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之借物抒情

2016-08-11 14:09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2016年19期
关键词:借物抒情夕阳

【写作目标】

1.了解什么叫借物抒情法。

2.学会运用借物抒情法写作。

【技法指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每个人见解的不同,眼前景物带给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宗璞借生机勃勃的紫藤萝抒发出其对人生的见解和感悟;而在张晓风的眼中,行道树似乎已不再是一棵单纯的树,而成了默默奉献者的代言人;那风雨来时庇佑红莲的荷叶在冰心的眼中,俨然已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在作者眼中,一花一木已不再是单纯以物的形式存在于这个世间,而是有了一种独特的神韵,让人思索,令人感悟。

可见,借物抒情法就是指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中,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发出自己的情感。运用借物抒情法写作,关键是要找准物品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引发共鸣的地方。对此,同学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写作:

一、言之有物——抓住物的特征

所状之物的特征必须与作者的情感有共鸣点。因此,同学们在描述时就应把这一特点作为描写的重点,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尤其在写作过程中,决不能脱离物来描写,当然也不能面面俱到,否则会使文章看起来千篇一律,无法突出自己的个性。

二、言之有情——展开合理想象

正是因为有了人的细致观察,自然万物才呈现出了独有的情态,于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自然万物已不再是单纯的物象,而是与作者独特的生活感悟产生了一定的联系。这要求同学们在写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但切忌那种不着边际的幻想,否则文章就会脱离客观实际,毫无逻辑可言。

三、言之有法——运用多种手法

语言是文章内容的载体,优美的表达更有利于情感的抒发。因此,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可使语言生动、准确、鲜明;多感官参与文字表达,可使状写的景物全面且真实;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才能立体地、全方位地展现景物的美感,才能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人生情怀。

【牛刀小试】

夕阳之美

□蒋小静

我很爱看夕阳,每当日落黄昏时,我总是喜欢默默地立于窗前,在柔美的落日余晖中静静地欣赏着天边缓缓西沉的斜阳,陷入了无尽的遐想中……

夕阳收敛了白天耀眼的光芒,逝去了正午的灼热,在傍晚的静谧中显现出一份如水的柔美。落日为西边的山峦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把青山的轮廓清清楚楚地勾画了出来。晚风轻拂,树枝徐徐摇摆,天地在夕阳的深吻下笼罩在一片恬静温馨的氛围中。夕阳就像一位羞涩的少女,带着对天地万物的感恩,从容地向后山走去。

夕阳隐没于后山的一刹那,令人惊叹的一幕发生了,天边居然出现了一抹绚丽的彩霞,真不知是哪位调皮的仙女打翻了手中的颜料盘,才让这幕美景留在了人间。此时的天空已被夕阳染得血红,桃红色的云彩倒映在江面上,整个江面顿时焕然一新。远处的山丘也在夕阳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瑰丽,令我也不由自主地融入到这个如梦似幻的情境中。不消一会儿,最后一缕残阳也渐渐消失于天边,但刚才的这幅美景却已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定格成了我记忆中最美丽的一幅画面。

夕阳之美,不知牵出多少人的遐思,许多人不禁发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的确,不知这美如画的夕阳见证了多少人的离别,但每次望着它,我的心中就算泛起再大的波澜也会慢慢地平静下来。面对自己终将被夜色吞没的命运,夕阳没有沮丧,也没有恐慌,它只是一点一滴地积蓄着力量,在离去前留给世界一个灿烂的笑容。面对这最后的美丽,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颓废,去哀伤呢?

此时,夕阳已完全隐入天边,尽头却还有一片红晕久久不散,一如我那无边无际的遐想……

点评:文章笔触优美,感情自然、真实。作者用细腻的语言描绘出夕阳西下的全过程,其心情也随之此起彼伏,喜爱中夹杂着不舍,不舍中又流露出几分赞美。通读全文,我们仿佛也置身其中,身体和心灵得到了释放。

【指导并置评:苏辉福】

【误区提醒】

一、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可以用借物抒情法写作,具体操作时,还应视文章的中心而定。

二、借物抒情法与托物言志法有着明显的区别:借物抒情法旨在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情感,与思想无关;托物言志法是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观点的一种方法,表达的是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延伸训练】

几片树叶,几朵野花,也许就能勾起你对生命的敬意;一抹夕阳,一缕清风,或者就能令你顿生向往之情。只要你用心观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就一定能够收获意想不到的感悟。

阅读上述文字,以“大自然带给我的启示”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思路点拨:写作这类作文,同学们可运用借物抒情法行文,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最好能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来表现出你所描写的景物的具体特征。

猜你喜欢
借物抒情夕阳
春 日
这里的“夕阳”别样红
浪漫夕阳
会抒情的灰绿
夕阳的见面礼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借物思考解难题
简论抒情体
借物抒情
为让夕阳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