投入加快发展、增收致富上来;产业发展、市场活力被激发,本地更多的绿色农副产品、民族特色手工制品和小食品等华丽转身为特色商品,通过线下实体店、线上网商走上了越来越宽广的市场;在参与旅游产业过程中,城乡、农牧村环境卫生风貌也发生了积极地改变,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文明素养不断提升,农牧民不仅口袋日益鼓起来,“脑袋空”的问题也逐渐化解,生态、人文、和谐、幸福特克斯的目标越来越近。

猜你喜欢
增收富民可持续发展
兴边,富民,发展更均衡
富民,幸福如花绽放
振兴志 三代百姓“奋斗史”——思想始终“钉”在治穷富民
茶果飘香 富民一方
关于内蒙古农牧民增收因素的分析
浅析铁路机务系统增收创效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浅析当前农民增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