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

2016-08-11 22:33田园园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0期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

田园园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 10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8%, 高于对照组的80%(P<0.05);观察组患者致残率为2%, 低于对照组的20%(P<0.05)。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应用早期临床护理干预和系统护理干预, 不仅仅可以将患者的致残率降低, 同时临床疗效较为显著, 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临床护理干预;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0.162

蛛网膜下腔出血常伴有严重的并发症, 脑血管痉挛作为常见的并发症, 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较强的危险性, 近些年来患者致残率较高和较高的致死率, 因此更要将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临床护理加强。本院通过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应用系统性的护理干预, 有一定的价值发现,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0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0例。对照组中男32例, 女18例;年龄26~68岁, 平均年龄(44.2±2.3)岁;昏迷20例, 癫痫发作25例, 单眼盲5例。观察组中男28例, 女22例;年龄24~69岁, 平均年龄(45.1±1.8)岁;昏迷18例, 癫痫发作23例, 单眼盲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栓塞手术, 并做好常规药物的治疗, 应用10 mg的尼莫同进行静脉滴注, 做好腰大池外引流。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基础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 具体包括:①心理护理:通过对患者讲解疾病的知识, 对患者进行积极的鼓励, 克服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 保证患者有着积极健康的心态。②一般护理:保证患者有着充足的卧床休息, 避免患者再次出血的出现, 将患者的头部稍微抬高, 保证患者有着健康的日常饮食, 并做好患者吸氧和降温处理。③手术护理:做好患者出血血块的及时清除, 并对脑血管痉挛有效性预防,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对患者引流管高度合理控制, 避免感染。④药物治疗护理:对泵入尼莫同的时间和流速进行严格把握, 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对患者的意识状态严密的检测, 注重患者肢体活动和生命体征的及时监测, 做好患者血压的合理控制。通过对患者静脉压以及红细胞压积同时记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后致残率和临床总有效率。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疗效分为痊愈、有效和无效:痊愈:患者治疗之后临床症状全部缓解;有效:患者治疗之后, 临床症状有所缓解;无效:患者治疗之后, 临床症状没有任何改善。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 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8%(显效29例, 有效 20例, 无效1 例), 高于对照组的80%(显效20例, 有效20例, 无效10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致残率比较 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致残率为2%(1/50), 高于对照组的20%(10/50), 观察组患者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是脑血管类的疾病, 患者常伴有意识不清以及呕吐等临床症状, 不仅仅带给患者工作上的压力, 同时也带给患者生活上较大的压力。周红芳[1]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护理干预中研究表明, 脑血管痉挛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致残率较高。常玲等[2]强调,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基础治疗的同时, 更要做好护理干预, 通过对患者讲解疾病的知识, 对患者进行积极的鼓励, 克服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 保证患者有着积极健康的心态。韩玉荣等[3]表明, 保证患者有充足的卧床休息, 避免患者再次出血, 并做好患者吸氧和降温处理。许彩云[4]强调, 做好患者出血后血块的及时清除, 对患者引流管高度合理控制, 避免感染。

本院通过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应用系统性的护理干预, 研究结果表明, 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8%, 高于对照组的80%(P<0.05);观察组患者致残率为2%, 低于对照组的20%(P<0.05)。可见,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应用早期临床护理干预和系统护理干预, 不仅可以将患者的致残率降低, 同时临床疗效较为显著。这一研究结果与相关学者的研究结果大致相同[5]。

综上所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应用早期临床护理干预和系统护理干预, 不仅可以将患者的致残率降低, 同时临床疗效较为显著, 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红芳.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护理干预. 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21):235-236.

[2] 常玲, 凌莉. 预防性护理干预在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血管痉挛防治中的应用. 全科护理, 2013, 11(17):1551-1552.

[3] 韩玉荣, 张春丽. 早期护理干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的防治作用.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10):49-50.

[4] 许彩云. 干预性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的防治作用.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 12(2):114-115.

[5] Song MK, Ward SE, Happ MB, et 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SPIRIT: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preparing African-American dialysis patients and families for end of life. Research in Nursing & Health, 2009, 32(3):260-273.

[收稿日期:2016-01-28]

猜你喜欢
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以苦参为主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补锌在小儿腹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
经造影导管血管内注入尼莫地平治疗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
夹闭和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腰大池持续引流在重型颅脑损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中的价值探析
持续腰大池引流在神经外科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