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片末路

2016-08-10 10:10海欣
齐鲁周刊 2016年24期
关键词:港片警匪警匪片

海欣

香港警匪大片《寒战2》自7月8日全国公映以来,一路票房高歌猛进,截至7月17日已达5.8亿,一跃成为华语警匪片票房冠军。

香港电影,曾经和邓丽君们一起,塑造了一代中国人的娱乐观。近几十年,“港片”却走向了全面的衰落。

《寒战2》撩起“港片”新趣味

由梁乐民、陆剑青执导的警匪大片《寒战2》持续热映中,这部云集了郭富城、梁家辉、周润发三大影帝的年度佳作自7月8日全国公映以来,一路票房高歌猛进,截至7月17日已达5.8亿,一跃成为华语警匪片票房冠军。

近几十年,除了杜琪峰和银河映像的坚守,“港片”走向了全面的衰落。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创作承继,或者是类型题材上的优势,都不复存在。如此状况下,《寒战2》更显珍贵,倒未必是它多“好”,而是它带起来一点“港片”的新趣味。

旧式的港产警匪片,内核其实是穿着西装的武侠片。无论是吴宇森的英雄片,又或者杜琪峰的那些枪战片,骨子里都是英雄化的。这类电影本质上,和架空时代的科幻片并无区别。《寒战》的主角则是现代香港,它的法律、机构、制度,以及所有一切背后的城市文化。

在《寒战2》中,梁乐民和陆剑青两位导演表现出了风格上极强的延续性,格局顺理成章地再次放大:从警队内部的权力斗争,上升到了争夺香港话事权的政治斗争之上。枪战戏固然会有,但这部警匪题材的港片,真正的战场是城市的权力中心,交锋的也不是什么警察和悍匪,而是法治与人治。可以说,延续性和一致性是两部曲的最大特点,不仅电影中始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在艺术风格上也严格实践着这一特点。

在不少人看来,《寒战2》关于政治的理解还很肤浅,那些明喻暗讽都显得有些生硬。但是,两部“寒战”从手法到内核都是香港电影走向未来的一股清新的风,甚至能让人重新审视“港片已死”这一伪命题,恐怕已是最大的胜利。

曾经塑造了一代中国人的娱乐观

“香港电影”这四个字,在内地影迷的心中,是个微妙的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整个九十年代,香港电影走过了巅峰和余晖,内地影迷通过盗版,参与了一整个时代。在无数个二三线城市的录像厅、租碟铺里,历经物质匮乏,精神饥渴时代的人们,终于找到了廉价又饱含传统人情味的娱乐方式。香港电影,和邓丽君们一起,塑造了一代中国人的娱乐观。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电视业“三台争霸”的格局以“佳视”的倒闭而宣告结束,由此大量在电视台供职的年轻导演们也便争相投身电影圈。以1978年被公认为“新浪潮”第一部电影的《茄哩啡》开始,在短短的几年间内一下子涌现出了徐克、许鞍华、方育平、章国明、谭家明等一大批青年才俊。这批人的作品以其新颖的美学形态迅速在香港影坛掀起了一股奔涌的浪潮。

不过,“香港电影新浪潮”并没有能够像“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电影运动”一样发展成一场美学革命,而是在几年后被主流的商业电影所吸纳。徐克、许鞍华等“新浪潮”的主将们依然在香港电影的世界中占据着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而当初充任新浪潮健将副导、编剧的关锦鹏、王家卫、陈果等人到了八十年代末更成长为饮誉国际的著名导演。

以“新艺城”的《最佳拍档》系列为代表的动作大片,洪金宝、成龙的功夫喜剧、周星驰的无厘头风格、《警察故事》为代表的警匪片、《英雄本色》为代表的黑帮片、《倩女幽魂》为代表的古装武侠片以及《笼民》等社会写实电影纷纷亮相在香港的银幕之上,这一时期的香港电影呈现出一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盛极而衰的香港电影

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追逐港片的小镇青年们长大了,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之后,香港电影却陷入了完全意义上的衰竭。

2002年刘伟强执导的《无间道》成为当年香港市场的救市之作,这一届的香港电影金像奖给了这部电影最大的肯定,十三项提名,七项大奖。黄秋生在金像奖颁奖礼上坦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无间道》很快被证明是一次回光返照,之后的香港电影年产量继续下滑,2002年港片年产量为92部,2003年为77部,2004年跌至63部,2005年只剩57部,2006年更是创下了年产仅有50部的新低记录。

如今所谓“纯港片”,除了香港业界的定义(出品公司至少有一方为香港公司、五个有效岗位有一半是香港人,相当部分合拍片也归入此范畴),更强调的是相对于合拍片而言,它是不考虑内地市场、纯粹为香港观众而拍的电影。香港电影人却是各显神通,有的在内地开公司,办工作室,有的跟内地资本打成一片,甚至做起了内地电影公司的主管,连国语也越来越顺溜。华语电影整体北移,这是不争的事实,内地市场蒸蒸日上,无论是顺应潮流,还是坚守本土,多多少少都是被动之举,最根本的,是时势与机遇使然。

而选择留在香港的导演,也在面临类型片危机。上世纪80年代以降,香港类型片的发展有目共睹。然而如今,类型片的窄化也让港片画地为牢。曾经引以为傲的武侠片、警匪片等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已面临题材匮乏,缺乏创新的境地之中。而选择与内地资本合作,为了挺入内地市场,又因妥协而丧失港片的独特性。

此外,港片在内地如今的颓势还与不及时的宣发有关。大部分港片并没有真正做好在内地上映的准备,多部电影都有匆匆上映的架势。CEPA实施15年,对于港片来说,是开拓出了以广东为主的粤语区市场。但是,对区域市场的看重又让港片在面对全国发行时力有不逮。

“港片已死”的论调唱了多年,不过不少人也忘了还有“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样一句话。资深电影人尔冬升曾一针见血的指出:“这个行业,根本没有形成成熟体制,我们华语电影工业还在一步一步成长中。”

猜你喜欢
港片警匪警匪片
老面孔成为港片最后防线?
“警匪”“谍战”齐上演,督查战线谱新篇
港媒:贺岁港片怎么了?
《拆弹专家》逆袭五一档,这是香港警匪片复兴的开始么?
《解救吾先生》 2015年9月30日
《东方电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