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护理对糖尿病疗效的影响

2016-08-19 14:23杨小红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2期
关键词:糖尿病

杨小红

【摘要】 目的 探讨情志护理对糖尿病的影响。方法 140例糖尿病患者, 随机分为情志护理组和对照组, 各70例。对情志护理组患者进行情志护理;对照组未作情志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15、30天后的空腹血糖恢复正常和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的比例。结果 情志护理组治疗15、30 d后空腹血糖恢复正常和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的比例明显多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性的情志护理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 可以明显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 情志护理; 糖尿病 ; 疗效影响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2.159

糖尿病是机体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紊乱所致的血糖增高和排泄糖尿的一种慢性疾病。其典型症状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等, 也有部分患者在早期无任何症状, 仅表现为空腹血糖的升高[1]。糖尿病的治疗目前主要以注射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为主, 然由于情志的变化对其发病和治疗效果均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 近年来在对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 十分重视情志的护理和调节。经过临床运用和观察, 发现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 针对不同患者, 施以相应的情志护理, 可以明显提高其临床疗效。现将针对不同情志异常变化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对症护理的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本院内科住院或在糖尿病专科门诊治疗的患者140例, 随机分为情志护理组和对照组, 各70例。所有患者均以多饮、多尿、多食、近期消瘦、乏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7.0 mmol, 糖化血红蛋白>6%, 糖耐量实验阳性为入选标准。其中男78例, 女62例, 年龄最小31岁, 最大73岁, 病程最短3 d, 最长15年, 合并感染者36例, 合并心、脑、肾、眼底血病变98例。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均由糖尿病护理宣教小组对其进行全面的心理分析, 并依据其情志的异常变化而分为怀疑麻痹、忧心焦虑、自责内疚、悲观恐惧四种类型, 并于治疗后的第15天和第30天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及主要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见表1。

对照组患者不接受护理宣教小组的情志护理, 直接进行临床中西药物的治疗。情志护理组则依据其情志异常的分型分别施以相应的情志护理。

1. 2. 1 情志异常的分型及表现:①怀疑麻痹型:此类患者以青壮年居多, 病程较短, 临床症状轻微, 或仅在体检时被发现, 患者往往早期不接受这一事定, 持否认或怀疑的态度, 自认为糖尿病无非就是血糖高点, 对身体无大的影响, 麻痹大意, 不注意饮食的调控, 甚至拒绝治疗, 进而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②忧心焦虑型:此类多见于女性患者或是病程较长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患者往往因对糖尿病认知不多, 产生许多误解, 或对治疗效果过分关心, 精神高度紧张, 因而整日忧心焦虑, 茶食无味, 机体抵抗力下降, 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③自责内疚型:多见于病患时间长久, 家境不佳, 且性情内向或抑郁的患者。患者因久病不愈, 常年的治疗花费较大, 造成家庭经济拮据, 为自已成了家庭的累赘而深感内疚自责。④悲观恐惧型:多见于病患时间长久, 并发症多且严重而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此类患者往往经过病魔的长期折磨, 身体健康状况日渐低下, 逐渐对治疗失去信心甚或产生对抗情绪, 认为无药可医, 自暴自弃, 完全不配合治疗, 甚或拒绝治疗。

1. 2. 2 异常情志的相应护理 ①怀疑麻痹型:对此类患者进行情志护理的关键, 是要帮助患者改变错误的认知, 耐心细致地介绍糖尿病的有关知识、帮助他们认识糖尿发生发展的过程及所可能导致的并发症和危害性, 加强他们对饮食的调控, 进而改变其麻痹心态, 积极有效的配合治疗。②忧心焦虑型:对此类患者进行护理的关键是沟通与交流。要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 充分全面的了解患者产生忧心焦虑的原因, 进而有的放矢的进行心理辅导, 缓解其紧张的心情, 减轻思想压力, 同时对其进行糖尿病科普知识的宣教, 以转移他们消极的心境, 使其能正视自己的病情, 以积极正确的心态配合治疗。③自责内疚型:对此类患者在做充分的心理辅导和情志护理的同时, 要尽可能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援助和支持, 同时取得患者家属的配合, 进而减轻其心理负担, 消除内疚自责的心理, 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配合治疗, 让患者认识到通过饮食调控, 科学用药是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控制病情的, 并且能象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④悲观恐惧型:对这类患者首先要主动与其进行沟通, 配备责任心强、技术熟练、护理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 对病情变化、检验结果主动向其做科学的、保护性解释, 帮助患者重新树立信心, 用正确的人生观开导患者, 进而使他们克服悲观恐惧的心理, 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2]。

2 结果

情志护理组治疗15 d后, 空腹血糖正常者54例, 占77.1%, 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者39例, 占55.7%;治疗30 d, 空腹血糖正常者64例, 占91.4%, 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者57例, 占82.8%。而对照组治疗15 d后, 空腹血糖正常者32例, 占45.7%, 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者26例, 占37.1%;治疗30 d后, 空腹血糖正常者48例, 占68.6%, 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者42例, 占60.0%。情志护理组的空腹血糖恢复正常比例及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3。

3 小结

糖尿病的发生与饮食、肥胖、生活习惯及家族史均有明显的关系, 但因患者的年龄、患病时间长短、疾病严重程度均不尽相同, 因而其发病后的心理反应也不一样, 可表现为怀疑麻痹、忧心焦虑、自责内疚、悲观失望等多种情志的变化, 而这些不良的情志变化, 不仅可进一步加重病情, 而且对糖尿病的治疗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综上所述, 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情志护理, 使其能对糖尿病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以正确的心理状态接受和配合治疗, 进而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韩会民, 王树国. 葛根素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6, 13(2):117-119.

[2] 陈桂英, 梁峰. 新发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对策. 临床医药实践, 2010, 19(1):48-49.

[收稿日期:2016-03-18]

猜你喜欢
糖尿病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论Ⅱ型糖尿病的形成与调治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尿酸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
抽烟增加糖尿病并发症风险
跟踪导练(一)(5)
抽烟增加糖尿病并发症风险
年轻瘦人糖尿病增多
糖尿病患者患癌几率高
Ending teen smoking
11月微博活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