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激发自主创新活力,树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标杆

2016-08-12 22:43
瞭望东方周刊 2016年29期
关键词:董明珠格力结构性

振自主创新之“翼”,铸“智能制造”之“峰”,打造“智能化产品”,树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标杆,这是中国空调行业领导者格力的“新战略”与“新宣言”。在第二届中国制造高峰论坛上,格力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标杆企业,引发了持续的关注和谈论。

格力自主创新的硬气与底气

在当今时代,怎么强调创新对于文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都不过分。但是,关于创新的模式,一直以来存在两种争论:一种认为要关门另起炉灶,彻底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自食其力谋发展;另一种认为要站在巨人肩膀上开放创新,借力谋发展。如何实现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的辩证统一,更是新的命题。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当下,人们逐渐认识到,自主创新是发展“中国创造”的“不二法门”。2016年5月30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在探索中国制造的自主创新方面,格力电器是典型代表,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创新之路”。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认为,“创新前面应该加上两个字,‘自主创新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创新。” 在她眼中,中国制造业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是“挑战自我、突破自我”。

格力的智能装备

激发自主创新,“总根子”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团队的打造。在业界,格力被誉为家电行业创新人才的“黄埔军校”。做到这一点,格力有自己的“独门秘笈”。首先,格力为年轻人提供了称之为“一线员工发展四部曲”的技能培训,经过培训,很多年轻人一步步成长为技能精英,有些甚至还被评为珠海市的高层次人才,拿到高达二十几万元的奖金。第二,开展“中层干部训练营、班组长训练营、高级技能人才训练营、配合师带徒培训体系、技能竞赛”等多层次的专项培训,并与清华大学、马里兰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合作,为员工提供深造机会。为了员工的长远职业发展,格力还投入巨资筹办了“格力工程技术学院”。第三,鼓励年轻人“犯错”,格力承诺“只要是你为创新而犯的错,我们不仅不会惩罚,反而会奖励。”经过多年的努力,格力目前成功打造出了自己的人才库,形成了一套“选、育、用、留”的有效机制,形成了人才队伍的良性发展模式。

据了解,格力目前已经组建了7个研究院,拥有8000多名技术研发人员,他们的平均年龄是29岁,而且都是清一色的“格力自产”。近年来,共创造了22597项专利。其中,2015年平均每天诞生22项专利,创造了许多国家乃至世界上独有的技术。

激发自主创新,格力“大手大脚”,舍得“下本钱”。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格力每年投入技术研发的资金超过销售收入的3%,是中国空调业技术投入经费最高的企业,2015年用于科研的经费投入都超过了50亿元。

格力电器董事长、总裁董明珠

激发自主创新,格力打造出了创新的氛围和全员创新文化。创新是格力人的“信仰”。董明珠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只有坚持自主创新,企业才能度过寒冬,民族品牌才能在世界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目前,格力已经形成了一个全员创新的文化氛围,建立了自主创新工程体系,成为创新创造的“重地”。

格力正在努力让每位员工都成为创新的主体。其做法可称之为“创新点风暴”:格力每年都会让每一个岗位的员工,针对自己的岗位提出至少三个“创新点”,并阐述清楚这些创新点有何价值,有何可操作性等。如果“创新点”经过专家讨论,有尝试的价值和实现的可能,那就会成为公司的创新计划之一。这样一来,每一个员工都成为了创新的主体,创新的文化不断发芽和生长。

近年来,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科技,格力交出了一份耀眼的成绩单:2013年,成功开发出了“不用电费的空调”——光伏直驱变频多联机;2014年,格力磁悬浮变频离心式制冷压缩机及冷水机组被鉴定为“国际领先”;2015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类”二等奖;2016年,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台光伏直驱变频离心机组获得2015年度RAC国际成就奖,这是中国企业首次获该奖,同时,“空调设备及系统运行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绩源于格力人的不懈努力,更是对他们持续创新的充分肯定。

以“智能制造”撬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年,中央大力推行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致力于解决落后的产能与人们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之间的“错配”。对于企业来说,针对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的突出矛盾,针对消费者对优质、智能、个性化商品的需求与品质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需要进行供给侧创新。

在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格力正在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让世界爱上中国造”为目标,大力推行智能制造、智能家居、精密模具,并以“智能制造”为“抓手”,推动格力的家电产品转型升级,开启了“格力式”供给侧创新的大幕。

在董明珠看来,如果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减库存、淘汰落后产能、淘汰落后产品,未免简单化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质上是一次品质革命,“倒逼”企业及其产品进行转型升级。在格力的理解中,要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根本的是技术,要求制造企业着眼于长远发展,大胆走自主研发道路。从升级转型的方向上看,要求制造转型和产品转型朝着智能转型进行。

基于这些准确的思考,智能制造成为了格力新的发力点。其实,格力在“智能制造”领域早有布局和“埋伏”,进入2016年,动作更加频繁。2016年3月2日,投资50亿元的智能装备产业园在湖北武汉蔡甸区开建;3月6日,发布公告称拟收购主营新能源汽车的“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3月8日,在北京推出大松高端电饭煲万人体验行动……格力的转型脉络也由此更加清晰:“格力正在加速实现产业转型,将过剩产能转化为优质产能,同时重点加速智能化的发展。”

除了智能产品外,格力在智能装备上也发展迅速。从产品到装备,营造全产业链和智能生态,这是格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布局”。智能制造给格力和中国制造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格力最近生产了一个自动化设备,原来从国外买入该设备要花费500多万元,现在实现了自主研发和生产,花费才200多万元,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掌握了“技术话语权”。据报道,经过近3年的发展,格力自主研发的自动化产品覆盖了工业机器人、智能AGV、数控机械手等10多个领域,超过100种产品,已授权发明专利15项,累计产出智能装备3000台套,累计销售额超8亿元。董明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格力电器将“深耕”机器人和精密机床两大领域,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一批完全自主研发的高端装备。

在格力的思考和愿景中,中国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不仅需要靠产品占有市场份额,而且需要原创技术,形成中国制造的“双智时代”——智能产品和智能制造。董明珠对此有明确的思路:第一,坚持用“双创思路”(创新创造的思路)创造并实现原创设计;第二,坚持走自主培养人才的道路;第三,坚持用自主的技术、品质、品牌,服务世界。

中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格力模式”

在中国制造业走向全球的过程中,核心科技和技术创新一直是企业发展的“痛点”和“难点”,而格力电器集团正是依靠自主科技创新打破了这个瓶颈。

多年来,格力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实现了众多的技术突破,引领中国企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如今,对于格力来说,这样的共识已经深入人心:格力要立志做“百年企业”,做到“责任制造、质量制造、科技制造”,实现创造,而不只是为了赚钱。

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征途中,格力秉持自主创新,正在向智能制造和智能化产品发力。格力立足自主创新,通过智能制造解决产能过剩、低产低质的行业问题,是真正的供给侧创新。“像格力这样,把空调、分布式能源、手机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的智能家居,就是真正的供给侧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研究专家贾康对此评价说。

在某种程度上,格力的自主创新和智能制造,无疑也为中国制造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本”。反观格力的发展,格力能够做到这些,并非偶然。格力一直以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立业,而这二者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因”。在改革的推动下,格力也实现了重大转变。董明珠对此分析认为,格力在过去的三年中,实现了从模仿型设计、追随型设计,到原创性设计的转变,这是一个颠覆性的转变。

从“自主创新看格力”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标杆”,格力在自主创新的路上不断前进,“让世界爱上中国造”,以格力等为代表的“中国造”正行走在“中国创造”的征途中。

猜你喜欢
董明珠格力结构性
我国宏观杠杆率的结构性特征
资产结构性盈利能力分析
唤醒芬芳
格力澄清没有不做手机 但前景依然不容乐观
结构性理财和结构性存款有哪些联系及区别?
别在人吃饭时打电话
结构性存款变局与出路
董明珠的“破门”面试
董明珠女强人被免职刷爆朋友圈
董明珠的“铁血”与“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