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东梅林村布努瑶“啵咧”婚庆音乐文化调查研究

2016-08-12 09:19
北方音乐 2016年11期
关键词:梅林男方乐曲

郭 玉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0)

田东梅林村布努瑶“啵咧”婚庆音乐文化调查研究

郭 玉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0)

布努瑶是至今唯一一个还大量保留有“啵咧”音乐文化的瑶族支系。田东梅林村至今仍流传着一整套较完整的仪式曲目,每首曲目都有自己独立的风格。都与当地传统婚俗文化紧密相连,具有较高的音乐文化研究价值。笔者将从“啵咧”的历史沿革、艺术特征、传承发展等几个方面对梅林村布努瑶“啵咧”仪式音乐文化进行全面介绍。最后希望能让更广阔的社会层面领略“啵咧”音乐的艺术魅力。

啵咧;布努瑶;梅林村;婚庆套曲;传承发展

一、梅林村地貌简介

梅林村位于田东县的南部,距离田东县城38公里,距作登乡15公里,全村管辖14个自然屯,16个村民小组。梅林村管辖面积属于典型的大石山区,是名副其实的“九分石头一分土”,人均耕地面积仅0.79亩,耕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以玉米、豆类为主。地表无溪流,,自然环境恶劣,村民用水多是自造水池储存的雨水。交通不便,山路崎岖,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薄,经济滞后。

二、梅林村布努瑶信仰崇拜

梅林村的村民每年的宗教仪式一般是自家安排,仪式前先定日子,挑选合适的时间举行,会请道公来自家做法跳神,娱神,驱灾祈福的活动。有时村民也会与周边的壮族合作举行宗教仪式的活动。笔者在多次实地采风调查中了解到,在梅林村的各个屯所信奉的神祇有土地庙与大神庙两种。当地村民介绍,大庙神是布努瑶民族自己的崇拜神,是梅林村中最受村民崇拜、仰慕,地位也是最高的的神。

三、梅林村啵咧音乐文化

“啵咧”称谓一词的由来,源于布努瑶瑶话,汉语为“喇叭”的意思。笔者在梅林村田野调查了解到,“啵咧”具有两层含义第一指的是乐器的意思;第二种指啵咧的啵咧所吹奏的音乐曲目。梅林村流传着婚庆曲、白事曲等诸多啵咧独奏乐曲,其中,婚庆套曲传承比较完善,白事曲现存曲目已经所剩无几,吹奏白事曲的啵咧乐手越来越少,已面临失传危机。

(一)梅林村“啵咧”历史传说

笔者在2014年4月到梅林村采风,具村民口述了解到一个关于梅林村啵咧的民间传说。传说从前雷公的女儿嫁给了一个瑶民,育有两儿。老二精灵能干,人人喜欢,而老大对他满是妒忌。一次,老二上山劳作掉进了深山岩洞。老大却狠心不救,一个人在家过着安逸的生活。他们家的狗很忠诚,每天都叼着食物丢到洞里给老二吃。有一天他用树片和竹筒等材料自制了一个叫“吡咧”(瑶语)的乐器,即啵咧。他吹奏时,啵咧响亮的声音,终于引来了过路人,把自己救了出去。最终,老大良心发现,觉得连狗都这么有感情,内心充满内疚。为了报答狗救弟弟的恩德,最后把女儿嫁给了它,老二也在他们的婚礼上吹奏起“啵咧”,声音震天动地,热烈非凡。当然,这只是在当地民间广为人知的一个传说故事。当地村民告诉笔者,梅林村啵咧从清朝流传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啵咧的出现是因为梅林村在大石山区地带,由于食物缺失,鸟兽与人抢食,吹奏啵咧可以赶走鸟兽。

(二)梅林村“啵咧”功能种类

梅林村布努瑶啵咧音乐文化从清朝流传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传承的几百年间,梅林村布努瑶啵咧的功能并不是单一的,它运用广泛,随着时代的变迁,它的功能也因时而发生转变,在不同的时代发挥着自身的文化价值。经过笔者多次的走访调查,对梅林村布努瑶啵咧的功能做了深入了解,调查发现:在当地啵咧最开始并不是为了演出而吹奏,而是为了驱赶野兽或娱乐神灵。

(三)梅林村“啵咧”演出场所、形式及音乐风格

啵咧乐曲按表演场所分类可分为白事曲与红事曲。白事曲是在丧葬仪式上吹奏,红事曲则是在婚庆、祝寿、店铺开业、迎宾等喜庆场合吹奏,在不同场合中啵咧的选曲是十分讲究的。最早啵咧的演出形式是为金锣舞伴奏,啵咧音乐随着金锣舞很快发展起来。同时经过历代啵咧传承人的坚持不懈,啵咧独奏的乐曲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演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在演出过程中,演奏者也相应的有了一些经济收入,梅林村为了方便组织演出,大家自觉的形成了一支布努瑶啵咧队。白事曲与红事曲的曲风各异,白事曲旋律中的长音最为特色,演奏时速度缓慢延长音较多,风格悲凉伤感,如《送灵曲》、《烧钱曲》等曲目。红事曲中的跳音最为特色,节奏轻快,流动感强,力度也强,充满着喜庆、热烈的氛围,如《大开门》、《小开门》、《拜堂曲》、《迎宾曲》等曲目。

四、梅林村“啵咧”婚庆音乐特征

梅林村的传统婚仪时长一般为两天,由男方家提前挑选举行婚仪的日子,定好日子后再联系啵咧队。婚仪第一天早上男方家开始准备酒席,中午啵咧队一到男方家就开始吹奏《大开门》作为婚仪开场。下午三点,男方家的亲戚朋友纷纷来祝贺并送上贺礼。下午五点,男方家摆桌请客人们吃饭喝酒,一直持续到很晚,随后远房亲戚会留宿在男方家,邻近的亲友则回家,等第二天再来。第二天凌晨三点时,啵咧队吹奏《鸡叫曲》,男方家开始准备迎亲彩礼。同时负责准备婚宴的人也开始忙碌起来。中午男方赶到女方家接亲,并送上准备好的彩礼。这时女方的父母坐在正堂,新娘端着鸡蛋、鸡腿等食物,跪别父母,以谢养育之情。随后新娘开始哭嫁,当地有“哭的越厉害就越幸福”的说法。最后母亲撑伞送女儿出门,当新娘接到男方家后,就开始举行拜堂成亲仪式,新人为每一位亲戚朋友端茶敬酒。傍晚婚仪散场,啵咧队吹奏《送客曲》,婚庆结束。

(一)梅林村布努瑶“啵咧”婚仪乐曲介绍

以下是梅林村“啵咧”婚庆曲目使用情况表格:

序号曲目名称演奏时间点1《大开门》(啵咧队到达男方家开场曲)上午11点2《小开门》12点3《迎宾曲》下午三、四点4《摆桌曲》下午四、五点5《敬酒曲》下午五点6《洗碗曲》下午六点7《鸡叫曲》第二天半夜三点8《哭嫁曲》(嫁女拜别父母)第二天中午12点9《新娘出嫁》(母亲撑着伞送女儿出嫁)第二天下午一点多10《过路曲》(回男方家的路上吹奏)无固定时间,路上重复吹11《拜堂曲》第二天下午三点12《全家团圆曲》(所有人一起吃饭)第二天下午四点13《送客曲》(散席)第二天下午六七点

另外《采花调》、《猜码调》、《西陇反调》也属于婚庆曲,但没有固定的吹奏时间。表格中的每一首曲目都与婚庆习俗的步骤紧密结合。曲目名称也都是按婚俗步骤而命名。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201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510602011)。

笔者在收集乐曲过程中发现,如此丰富的啵咧婚庆独奏套曲,在我国少数民族乐器中并不多见。啵咧婚庆曲把梅林村布努瑶的传统婚俗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音乐元素与传统民族文化元素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梅林村布努瑶“啵咧”婚庆曲节选分析

《鸡叫曲》是布努瑶啵咧婚庆曲中最长的一首乐曲,在婚仪上,吹奏时间点一般是凌晨三点鸡鸣时分故其命名为《鸡叫曲》。整首曲子的节拍以散拍进行,旋律进行即兴性强,中间出现三次转调,以上谱例是曲子的开端部分,这是一个加变宫的升E徵六声民族调式。这首乐曲音域宽广,难度大,吹奏过程需要很大的气息量,演奏过程中途不能断开。《鸡叫曲》的旋律波动大,大起大落,但演奏的连贯性较强,乐手气息的控制很讲究,乐句的结尾处多出现颤音,对乐曲的热烈气氛起到加强作用。

(三)梅林村“啵咧”婚庆曲艺术特征

1.调式旋律特点

布努瑶啵咧音域一般达到两个八度(即从低音5至中音5再到高音5),音域较宽广。在婚庆套曲中每首曲目都有特色音,所有曲目都属于民族调式。调式主音落在“1、5、6”上的居多,宫、徵、商的调式最为常见。出现“清角”或“变宫”等偏音的曲目也有。还有的乐曲出现多次转调,如《鸡叫曲》,整个曲子旋律也更悠长。

旋律音程以二度、三度平缓进行为主,大起大落的旋律线条很少出现,乐句多以自由延长音结束。婚庆曲目的旋律进行很流畅,若能加上唱词,稍微进行改编,人声也可以进行演唱。

2.节拍节奏特点

梅林村啵咧婚庆曲的节拍主要是2/4、2/4和3/4混拍、散拍这三种为主。每个乐句的结束音以长音为主,这些长音一般都会自由延长一拍半至三拍的时值。

从节奏型来看,复杂密集的节奏型少有出现,“二八”、“四个十六”、“八十六”、“十六八”是最为常见的节奏型,跨小节连音也比较常见。

大部分乐曲的休止都不明显(民间的啵咧传承人没经过专业音乐知识的学习,一般吹奏气息不足的时候,他们也会停顿,并不严格遵循休止部分的要求)。有些散拍的作品即兴性很强,如《鸡叫曲》,《过路曲二》等,有时候同一个演奏者第一次和第二次演奏都会有所差别,一般即兴在演奏的力度、速度、情绪和乐曲开头部分,连音部分、装饰音部分、延音部分等等。

3.演奏形式特点

啵咧演奏的形式并不是固定的,一般有独奏,两人齐奏和八人齐奏的形式,演奏形式随场地的不同而变化。在婚庆、祝寿、开业等场所一般为二人齐奏;在金锣舞大型演出中,啵咧队会全体参加演出,八人齐奏,气势恢弘。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啵咧齐奏发生在“广西八音金唢呐”的比赛中,由50个人进行齐奏,该演奏比赛获得了区级金奖这一殊荣。

五、“啵咧”音乐文化传承发展思路

梅林村布努瑶啵咧乐曲流传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曲目丰富。红事曲的数量较多保留的也较完整,白事曲却面临失传,寥寥无几。虽然布努瑶啵咧曲目丰富,民间啵咧艺人历传数代,却由于乐手们音乐素养较低,无法对曲目进行整理纪录,因此,为了让处于“游离”状态下的现存啵咧曲目长存,让更多人熟知,但由于篇幅限制,笔者在文中重点对梅林村布努瑶啵咧的婚庆音乐文化做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究。

目前梅林村啵咧音乐文化的传承已经逐渐受到当地文化部门的重视,同时也落实了一些措施,比如关注民间艺人,适度调整传承方式等。梅林村小学开设了啵咧课,将啵咧音乐文化引进了课堂教学,并且邀请当地啵咧队重要的传承人去任教,对传承人给予一定的工资收入。

然而,这一举措只能在传承上起到微弱的帮助作用,并没有将啵咧文化进行进一步的弘扬与发展。为此,笔者在啵咧音乐推广工作上做出了几点思考:

(一)合作打造特色文化

梅林村为布努瑶啵咧音乐文化的源流之地,而近几年来,新安村在继承梅林村啵咧曲目的同时,也创作了不少啵咧的新曲目。目前在田东县,这两个村的啵咧队伍影响力比较大。

因此,相关文化部门可以定期举行有助于促进两村啵咧队伍的学习座谈会;平时多商讨组织啵咧表演节目,排练新颖的节目形式;在继承传统曲目的同时,结合当今祖国时代社会的主题,也尝试着创作新曲目;争取更多的演出机会,多组织队伍参与各类比赛。

其次与政府协商承办首届“啵咧音乐艺术节”之类的跨民族节日,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活动项目,把布努瑶啵咧音乐视为当地重要的特色民族音乐文化,尝试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学术界的音乐家看到这一独特的音乐文化形式。

(二)互联网媒体宣传

目前,从网络检索的情况来看,关于布努瑶啵咧的网络资料比较匮乏。当今社会,媒体宣传必不可少,文化部门可以通过网传播有关啵咧的文化知识、比赛信息、传承情况,特色意义和最新动态等等,吸引更多的关注度;也可以组织学术调研小组,将有关当地啵咧音乐文化的论述发表在刊物上,增添更多的网上检索资料。

(三)引入大学音乐课堂

啵咧音乐的艺术魅力独特,曲目丰富,作为我国当今不多见的独奏吹管乐器套曲,今后可以通过开展特色民族乐器——布努瑶啵咧的专题讲座,将之引进民族音乐相关选修课堂,对布努瑶啵咧音乐文化进行介绍,与更多音乐专业的学生乃至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交流,尤其是学习中国民乐的学生,让他们了解、认识布努瑶啵咧文化的艺术魅力所在;甚至,也可以将啵咧音乐曲目的相关素材灵活运用在他们今后音乐教学工作、音乐创作、音乐活动策划中,对布努瑶啵咧音乐文化进行创新型推广,让布努瑶啵咧音乐文化在更广阔的社会层面上发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六、结语

布努瑶是至今唯一一个仍大量保留有“啵咧”音乐文化的瑶族支系。梅林村布努瑶啵咧婚庆套曲有自己独特的曲调风格,可以彰显民族文化个性。每一首曲调都相当到位地表现出每一个婚庆步骤,整个婚庆套曲都用纯粹的音乐呈现出布努瑶一场完整的传统婚庆习俗文化。

这样的乐器演绎艺术形式,在当今我国少数民族器乐中,是十分稀有的,具有较高的文化研究意义。因此,让啵咧音乐文化在更广阔的社会层面上发挥它的艺术魅力的举措,值得一试。

[1]田东作登乡梅林村村支部资料《梅林村扶贫调研报告》.

猜你喜欢
梅林男方乐曲
男方拒不配合,婴儿出生证明能办理吗?
吃梅子
父与子
自制
女方有第三者,离婚时男方能否要求女方过错赔偿?
望“梅”止渴
林和靖与梅云——孤山梅林里的爱情往事
悲伤的乐曲
小孩非亲生,女方出走后男方可否把小孩送福利院?
STORIES ABOUT FAMOUS PERS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