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按语

2016-08-15 00:47
天府新论 2016年6期
关键词:古宅经学康有为

曾 亦



专题二 回到康有为

专题按语

曾 亦

康有为作为晚清公羊学的代表人物,以为不变祖宗之旧法,则不足以引进西人之新法,亦无以保大清、救中国。进而,康有为又认为中国当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遂据公羊家“孔子改制”之精神,而推许西方以升平、太平之世,盖欲以济两千年中国治道之穷。因此,康有为对《公羊传》之重新阐释,不仅为其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且于西方观念之引介,以及新思想之勃兴,实为先导人物。勿庸置疑,现代中国的三大主流思潮,无论左翼的共产主义,还是右翼的自由主义,以及以新儒家为代表的保守主义,皆多少可溯源于康有为之思想。

“五四”以降,出现了以梁漱溟、熊十力等为代表的新儒家。此种新儒家,就其学术而言,于清代三百年来之经学,可谓横空出世,盖其宗旨则在凌越清儒,而径直“接着宋儒讲”,并致力于建立一套迎合西方学术框架的儒家哲学;而就其思想而言,虽于中国之传统观念,尤其于中国之道德与伦理,抱有极大之同情与理解,然终究以会归西方之民主、自由、平等诸普世价值为鹄的。因此,新儒家对传统儒家之理解颇嫌偏狭,不仅在学术上忽视了作为经学的儒学,而且,在思想上亦未曾注意到传统儒学背后的制度基础。因此,对于传统儒学,现代新儒家不过以“抽象态度”继承之,至多稍涉其政治、社会观念而已,至于经学所包含之丰富制度资源,实未甚措意焉。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邓小平实施的改革开放,不仅传统思想的合理内涵得到重新思考,且尤为重要者,近数年来,大陆新儒家开始立足于数千年传统来思考目前的中国道路。质言之,包括港台新儒家在内的现代各派思潮,莫不视传统中国如朽烂之旧宅,故必欲尽皆铲除而后已,以为唯此始能重建新宅也。诚如是,传统中国将不再具有整体的意义,充其量不过沦为旧宅拆除后的砖瓦木石,其价值亦仅限于建造新宅之材料而已。然而,对于大陆新儒家而言,传统思想更像一座弥足珍贵的千年古宅,唯须从外面运来新的材料,重新加固和修缮,即可焕然一新,此旧邦所以有新命也。传统制度犹如房子的基本框架,无论如何不可动摇,实属最为值得保守之部分,因此,大陆新儒家不只珍视古宅之砖瓦木石的价值,而且更要保守古宅的基本框架,视为支撑中华文明之擎天四柱。晚清以来,传统中国屡受内外各种思潮的冲击,千年古宅遂如年久失修之危楼,其倾危常在一线之间,故儒家当致力于扶危定倾,重新挺立此四柱,使亿兆国人能安宅于此,乐业于此。

虽然,各派思潮莫不致力于现代中国的重新建构,然而,种种努力皆发端于康有为的国家学说,即将中国建构为“万众一心”的现代国家。其后,无论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致力于建立具有强大组织和动员能力的政党,以实现此根本目标。然而,康有为对现代国家的理解尚有两个方面,即君主制与国教论。如果说“党国”包括了现代国家的两个基本要素,即原子化的自由个体和把个体整合起来的外在强力,即组织力和动员力,那么,君主制对于现代国家的意义,则阐明了凌驾于个体自由意志亦即民意之上的神圣力量,以及把个体组织起来的等级原则。至于国教,则提供个体以一种精神和信仰的力量,以此制约个体之分散性,且将个体塑造成有道德的私民与服务于国家的公民。可见,君主制和国教论,最终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即现代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必须将解放出来的自由个体重新凝聚起来,而且,这种凝聚不能仅仅借助外在的强力,还必须通过精神的力量和个体的自觉,以克服个体本身的分散性和盲目性。

可见,康有为思想包括了构建现代中国的三个维度,即党国、君主制和国教论。可惜,无论左派还是右派,包括保守主义,大都只注意到党国之必要性,或者防范党国对个体的凌压,而致力于个体自由之保护,却未能顾及其余两项,即不仅个体应成为精神性的存在,同时国家亦当成为神圣的存在。因此,今天要完成现代中国的构建,必须回到康有为,回到现代中国得以开始的原点,从而更审慎而全面地思考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国道路。并且,康有为作为晚清今文学的代表人物,回到康有为又意味着对古老学术传统亦即经学的回归,进而由经学上溯到中华文明的源头,并由此重新理解和思考自己文明的特质。唯其如此,中华文明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并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

因此,我等基于此种对康有为及其思想之理解,2014年于江苏太仓举行“回到康有为”的会议,与会者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学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及同济大学等高校的学者,就“儒家与现代中国之建构”等相关议题进行讨论,今将当时部分讨论成果整理发表于此。

猜你喜欢
古宅经学康有为
日本经学史著分期分派说述评
古宅
汉魏经学的“人才进退”问题
异乡人
康有为藏西夏字书《同音》残叶版本考
经学还是子学?——对政治儒学复兴之路的一些思考
康有为撰
经学与当代中国
真假古俑
《通灵之六世古宅》:今天你解暑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