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受难记》中的耶稣形象研究

2016-08-15 19:24高鑫涔贾虹源
戏剧之家 2016年15期
关键词:研究

高鑫涔+贾虹源

【摘 要】《耶稣受难记》由梅尔·吉布森执导,以《圣经·旧约》四福音书的内容为基础,讲述了耶稣殉难前12小时内发生的事情,并通过相对血腥暴力的场景将这一段历史直观地还原。本文从影片的拍摄背景、形式及叙事手法等方面入手,分析该作品中所展现的各角色形象,对该影片受到的社会争议进行分析,指出影片在还原历史的同时也加入了导演本人的理解。

【关键词】耶稣受难记;耶稣形象;英美影视作品;研究

中图分类号:J9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146-02

一、影片内容

(一)拍摄背景和主要内容。2004年,由梅尔·吉布森执导的影片《耶稣受难记》上映,引起了全球范围内观众的讨论。梅尔·吉布森执导的电影有着独特的叙事风格,历史的追忆和对历史强烈的表现欲望使得他执导的电影有一股历史的纵横感和深沉的思辨色彩。①

影片以《圣经》四福音书为基础,讲述了耶稣被犹大出卖后到耶稣殉难的12小时内发生的事情,用极大的篇幅展示了耶稣从被捕到死亡这段时间内遭受的羞辱和刑罚。同时,影片在表现耶稣受难的过程中,插叙了耶稣之前的生活,使耶稣的形象更为丰满和具体。

(二)场景和构图。影片中镜头多次重点拍摄自然景观,对影片主要内容的情节发展起到了渲染推动作用。影片在讲述犹大因为懊悔自己出卖耶稣的行为而自尽时,镜头平摇,展现了被朝霞染红的天空,将镜头由城内转向犹大所在的城外,完成场景的自然转换。远方的地平线处,太阳即将升起。自然带来的宁静和希望与犹大内心的懊悔与绝望形成对比。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后,天气突变。镜头再一次转向天空,此时乌云密布,将空中的太阳遮住,带来压抑惊慌的感觉。影片结尾,在耶稣被士兵从十字架上放下之前,此时天空的光线逐渐变亮,虽然仍然阴云密布,但似乎有逐渐散去的趋势。

在构图方面,影片中背景、场景及色调的安排似乎借鉴了中世纪有关作品风格,影片的色调如油画般富有层次感。

(三)插叙回忆。影片主要展现耶稣受难的场景,但也通过插叙回忆的方式对耶稣之前的生活进行了描述,还原了《圣经》内容,与耶稣受难情景相互交错,形成鲜明对比,更体现出耶稣遭受的苦难。

第一段插叙发生在耶稣被逮捕押往犹太祭司面前时,耶稣看到木匠做十字架,回想起自己在家做木匠的情形。回忆中的耶稣面带笑容与母亲开着玩笑,轻松愉快的氛围与耶稣受难的现状截然不同,也充分凸显了耶稣身上的人性。耶稣背负十字架的过程中,大批疯狂的犹太人涌来辱骂耶稣,与插叙中围在初入耶路撒冷的耶稣身边欢迎他的狂热犹太人形成对比。在即将到达山顶时,耶稣抬头看到士兵在准备行刑场地,回忆起在同样的山坡上布道:“要爱你的仇敌,为那些逼迫你的人祷告”。最后,在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过程中,不断穿插最后的晚餐的场景。众人分食无酵饼,仿佛预示着不久后耶稣的受难。

(四)慢镜头与特写。影片通过大量慢镜头和特写的使用,帮助突出塑造人物的特点,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通过对演员每个细微表情和动作的捕捉,生动地展现出了每一个角色的心理活动。

(五)语言。影片中所有对话都采用了晦涩难懂的亚拉姆语和拉丁语对白,导演梅尔·吉布森表示,因为人们对《圣经》的内容过于熟悉,用现代语言来叙述这个故事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②他认为“仅有视觉上的刺激就足够了。”但是最终,梅尔·吉布森还是为影片加上了英文字幕。

二、影片角色形象

(一)耶稣形象。导演梅尔·吉布森希望能在外貌方面塑造出人们心目中的耶稣形象。饰演耶稣的演员詹姆斯·卡维泽被带上了假鼻子,并通过电脑技术将原本的蓝眼睛变为了棕色,基本还原了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耶稣形象。相比于对耶稣神性的塑造,电影在插叙的回忆场景中突出描述了耶稣身上的人性。通过对耶稣从前平静普通生活的描述,与受难的耶稣构成了对比。

(二)撒旦形象。影片中的撒旦以身披黑色斗篷、肤色苍白的形象出现。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撒旦从外貌上看是一位女性,但其声音却偏向男性。撒旦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为影片增添了阴暗诡异的气氛。

(三)彼拉多形象。影片以非常细致的笔触刻画了罗马派驻犹太省的总督彼拉多及其妻子对耶稣的同情,他们在性格上对观众的亲和力甚至不亚于耶稣。③有批评指出影片将本丢·彼拉多这一历史上描述为腐败和残忍的暴君刻画成了一个哲学家的形象,④并认为《耶稣受难记》中倾向于将彼拉多刻画为一个正直的为耶稣辩护的形象。当众人一致选择要求彼拉多释放巴拉巴时,甚至可以看到彼拉多脸上流露出的震惊和无奈。

(四)圣母玛利亚形象。影片中,圣母玛利亚作为一个相对重要的角色出现,表现了一个儿子将要赴死的痛苦母亲形象。在表现耶稣受难场景时,镜头多次转到人群中的玛丽亚身上。她穿着灰暗颜色的袍子,在人群中远远凝视,眼泪纵横。影片并没有通过语言,而是通过几次眼神的交流来展现这种母子间的感情纽带。⑤影片末尾,当耶稣被罗马士兵从十字架上放下来的时候,圣母玛丽亚将其拥入怀中,眼睛空洞茫然,刻画出一个失去儿子的悲伤痛苦的母亲形象。

三、影片争议

(一)血腥暴力。该片在北美的影片分级为R级。导演梅尔·吉布森在影片中重现了《圣经》中所提到的酷刑的全部过程,通过血腥和暴虐的场景直观表现出了耶稣受难的具体情形,给观众有力的视觉冲击。从影片开头,罗马士兵在犹大的引导下逮捕耶稣开始,耶稣便不断地遭受殴打。影片开始十五分钟之后,耶稣的右眼就已经肿的几乎闭上了。⑥在看似血腥暴力的画面背后,梅尔·吉布森通过这样一种形式还原了《圣经》中所讲述的历史,以直观具体的形式刻画了耶稣的形象。

(二)反犹太倾向。部分评论者认为,从弱化了彼拉多的暴力形象开始,《耶稣受难记》就丑化了犹太人的形象,将钉死耶稣的罪名加到了他们头上。当士兵把耶稣押往宣判场时,成群的犹太人涌出,并一路对耶稣进行殴打和辱骂;面对杀人犯巴拉巴和耶稣之间的选择时,犹太人毫不犹豫地接纳了巴拉巴而抛弃了耶稣……

影片中虽然表现了犹太人对耶稣的无知和愤怒,但更多凸显的是罗马士兵的残暴。犹大向犹太祭司出卖了耶稣,是少部分犹太祭司认为耶稣触碰了自己的地位而要求处死耶稣。影片还加重了对古利奈人西门的刻画。虽然西门起初并不情愿帮助耶稣背负十字架,但在途中却流露出对耶稣的关心,呵斥罗马士兵惨无人道的要求。

四、综述

虽然备受争议,但《耶稣受难记》在上映后却获得了3.7亿多美元的全球票房收入。《耶稣受难记》这部影片更多地注重了影像学的表达而非神学。⑦影片由《圣经》改编而成,对部分桥段进行了艺术化处理,并不可避免地加入了导演的个人理解。影片在《圣经》的基础上,注重对各个角色形象的细致描绘。通过插入的对耶稣过去生活的闪回片段,在丰富影片内容之余,凸显了耶稣的人性。

注释:

①成红舞.梅尔·吉布森电影的后现代叙事特色[J].电影文学,2007,(09):12-13.

②Mel Gibson's Great Passion[Z].2003.

③侯军.基督教与西方电影[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④Boys M C.“I DIDN'T SEE ANY ANTI-SEMITISM”:Why Many Christians Don't Have a Problem with 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M].New York: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4.54+8-15.

⑤P M.Screen Jesus Portrayals of Christ in Television and Film[M].The Scarecrow Press,Inc,2013.

⑥A Movie And Its Meaning[J].

⑦MEL GIBSON'S ALTER EGO:A Male Passion for Violence[J].

作者简介:

高鑫涔(1995-),贾虹源(1995-),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在读。

指导教师:王广州副教授

猜你喜欢
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关于辽朝“一国两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声、光、磁、触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关于反倾销会计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层脱落的攻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