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多动症心脾两虚证临床研究

2016-08-15 02:14吴西志吴运畴
光明中医 2016年4期
关键词:耳针多动症针灸

吴西志 吴运畴



针灸治疗多动症心脾两虚证临床研究

吴西志1吴运畴2

1.太康县成人中专附属医院(周口 461400);2.甘肃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学院2012级研究生(兰州 730000)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心脾两虚证多动症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中药对照组42例,针灸治疗组43例。针灸治疗组针刺体针耳针治疗,中药组给予归脾汤加减治疗,治疗三周。结果针灸治疗组疗效优于中药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治疗多动症心脾两虚证疗效显著。

关键词:多动症;针灸;耳针

多动症又称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时期行为障碍性疾病。临床以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冲动任性,自我控制能力差,情绪不稳,动作不协调和伴有不同程度学习困难,但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为主要特征[1]。

中医学中没有本病病名,根据其神志涣散、多语多动、冲动不安可归入“燥动”证中。因患儿与正常儿童智能接近,但是活动过多,思想不易集中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故又与“失聪”“健忘”等证有关。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病因尚未明了,《素问·宣明五气》谓:“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主静,阳主动,人体阴阳平衡,才能动静协调,若阴阳失调,则产生阴失内守,阳躁于外的种种情志、动作失常的病变[2]。本病多见于学龄期儿童,男孩发病高于女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们过早过多接触电子产品,长时间沉迷游戏,也是本病发病原因之一。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5例患儿均为本院2009年2月-2014年2月我科门诊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中药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5~18岁,其中5~7岁12例,8~10 岁13例,11~14 岁 10例,15~18岁7例;治疗组43例,男26例,女17例;年龄 5~18岁,其中 5~7 岁 15 例,8~10岁 9 例,11~14 岁 10 例,15~18 岁9例。2 组患儿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根据琚玮,葛湄菲《现代中医儿科诊疗全书关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诊断标准》[1]。(1)学龄前及学龄期男孩多见。(2)注意力涣散。(3)活动过多。(4)冲动任性。(5)反手试验、乙酰胆碱皮内试验阳性。(6)脑电图正常或有轻微变化。(7)注意与正常儿童的顽皮鉴别,并与儿童精神发育不全、儿童过度焦虑反应、儿童精神分裂症、儿童躁动症、抽动-秽语综合征等鉴别。参考汪受传、虞坚尔主编《中医儿科学》心脾两虚证辨证标准[2]。心脾两虚证辨证要点:神思涣散,注意力不能集中,形体消瘦或虚胖,神疲乏力,多动而不暴躁,言语冒失,做事有头无尾,睡眠不深,记忆力差,伴自汗盗汗,偏食纳少,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无力。

1.3纳入及排除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符合心脾两虚证辨证标准;患儿家长同意治疗方案,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同时进行其他治疗的患儿;对于治疗药物过敏者;依从性差或重要资料不全者,不能坚持完成疗程者;不符合纳入标准;患儿家长不愿意配合治疗方案者。

1.4治疗方法

1.4.1中药组药物组成:黄芪12 g,党参10 g,白术8 g,茯神8 g,蜜远志8 g,酸枣仁8 g,当归8 g,木香8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分服。一周为一个疗程。

1.4.2针灸组针灸治疗方法,体针取穴百会、四神聪、神门、心俞、脾俞、肾俞。针刺上述穴位,留针30分钟,15分钟时行针一次,针法平补平泄;隔日1次或一天1次,一周4次,一周为一个疗程。耳针穴取脑干、心、肝、脾、内分泌反射区。采用王不留行籽贴上述耳穴,嘱咐患儿或家长按揉穴位(双侧)每个2分钟,一天3次。一周休息一天。一周为一个疗程。

两组治疗过程中,嘱咐家长,患儿生活作息规律,加强营养,尽量不要批评打骂患儿,对患儿进行心理疏导,适当进行身体锻炼,增强体质,饮食上荤素搭配不挑食,疾病才能尽快痊愈。

1.5观察指标根据临床疗效判定判定标准,观察患儿症状体征,服药期间检查脑电图及肝功。

1.6疗效判断标准参照琚玮,葛湄菲《现代中医儿科诊疗全书》疗效标准[1]。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好转: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变化。

1.7统计学方法在SPSS16.0统计软件包上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治疗3周,治疗结束两组无脱落病例,治疗3周后随访3个月。中药对照组与针灸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6.2%、93.0%。经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心脾两虚证多动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两组比较,χ2=4.647,P<0.05。

3 讨论

中医学在治疗本病中辨证论治,《万氏家藏育婴秘诀·五脏证治总论》:“心亦曰有余者,心属火,旺于夏,所谓壮火之气也。”历代医家认为“三不足,两又余”是小儿生理现象。治疗心脾两虚证多动症,治法为养心安神、健脾益气;黄芪、党参、白术补脾益气,茯神、蜜远志、酸枣仁养心安神,当归养血安神,木香理气醒脾,甘草调补心脾,调和诸药。根据中医经络学说辨证取穴,百会益气安神、平肝潜阳、熄风通络,四神聪名目醒神、补脑安神、祛风通络,神门为心经输穴,养心安神、理气止血、平肝熄风,心俞理气安神通络,脾俞健脾和胃、升清固摄,肾俞温阳助运生精益髓;中医耳针副作用小,目前我国耳穴治疗病症已达二百多种,病种涉及各科,同时对变态反应疾病、各种炎性疾病、功能性疾病也有较好的效果[3]。耳针穴取脑干、心、肝、脾、内分泌反射区;刺激相对应的反射区,达到调补脏腑功能的目的;全方补益心脾,调补先天,增强免疫力,提高疗效;故针灸治疗多动症心脾两虚证疗效显著。本病患儿多有学习障碍或是学习成绩较差,医者应劝说家长对患儿有信心,坚持治愈本病后,对待患儿学业上应耐心,使患儿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才能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琚玮,葛湄菲.现代中医儿科诊疗全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75-77.

[2]汪受传,虞坚尔.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77-184.

[3]陆寿康.刺法灸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18-134.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4.043

文章编号:1003-8914(2016)-04-0541-02

收稿日期:(本文校对:刘言言2015-01-14)

猜你喜欢
耳针多动症针灸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耳针联合八段锦锻炼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People with ADHD(多动症)have Different Brains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赶走“多动症”的小恐慌
耳针在中风后病人抑郁预防中的应用
与多动症儿子一同成长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
耳针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18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