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蜂人

2016-08-12 12:58苇岸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16年20期
关键词:蜂场蜜源蜂群

苇岸

(三)阅读下文,完成20~24题。(10分)

放蜂人是大地上寻找花朵的人,季节是他的向导。

一年一度,大地复兴的时候,放蜂人开始从他的营地起程,带着楸木蜂箱和帐篷。一路上,他对此行满怀信心。他已勘察了他的放蜂线路,了解了那里的蜜源、水源、地形和气候状况。他对那里蜜源植物的种类、数量、花期及泌蜜规律,已了如指掌。他将避开大路,在一座林边或丘旁摆下蜂箱,巢门向南。他的帐篷落在蜂场北面。

第一束阳光,满载谷粒的色泽和婴儿的清新,照到蜂场上。大地生气勃勃,到处闪亮。蜂群已经出巢,它们上下飞舞,等待着侦察者带回蜜源的消息。放蜂人站在帐前,注视着它们。他刚刚巡视了蜂场,他为蜂群早晨的活力感到兴奋。他看蜜蜂,如同看自己的儿女,他对它们,比对自己的身世还要熟悉。假若你偶然路过这个世界一隅,只要你表情虔诚,上前开口询问,他定会热心地给你讲解蜜蜂的各种事情。

放蜂人在自然的核心,他与自然一体的宁静神情,表明他便是自然的一部分。每天,他与光明一起开始工作,与大地一同沐浴阳光或风雨。他懂得自然的神秘语言,他用心同他周围的生命交谈。他仿佛一位来自历史的使者,把人类应有的友善面目,带进自然。他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与自然最古老的一种关系。只是如他恐惧的那样,这种关系,在今天的人类手里,正渐渐逝去。

放蜂人或许不识文字,但他像学者熟悉思想和书册那样,熟悉自然,熟悉它的植物和大地。他能看出大地的脉络,能品出土壤的性质;他能识别各种鸟鸣和兽迹,了解每样植物的花事与吐蜜的秘密。他知道枣树生长在冲积土上,荞麦生长在沙壤上,比生长在其他土壤上流蜜量大;山区的根树蜜多,平原的格树蜜少;北方的柳树流蜜,南方的柳树不流蜜。他带着他的蜂群,奔走于莽莽大地。南方的紫云英花期一终,他又匆匆赶到北方,那里,荆棵的蓝色花序正在开放。他常常适时溯纬度而上,以利用纬度之差,不失时机地采集生长在不同地区的同一种植物的花蜜。

“蜜蜂能改变人性。”这是放蜂人讲的一句富于文化色彩的话。如果你在蜂场呆上一天,如果你像放蜂人那样了解蜜蜂,你会相信他的这个说法。

我把放蜂人讲的关于蜜蜂的一生,记在这里:一日龄,护脾保温;三日龄后,始做清理巢房,泌蜡造脾,调制花粉,分泌王浆,饲喂幼虫、蜂王和雄蜂等内勤工作;十五日龄后,飞出巢外,担负采集花蜜、花粉、蜂胶及水等外勤重任;三十日龄后,渐为老蜂,改做侦察蜜源或防御敌害的事情。当生命耗尽,死亡来临,它们便悄然辞别蜂场,不明去向。

这便是蜜蜂短暂的一生,辛劳不息,生命与劳作具有同一含义。放蜂人告诉我,在花丛流蜜季节,忘我地采集,常使蜜蜂三个月的寿命降至一个月左右。它们每次出场,要采成百上千朵花的蜜,才能装满它们那小小的蜜囊。若是归途迷路,即使最终饿死,它们自己也不取用。它们是我们可钦可敬的邻居,与我们共同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它们体现的勤劳和忘我,是支撑我们的幸福与和睦的骨骼。它们就在我们身边,似一种光辉,时时照耀、感动和影响着我们,也使我们经常想到那些普通劳动者和舍生忘死的英雄。

放蜂人是世界上幸福的人,他每天与造物中最可爱的生灵在一起,一生居住在花丛附近。放蜂人也是世界上孤单的人,他带着他的蜂群,远离人群,把自然瑰美的精华,源源输送给人间。他滞于现代进程之外,以往昔的陌生面貌,出现在世界面前。他孤单的存在,同时是一种警示,告诫人类:在背离自然,追求繁荣的路上,要想想自己的来历和出生的故乡。

(节选自《最后的浪漫主义者》,有改动)

20.作者以“放蜂人是大地上寻找花朵的人”开篇,有何妙处?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

21.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义。(2分)

(1)他仿佛一位来自历史的使者,把人类应有的友善面目,带进自然。

(2)“蜜蜂能改变人性。”

22.文中,作者对蜜蜂有哪些独到的认识?请加以概括。(2分)

23.作者笔下的“放蜂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文章塑造这一人物的用意何在?(2分)

24.通过对文章的阅读,你得到了哪些生命启示?(2分)

猜你喜欢
蜂场蜜源蜂群
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蜜源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邢台县蜂群南繁培育工作启动
“蜂群”席卷天下
污水源是春季爬蜂的元凶
春季蜜源失收 转地放蜂步履艰难
指示蜜源的导蜜鸟
有计划安排蜂场确保稳产稳收
改进gbest引导的人工蜂群算法
蜂群夏季高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