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朝鲜战争报道第一人

2016-08-09 03:26
世纪 2016年4期
关键词:范长江人民军李庄

钱 江

李庄:朝鲜战争报道第一人

钱 江

开国大典报道中,《人民日报》抢得先机,在国内报业中最为全面、最具权威地进行了报道,占得了舆论先声。此后两个多月,又在关于毛泽东访问苏联的系列报道中不断地发出权威的声音,在1950年元旦社论中宣告了在这新的一年里全党、全国的主要任务。至此,《人民日报》已经在报道权威性方面居于全国报业的领先位置。当年5月,解放军渡海作战解放海南岛,将全国读者的关注点引向筹划中的台湾战役。

没有想到的是,1950年6月25日突然爆发的朝鲜战争,又将《人民日报》的国际报道重点引入战争轨道。面对战争报道,恰是《人民日报》驾轻就熟之处。战争爆发不久,《人民日报》负责人范长江、邓拓,即选定《人民日报》编委兼记者部主任李庄前往朝鲜战场采访。《人民日报》和该报记者李庄,由此成为中国大陆报道朝鲜战争的第一报、第一人,赢得了更大的读者群。

最早向朝鲜前线派出战地记者抢占报道先声

革命战争年代,《人民日报》的军事报道是版面主要内容,受到读者重视,而且是外国媒体报道中国战场形势的主要信息来源之一和参考渠道。新中国成立后,本该全面进入和平建设年代,却被朝鲜战火重新拉入了战场报道。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突然爆发。由于美国军队迅速干涉,第7舰队进入台湾海峡,朝鲜战争即从最初的国内战争状态急速扩张为大规模国际局部战争。如何掌控和投入朝鲜战争报道,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日报》突然面临的情况。战争开始前,朝鲜劳动党中央总书记金日成曾来北京,继而派遣密使再到北京,向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通报朝方开战决心,寻求支持。中方遂将第四野战军3个齐装满员的朝鲜族官兵师调往朝鲜,编入朝鲜人民军,成为向南方进攻的主力。这是朝鲜内战爆发前金日成从中方获得的最大支持。

但是,朝鲜人民军南进战争哪一天爆发?朝方作为高度机密小心保持,中方领导人尚且不知,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只有半年的范长江,还有在他之前几个月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邓拓,对朝鲜战争的准备进程更是毫无所知。

朝鲜战争爆发当日,在《人民日报》夜班值班编委是李庄,他同时兼任总编室副主任和记者部主任。他事后回忆,当班整理各地新闻稿时,他满脑子考虑着国内问题,突然接到一条惊人消息:朝鲜战争爆发了。他临时调整版面,把消息刊登出去。

这就是6月26日《人民日报》1版左上方醒目刊登的新华社简讯,称李承晚军于25日“在三八线全线向北朝鲜发动了意外的进攻”,北方“反击”,朝鲜内战爆发。其他外国通讯社消息均不刊登。

6月27日,《人民日报》1版以2/3以上篇幅报道朝鲜战事。头条消息主题为《朝鲜共和国军队转入反攻》,副题是“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发布紧急动员令,委任金日成朴宪永等组织军事委员会”。1版左侧配发《人民日报》社论《朝鲜人民为击退进犯者而奋斗》。

从这天起,朝鲜战事成为《人民日报》国际报道的主要内容,消息来源主要是塔斯社、朝通社消息,均由新华社转发。由此,《人民日报》成为国内对朝鲜战争报道最早的报纸,跟进报道篇幅大,密度高,同样在国内报纸中首屈一指。

战争前两周,朝鲜人民军南进兵团进攻顺利,迅速攻取南方大片国土,将敌军压缩在东南一隅,仅占朝鲜国土总面积的5%。

战争爆发后一周的1950年7月初,范长江和邓拓多次商议,向朝鲜前线派出记者,了解战场情况,向总社和中央发回报道。他们决定派李庄前往朝鲜。此议得到中共中央批准。

为什么挑选李庄担任战地特派记者

李庄(1918—2006),河北徐水人,1940年参加革命,在抗大山西分校学习,同年入党,随后任《新华日报·华北版》编辑、记者,经历了太行山抗日根据地最艰苦的战斗岁月。

他参加了1946年5月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创办,两年后参加华北《人民日报》的创办,是这两个《人民日报》的主力记者之一。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创刊之日,刊登了他采写的《为七百万人民请命》,有广泛社会影响,得到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邓小平的表扬。

1949年8月1日《人民日报》升格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李庄已是采访部负责人之一,于当年9月获准进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现场采访,发表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等报道新中国诞生进程的系列名篇。10月1日,他又是《人民日报》唯一的登上天安门城楼上采访开国盛典的持证记者。有这番背景,李庄被遴选为进入朝鲜战场的第一位中国记者,是很自然的。

7月10日,范长江找李庄谈话,赋予任务。范长江说,朝鲜战争国际化,美国海空军在朝鲜占绝对优势,现在继续增兵。法国《人道报》准备派记者去采访,英国《工人日报》也准备派记者去。中央决定派你去,三家组成一个记者团,你牵头。刘少奇副主席已经写信给朝鲜劳动党中央,他们会帮助你们。

范长江对李庄说,当记者,要尽量“前伸”,千方百计取得第一手材料。3个记者,3个国家,有好处,便于交流经验;也准备出点麻烦,因为工作习惯、生活习惯不同,一定要搞好团结。他还吩咐李庄,稿子不嫌多,越快越好,你的稿子我来处理,随到随发(《李庄文集》,人民日报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回忆录上编第127-128页,下编160-170页)。

谈话结束,范长江和李庄紧紧握手说:“相信你会完成任务,中央决定派你去,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李庄深感责任重大,这是他第一次出国采访,远离领导,而且是第一次与国外同行共事。

回到家中,李庄将自己的任务告诉了同在报社当编辑的妻子赵培蓝。妻子也是经历了抗日战争的老战士,知道远赴战场意味着什么。夫妇两人带上一双儿女,到照相馆拍了一张合影照片。

7月15日,李庄从北京出发前往朝鲜。《人民日报》成为国内第一家向朝鲜战场派出记者的报纸。李庄成为第一个奔向“三八线”的中国新闻记者。

当时,新华社驻朝鲜平壤的分社社长是著名音乐家郑律成的夫人丁雪松,还有首席记者刘桂梁,都在抗日战争中投身革命。朝鲜战争开始后,新华社总社要求他们驻平壤,随时和朝鲜领导人保持联系。

1950年7月,李庄即将赴朝鲜战地采访,离别北京前与妻子赵培蓝及儿女全家合影

进至战线最南端,李庄是来到北纬35度线的唯一中国记者

当时恰有法国《人道报》记者马尼安、英国《工人日报》记者魏宁敦也获准从北京出发前往朝鲜采访,李庄是这个记者团的领队。

李庄进入朝鲜后4天,也就是出发后第4天,发回第一篇消息报道,刊登在7月20日的《人民日报》1版,署名为“本报朝鲜战地特派记者报道”,题目是《人民军宽大对待美俘,美俘已在反对美国侵略朝鲜》。

李庄经丹东进入朝鲜新义州,7月17日到平壤,采访两天后前往东海岸城市元山,在这里发出进入朝鲜后第一篇通讯《美丽的山川,勇敢的人民》,随即折向南于7月22日来到“三八线”附近。

在“三八线”附近,3位记者遭遇美国航空兵俯冲扫射,他们立即起草了抗议美军轰炸的新闻记者声明。

3名记者越过“三八线”来到汉城,采访两三天后,两位外国记者返回中国。李庄冒着美军飞机的轰炸,继续向南来到战线最前端的大邱城外、人民军南进兵团东线指挥部。战地最高司令员武亭恰是李庄在抗日战争中于太行山根据地结识的老战友。

武亭(1905—1952?),生于朝鲜咸镜北道镜城郡,在汉城长大,原名金武亭。14岁时参加反日爱国运动,是为他革命生涯的起点。1923年,18岁的武亭来到中国投考军校学习炮兵,两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上海工人起义,此后进入江西中央苏区。1934年红军长征时,武亭是炮兵营长,到延安后任团长。

抗日战争爆发,武亭于1939年进入太行山敌后根据地,两年后担任新成立的“朝鲜义勇军”司令员。当时李庄正在《新华日报·华北版》当记者,因采访关系与武亭相当熟悉。

抗日战争结束的当年底,武亭回到朝鲜,参与新政府军务。1948年2月,朝鲜人民军成立,武亭任炮兵司令,中将军衔。几个月后,他担任国防部副相(副部长)。

朝鲜战争开始后,武亭任人民军东集团司令,率军冲到朝鲜东南端后,在洛东江与敌相持。他完全没有想到,会在接近北纬35度线战火纷飞的地方,和当年的太行山八路军记者李庄相见。

8月,朝鲜南端战线出现僵持。武亭向李庄介绍说,人民军南下兵团已在朝鲜东南一隅狭小战场内从三面围困了美韩军近10万人,但现在战事僵持。

武亭说,目前人民军的装备超过了当年的八路军,但是和美军相比就差得很远了。“以我们目前的兵力、火力,歼灭敌人严防坚守的大兵团不容易。”

然而人民军总司令金日成还在要求前线部队加紧进攻,将敌人赶下大海,迅速解放朝鲜全境。这个命令远远超出人民军的能力和装备条件,是不可能达到的。

李庄听出,武亭的介绍和上级的要求不一致。再看看身边的几个身着便衣的苏联顾问,皆形容沮丧。李庄察觉:“我来得不是时候。”他提出要亲眼看看前线的情景。

武亭予以关照,但要求只能到师指挥所。他的语气已有迟疑:“现在是相持形势,记者不要无限制前伸,没有什么意义。”

李庄来到前线师指挥所,和人民军李英镐师长一同登上山头查看前沿阵地。美军飞机几乎擦着头顶飞过,白天,人民军的进攻被完全压制,只能在黑夜发起进攻。

实际上,在8月上旬乃至下旬之初,人民军还竭力保持攻势,几番渡过洛东江,向对岸发起进攻。

李庄在大邱前线停留将近一周,时间当在7月底至8月初。有过抗战和解放战争经历的李庄,通过观察,再与前线指挥部几个会说汉语的参谋谈论,他“得到一个强烈印象,以东线人民军的综合战力来看,大邱、釜山绝难打下。双方形成僵持状态,如此拼消耗对朝鲜很不利。而且顿兵坚城乃兵家大忌。敌人坚壁固守,以逸待劳,想搞什么鬼?”(《李庄文集》,人民日报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回忆录上编第127-128页,下编第172页)

看来李庄当时没有将这个意见告诉武亭。武亭将军则含蓄地告诉他,继续留在战场没有多大意义。显然,这里不会传出通常意义的“捷报”了。

于是,李庄带着前方获得的材料经东线的堤川再经汉城返回平壤,与中国大使馆武官处人员交换对战局的看法。由于李庄从最前线归来,大使馆武官处人员问得极为详细。

范长江、邓拓对李庄朝鲜战争报道的关注

刚刚回到平壤,李庄就接到新华社平壤分社转交的人民日报两位领导范长江和邓拓发来的电报:

平壤分社转李庄同志:

你从朝鲜战争前线所发的新闻通讯均已先后发表。大家对你的努力都是一致赞许的。朝鲜战争的报道具有巨大的世界意义,我们对你更寄予极大的希望。目前迫切需要对朝鲜人民解放战争的基本形势和中心问题作全面的但是突出的生动的报道。在报道中应时刻注意,面向全世界作宣传,要有高度的国际主义观点和马列主义的分析方法,使报道的思想政治水平提高一步。我们等待着发布你的新作品到全国和世界人民中去。

(范)长江

邓拓

八月七日

这回,李庄平壤采访约一周,9月5日左右回到北京,此次入朝采访共50余天。

置身战场,李庄不断发回战地通讯,至9月18日,共发表15篇消息和通讯文章。除最后一篇通讯《访问金日成将军的故乡》为归国后在北京撰写外,有14篇稿件均在朝鲜国土上写成。

归国后,李庄向范长江、邓拓汇报了朝鲜见闻,提出了对朝鲜战场未来走向的判断。但有所遗憾的是,关于李庄对朝鲜战争大局的汇报内容,至今尚未发现。如果日后能够发现的话,肯定是关于朝鲜战争的重要文献。

李庄晚年回忆自己首次朝鲜战场报道,曾提及由于历史知识不足,影响了文章质量。这主要是指对中朝两国关系史了解较少,不敢贸然落笔。“尽量采取少谈甚至不谈的办法”。对此,范长江的回应是:“历史知识不多,可以学习、补足。至于中朝历史关系怎样议论,你那种(写新闻通讯)不可不提,不可多提的想法是对的。”(《李庄文集》4卷本,人民日报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下编第165-166页)

在朝鲜战争中,李庄是唯一到达大邱战场接近北纬35 度线的中国记者。他的目击具有唯一性,也由此成为在朝鲜战争爆发两个月内发出战场通讯最多的新闻记者。他的朝鲜战场通讯,成为中国读者最初了解朝鲜战争的窗口。这些报纸通讯在李庄回国后迅速结集出版,又赢得了更多的读者。

以下为李庄初到朝鲜战场的通讯目录:

《美丽的山川,勇敢的人民》

《走在民主朝鲜的土地上》

《三八线上》

《罪证》

《原子英雄的幻灭》

《有文化的人民军》

《朝鲜新解放区目击记》

《人民军四战士》

《新解放区农民的欢欣》

《美国侵略者的兽性》

《全朝鲜都和美国侵略者作战》

《访问金日成将军的故乡》

从这些标题可见,记者主要是在战线后方采写新闻。作为新闻记者,他抵达了战线南端,无疑值得肯定和称赞,这些战场报道提高了《人民日报》在朝鲜战争报道中的地位。

李庄朝鲜战争报道中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就是对战争中最扣人心弦的战斗经过和场景都未予描写,也没有发现对战争大局态势、走向的文字分析。若在此时此处没有采写出相应报道,这个机会一旦失去,中国记者再也不会来到这里了。

(2016年1月11日于北京)

(作者为《人民日报》资深记者)

责任编辑 周峥嵘

猜你喜欢
范长江人民军李庄
文献纪录片《中国李庄》开机
李庄抗战文化与旅游开发
浅析刑事辩护律师调查取证权
范长江生平纪念展在渝启幕
内江市东兴区:挖掘“范长江家风”故事
范长江与张季鸾:何以从道义之交到分道扬镳
“李庄案”全程大揭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