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童谣,用你的方式来爱你

2016-08-06 12:45王吉琼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童谣特质文体

王吉琼

童年原来是什么样的呢?

回望童年,林海音在《在儿歌声中长大》一文中写道:“在我的幼年时代,学龄前的儿童教育不是交给托儿所、幼稚园,而是由母亲、祖母亲自来抚育、教养。子女众多的家庭就加入了奶妈和仆妇。无论主仆都识字无多,不懂得什么叫‘儿童教育,但是孩子们仍然在学习。语言的学习,常识的增进,性情的陶冶,道德伦理的灌输……可以说都是从这种‘口传教育儿歌中得到的。”我把选文晒到朋友圈,引得朋友们纷纷陷入“回忆漩涡”。

“经典童谣全部扫地出门了……同大人们的命运一样,科学继承了诗歌……想想看,假如从童年开始,你不是由那些民间故事和老妇人的童话养育长大,而是被自然、地理、历史塞饱肚皮,现在的你会是怎样的人呢?”这是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兰姆近乎声嘶力竭的呐喊。原来,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无论是亚洲还是欧洲,童年都有一种腔调叫“童谣”。

童谣,是属于“人之初”的文学,偏向于生活和生活经验的传递及心性情感的愉悦。它来自生活,记录和呈现的往往是生活的某个片段、某些细节。这些内容不是经过精心筛选的,也不是经过严密组织的,有时它甚至是粗粝的、毛糙的,但是却十分亲切,与儿童的世界贴得非常近,所以能直达儿童的心灵。哪怕是一些传递经验的童谣,价值取向也是很淡,不走说教的路线,往往是以鲜活的场景和真切的事实说话,理解起来也非常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所以,童谣与儿童生活的相融性和独特的文化性坚定了我要把“童谣”引入语文课堂的念头。

把童谣这泉活水引入课堂,这“渠”应该怎么来开呢?“从成人或者教师的角度来看童谣,它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特别样式,有着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诸如摇篮曲、游戏歌、问答歌、绕口令、连锁调、谜语歌、颠倒歌,等等。学习者是已经具备初步诗歌学习经验的五年级孩子,以童谣的分类为维度进行学习,从而落实童谣的一些语言特点(如富有节奏、押韵)和文体特点应该是可行的。”我这样想。但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看童谣,和我们成人的视角必定是不一样的。这就倒逼着我思考:童谣最大的特质是什么?是教化?是训练?应该说,这两者是童谣教育功能的体现,但并非是最基本、最显著的特质。童谣最大的特质就是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啊!我们都知道,儿童生性喜好玩乐,而无论是问答歌、绕口令还是谜语歌、颠倒歌,都充满了强烈的娱乐色彩。儿童的天性和童谣的娱乐性两者可谓是“一拍即合”。基于这样的一个认识,我确定了“以儿童的方式打开童谣”的设计理念,即从“玩点”出发,在娱乐式的体验中渗透童谣的文体、语言特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结合学生的学情,我从人人皆知的《西游记》故事导入童谣,接着以“故事里的童谣”“歌声中的童谣”“画笔里的童谣”三个视角,分别选取《唐僧骑马咚那个咚》《摇啊摇》《画丁老头》三首童谣,在念、唱、画中让学生享受童谣带来的乐趣,在体验中发现、领会童谣在语言和文体样式上的特点。再者,童谣与儿童生活的相融性注定了童谣除了有“共性”之外,还有着因为“土壤肥沃程度”不同而形成的“个性”和“活性”。所以,在前面三首普通话童谣的学习后,我选取了《点点罗罗》这首语句简要的方言童谣,一来是为了让学生领会到童谣也是一种“特产”,二来也是为了揭示童谣的“活性”——在土里土气的乡音里还活着许许多多的童谣。

如果说,孩子的心灵像葡萄藤,那童谣便是结出的一串串葡萄。这葡萄不是我们哪一个教育者能给予的,我们只能是用你的方式来爱你。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上虞区崧厦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童谣特质文体
快乐童谣
另类文体巧谋篇
好校长应该具备的三大特质——兼谈校长培训的几点思考
喜新厌旧与神经特质有关
你看见了什么
Crying baby mammals all sound the same to Mama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
文体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