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风物之“鸡犬豕”

2016-08-08 18:46何伟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刘亮特立独行主人

何伟

【主题导语】

《三字经》云:“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马、牛、羊、鸡、狗、猪被称为六畜,是乡村丰富日常必不可少的风物。提到故乡,除了那淳朴可爱的乡民,那怡静自然的山河,那日夜交替的星辰,还不得不说的就是这些日日相伴的充满灵气的马、牛、羊、鸡、犬、豕。

【选文一】

一只欠揍的鸡

王小柔

我爸他们楼下不知什么时候搬来了一个腿脚不太利索的老大爷,他很少跟人打招呼,每天把一个旧躺椅拖到树荫下,旁边摆着个茶壶,自斟自饮,饿了买二两包子,在外面一待一天,估计风餐露宿惯了,乍一住楼房不太适应。后来这大爷不知道打哪弄来一只鸡,长相特中性,嘴特别欠,看见刚学走路的孩子就追着人家啄,大爷就一瘸一拐在后面甩着根树枝喊,撵上就将它摁倒在地,跟逮小偷似的。

多日不去,再去,那鸡已经出落成大老爷们了,隔着一身毛都能看出它身上的腱子肉,跟山大王似的,脖子上有几根毛还总戗着,带一副厉害样。翅膀明显退化,跟给谁撅了一半似的,短粗,一走路就端肩膀。这鸡魁梧得像个糖三角,没什么家教,只要它想打鸣,扯脖子就喊,从来不管天亮不亮。老大爷每天说说话,糖三角就站在他旁边,很少走远,也不像那些没文化的家禽,一出来就叼垃圾箱或者调戏蚂蚁,它只吃人饭。老大爷吃什么,往地上扔点儿就够它吃的了。有时候糖三角犯脾气,挑食,老大爷能治不了它?出其不意一把捉住鸡脖子又将它摁倒在地,大爷就这一招,够用一辈子的。糖三角倍儿服他,最后只要一听主人怒声呵斥,立刻躺倒在地,你都不用动手,人家自己歪着脖子躺着吃,大爷不发话,它就不敢站起来。

糖三角躺着吃饭都成一景了,经常有小孩央求大爷让鸡躺下,糖三角也怪倒霉的,有时候大热天得在地上躺半个多小时,还得兼顾表演装死,能闭眼闭半天呢。

开始大家都挺喜欢糖三角的,因为它长得确实不太俗,而且自信,你看它,它也看你,估计要会说话早跟人搭讪上了。它从来不正眼瞥那些狗,在它眼里那都是些小混混儿,谁要敢在它的地盘拉屎撒尿那么没规矩,糖三角呼扇着翅膀摇晃起五短身材就往上冲,拿自己当大老鹰了,那些狗吓得都绕着楼门走。

某天,我去我爸那儿拿东西,看见我们楼后有一家在办丧事,支起了一个大帆布棚子,棚外放着俩石头墩子,最奇怪的是每个墩子上摆着一只大公鸡,长得都跟糖三角差不多,绝就绝在两只鸡都不动,跟雕塑似的,我还纳闷呢,这标本做得也太惟妙惟肖了。到我们楼口,正好看见大爷拖着躺椅往外走,我帮他把椅子支好,没话搭话问:“糖三角(我给鸡起的外号已经在小区传开了)哪疯去了?”大爷说:“前楼不是有丧事吗,被借去守灵了。”我一听,糖三角现在行啊,都往签约路子上走了。趁着新鲜劲儿,我又跑人家花圈前面看糖三角去了。那孩子也不东张西望,我吱吱吱地喊它半天它也不理,它的俩爪子被两根绳子固定在石头上。真敬业啊,估计有人让它哭它都能跪那儿抽泣,电影演员的坯子。

大概因为见多识广,糖三角开始自我膨胀,摆不正位置,经常拿自己当人。它在路上走,后面自行车、汽车摁喇叭摇铃铛没用,糖三角回头白你一眼,接着走,绝不靠边。弄得一群人都得跟在一只鸡后面,而且它看你的眼神特别欠揍。估计现了原形也是个混混级的,一身肥肉描龙画凤。这几天糖三角多了个毛病,看见穿得不讲究的老太太就追在人家后面嘬后脚跟,弄得那些老太太一边呀呀叫一边蹦,糖三角就在后面得意地呼扇翅膀。那些穿连衣裙身上喷点儿香水,满脸褶子比我奶奶还多的老太太它就放过,审美严重存在缺陷。有不着调的孩子给糖三角面前撒过耗子药,糖三角是吃人饭长大的能看得上那些花花绿绿的棒子粒儿?这年头连耗子都不吃了。也有人想拿砖头给它拍死吃鸡肉,但糖三角除了不会说话,什么心眼都有,你根本追不上它。

糖三角至今还在用业余时间给街坊四邻表演装死和躺着吃饭的绝活,眼神还是那么欠揍。

(摘自散文集《十面包袱》)

[解 读]王小柔固守着天津式幽默,她的讽刺调侃犹如羽毛拂面,有种麻酥的“细痒”。在王小柔眼里,一件件原本看来普普通通、了无生趣的小事,竟如此有趣、可聊。在世俗人情中,王小柔的文章潜藏着艺术家的气质,一种须仰视才可见的高雅,取材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传达一种对待生活的心态。

作者用戏诌、调侃的方式,以一只鸡的活动生动展现的是一个市井小民的性格特点:有许多小毛病,但也有小可爱的一面,比如敬业(“那孩子也不东张西望,我吱吱吱地喊它半天它也不理”)。作者笔下的这只鸡与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里的“猪兄”可相媲美,虽都是动物,却皆有人的心机。作者用轻松诙谐的笔调,将一只“特立独行”“有思想”的鸡描画得栩栩如生。文章看似戏说,实乃反讽,借鸡(“糖三角”)的名义来讽喻社会人情世故。而“糖三角”本身是一种可口的传统小吃,从这里也可见作者心机于一斑。

【选文二】

狗这一辈子

刘亮程

一条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太厉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太解人意了均不行。总之,稍一马虎便会被人剥了皮炖了肉。狗本是看家守院的,更多时候却连自己都看守不住。

活到一把子年纪,狗命便相对安全了,倒不是狗活出了什么经验。尽管一条老狗的见识,肯定会让一个走遍天下的人吃惊。狗却不会像人,年轻时咬出点名气,老了便可坐享其成。狗一老,再无人谋它脱毛的皮,更无人敢问津它多病的肉体,这时的狗很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世界已拿它没有办法,只好撒手,交给时间和命。

一条熬出来的狗,熬到拴它的铁链朽了,不挣而断。养它的主人也入暮年,明知这条狗再走不到哪里,就随它去吧。狗摇摇晃晃走出院门,四下里望望,是不是以前的村庄已看不清楚。狗在早年捡到过一根干骨头的沙沟梁转转;在早年跟一条母狗呆过的乱草滩转转;遇到早年咬过的人,远远避开,一副内疚的样子。其实人早好了伤疤忘了疼。有头脑的人大都不跟狗计较,有句俗话:狗咬了你,你还能去咬狗吗?与狗相咬,除了啃一嘴狗毛你又能占到啥便宜。被狗咬过的人,大都把仇记恨在主人身上,而主人又一股脑把责任全推到狗身上。一条狗随时都必须准备着承受一切。

在乡下,家家门口拴一条狗,目的很明确:把门。人的门被狗把持,仿佛狗的家。来人并非找狗,却先要与狗较量一阵,等到终于见了主人,来时的心境已落了大半,想好的话语也吓得忘掉大半。狗的影子始终在眼前窜悠,答问间时闻狗吠,令来人惊魂不定。主人则可从容不迫,坐察其来意。这叫“末与人来先与狗往”。

有经验的主人听到狗叫,先不忙着出来,开个门缝往外瞧瞧。若是不想见的人,比如来借钱的,讨债的,寻仇的……便装个没听见。狗自然咬得更起劲。来人朝院子里喊两声,自愧不如狗的嗓门大,也就缄默。狠狠踢一脚院门,骂声“狗日的”,走了。

若是非见不可的贵人,主人一趟子跑出来,打开狗,骂一句“瞎了狗眼了”,狗自会没趣地躲开。稍慢一步又会挨棒子。狗挨打挨骂是常有的事,一条狗若因主人错怪便赌气不咬人,睁一眼闭一眼,那它的狗命也就不长了。

一条称职的好狗,不得与其他任何一个外人混熟。在它的狗眼里,除主人之外的任何面孔都必须是陌生的、危险的。更不得与邻居家的狗相往来。实在需要时,两家狗主人自会商量好了,公母牵到一起,主人在一旁监督着。事情完了就完了。万不可藕断丝连,弄出感情,那样狗主人会妒嫉。人养了狗,狗就必须把所有爱和忠诚奉献给人,而不应该给另一条狗。

狗这一辈子像梦一样飘忽,没人知道狗是带着什么使命来到人世。

人一睡着,村庄便成了狗的世界,喧嚣一天的人再无话可说,土地和人都乏了。此时狗语大作,狗的声音在夜空飘来荡去,将远远近近的村庄连在一起。那是人之外的另一种声音,飘远,神秘。莽原之上,明月之下,人们熟睡的躯体是听者,土墙和土墙的影子是听者,路是听者。年代久远的狗吠融入空气中,已经成寂静的一部分。

在这众狗狺狺的夜晚,肯定有一条老狗,默不作声。它是黑夜的一部分,它在一个村庄转悠到老,是村庄的一部分,它再无人可咬,因而也是人的一部分。这是条终于可以冥然入睡的狗,在人们久不再去的僻远路途,废弃多年的荒宅旧院,这条狗来回地走动,眼中满是人们多年前的陈事旧影。

(选自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解 读]《狗这一辈子》是刘亮程散文中的一篇独特之作,全文不仅生动地描述了狗的生存际遇,更使狗性和人性、狗生与人生相互映衬,令人回味无穷。其实,狗性与人性并无二致,同样有生存的焦虑(“一条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太厉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太解人意了均不行”),同样在坎坷挣扎的生活之路上增长见识,同样无法对抗时间和命运,当它老时与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没什么两样,都喜欢沉湎在昔日漫长的生活记忆中。

全文写狗,处处流露着刘亮程的人生体悟,在他的表达中,狗和人相互映衬却无主客体之分,作为物种之一,狗与人一样,各有其命,各司其责,共同构成一个村庄,一个世界。刘亮程自然、散逸、平和的散文文字,散发着诱人的生命光焰和生活兴味。刘亮程不仅展现出心灵乡土的清新与素朴,更表达了对故乡与死亡(生命)的情感体验,尤其是人类永怀的那份悲凉。

刘亮程用他独具灵性的笔,给一棵树、一场风和一条狗作传,给那些正在消逝的村庄留下最珍贵的史料,让生活在城市的我们,从那条狗的眼里,清晰地看到黄沙梁村人多年前的陈事旧影。刘亮程经由一个村庄的人、物,写出了对世界与人生的洞察,执着其小,不失其大。这就是文学的魅力,穿越时空,让古魂与今人对话;这就是阅读的神奇,上天入地,让城市与乡村没有距离。

【选文三】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王小波

插队的时候,我喂过猪、也放过牛。假如没有人来管,这两种动物也完全知道该怎样生活。它们会自由自在地闲逛,饥则食,渴则饮,春天来临时还要谈谈爱情;这样一来,它们的生活层次很低,完全乏善可陈。人来了以后,给它们的生活做出了安排:每一头牛和每一口猪的生活都有了主题。就它们中的大多数而言,这种生活主题是很悲惨的:前者的主题是干活,后者的主题是长肉。我不认为这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我当时的生活也不见得丰富了多少,除了八个样板戏,也没有什么消遣。有极少数的猪和牛,它们的生活另有安排。以猪为例,种猪和母猪除了吃,还有别的事可干。就我所见,它们对这些安排也不大喜欢。种猪的任务是交配,换言之,我们的政策准许它当个花花公子。但是疲惫的种猪往往摆出一种肉猪(肉猪是阉过的)才有的正人君子架势,死活不肯跳到母猪背上去。母猪的任务是生崽儿,但有些母猪却要把猪崽儿吃掉。总的来说,人的安排使猪痛苦不堪。但它们还是接受了:猪总是猪啊。

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我们知道,在古希腊有个斯巴达,那里的生活被设置得了无生趣,其目的就是要使男人成为亡命战士,使女人成为生育机器,前者像些斗鸡,后者像些母猪。这两类动物是很特别的,但我以为,它们肯定不喜欢自己的生活。但不喜欢又能怎么样?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以下谈到的一只猪有些与众不同。我喂猪时,它已经有四五岁了,从名分上说,它是肉猪,但长得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这家伙像山羊一样敏捷,一米高的猪栏一跳就过;它还能跳上猪圈的房顶,这一点又像是猫——所以它总是到处游逛,根本就不在圈里呆着。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把它当宠儿来对待,它也是我的宠儿——因为它只对知青好,容许他们走到三米之内,要是别的人,它早就跑了。它是公的,原本该劁掉。不过你去试试看,哪怕你把劁猪刀藏在身后,它也能嗅出来,朝你瞪大眼睛,噢噢地吼起来。我总是用细米糠熬的粥喂它,等它吃够了以后,才把糠对到野草里喂别的猪。其他猪看了嫉妒,一起嚷起来。这时候整个猪场一片鬼哭狼嚎,但我和它都不在乎。吃饱了以后,它就跳上房顶去晒太阳,或者模仿各种声音。它会学汽车响、拖拉机响,学得都很像;有时整天不见踪影,我估计它到附近的村寨里找母猪去了。我们这里也有母猪,都关在圈里,被过度的生育搞得走了形,又脏又臭,它对它们不感兴趣;村寨里的母猪好看一些。它有很多精彩的事迹,但我喂猪的时间短,知道得有限,索性就不写了。总而言之,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喜欢它,喜欢它特立独行的派头儿,还说它活得潇洒。但老乡们就不这么浪漫,他们说,这猪不正经。领导则痛恨它,这一点以后还要谈到。我对它则不止是喜欢——我尊敬它,常常不顾自己虚长十几岁这一现实,把它叫做“猪兄”。如前所述,这位猪兄会模仿各种声音。我想它也学过人说话,但没有学会——假如学会了,我们就可以做倾心之谈。但这不能怪它。人和猪的音色差得太远了。

后来,猪兄学会了汽笛叫,这个本领给它招来了麻烦。我们那里有座糖厂,中午要鸣一次汽笛,让工人换班。我们队下地干活时,听见这次汽笛响就收工回来。我的猪兄每天上午十点钟总要跳到房上学汽笛,地里的人听见它叫就回来——这可比糖厂鸣笛早了一个半小时。坦白地说,这不能全怪猪兄,它毕竟不是锅炉,叫起来和汽笛还有些区别,但老乡们却硬说听不出来。领导上因此开了一个会,把它定成了破坏春耕的坏分子,要对它采取专政手段——会议的精神我已经知道了,但我不为它担忧——因为假如专政是指绳索和杀猪刀的话,那是一点门都没有的。以前的领导也不是没试过,一百人也逮不住它。狗也没用:猪兄跑起来像颗鱼雷,能把狗撞出一丈开外。谁知这回是动了真格的,指导员带了二十几个人,手拿五四式手枪;副指导员带了十几人,手持看青的火枪,分两路在猪场外的空地上兜捕它。这就使我陷入了内心的矛盾:按我和它的交情,我该舞起两把杀猪刀冲出去,和它并肩战斗,但我又觉得这样做太过惊世骇俗——它毕竟是只猪啊;还有一个理由,我不敢对抗领导,我怀疑这才是问题之所在。总之,我在一边看着。猪兄的镇定使我佩服之极:它很冷静地躲在手枪和火枪的连线之内,任凭人喊狗咬,不离那条线。这样,拿手枪的人开火就会把拿火枪的打死,反之亦然;两头同时开火,两头都会被打死。至于它,因为目标小,多半没事。就这样连兜了几个圈子,它找到了一个空子,一头撞出去了;跑得潇洒之极。以后我在甘蔗地里还见过它一次,它长出了獠牙,还认识我,但已不容我走近了。这种冷淡使我痛心,但我也赞成它对心怀叵测的人保持距离。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选自王小波随笔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解 读]王小波(1952~1997年)师承穆旦(查良铮)。无论为人、为文都颇有特立独行的意味,其写作标榜“智慧”“自然的人性爱”“有趣”,别具一格,深具批判精神。王小波的作品一直盛行不衰,王小波的小说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创造出属于他的美,这美就像一束强光,刺穿了时间的阻隔,启迪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心灵。

开头“插队的时候”,既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又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文革期间那一段扭曲人性的岁月。文章夹叙夹议,以朴实幽默的语言叙述了一个颇为奇特的故事,让读者感受到人类“设置”的丑恶现象,引发读者思考。猪温顺,然而就是这种没有攻击性的动物,在外面的环境恶劣时,也会有特立独行的异类,以自己的方式来证明,追求自由的精神永不泯灭。在作者笔下,这只猪因摆脱了猪的普遍命运,具有自然、野性的特征,成为反抗压制、追求自由的象征。

杂文巧妙地通过猪和人的对比来表现主题。不仅文革,任何时期都普遍存在着生活“常态”;任何时候,都存在着对这种“常态”生活的坚韧反抗,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就以它的行为嘲笑、摆脱了人类的设置。而“我”在猪被围剿时,因“不敢对抗领导”而处于“内心的矛盾”中,显示了人反抗意志的无力感。人处于不能自我把握的生活中而不自知,《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正启发了人类的这种迷失。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弘扬中学]

猜你喜欢
刘亮特立独行主人
人物刘亮程
刘亮程 作品
特立独行,看我行(二)
人生本该特立独行
特立独行的“大山猫”
一片特立独行的树叶
主人有的我也有
是谁给刘亮的被窝里铺上了无穷的温暖
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