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关内师团的编制与分类

2016-08-22 12:02吴京昴
军事历史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特设乙种常设

吴京昴

(上海交通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上海 200240)



侵华日军关内师团的编制与分类

吴京昴

(上海交通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上海 200240)

从全面抗战爆发到日本投降,日本陆军进行了多次整建和编制调整。本文叙述了全面抗战爆发后关内日军师团的编成和编制调整过程,介绍了关内日军师团历年的分类情况,订正了一些中文资料中的错误记述。在此基础上,概括和比较了日军不同师团在作战中的不同作用。

侵华日军关内编制抗日战争

全面侵华战争期间,陆军师团是日军作战兵力运用的基本单元,日军作战能力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其中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因素即为师团的编制与装备。战时日本陆军对其在中国关内部队*日本陆军在1937—1945年间对不同作战方向上的部队采取的编制差距极大,从一个战略方向转至另一战略方向时都会调整部队编制。由于关东军是常年作为对苏作战的野战打击力量,其作战需求和目标与关内日军完全不同,其部队编制和关内日军也差距极大。鉴于关东军的作战对象并非中国军队,故本文只探讨关内日军师团编制情况,进入过中国关内作战的师团见文末附表。编制进行过多次调整,力图在编制上进行改良,以提升部队作战能力。因此,战时日军编制变化较大,不同时期师团等构成有较大差异。通过梳理战时中国关内日军编制变化情况,可以看出侵华八年日本陆军由强至弱的发展脉络和个中原由,从而对侵华日本陆军有一个量化而客观的认识。

迄今为止,中日两国学界对关内侵华日军编制、装备变化情况的讨论仍较薄弱,且存在谬误。本文主要参考日本防卫厅战史室所藏、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数据库中的日军原始档案和战后日军各个部队老兵会编纂的部队史,对侵华日军关内师团进行梳理,力图复原并厘清不同时期关内日军师团的分类和编制调整情况,分析日军甲、乙、丙、丁种师团的含义和分类方法,并试图根据日军师团的编制调整,探讨关内日军的实际战力与整军思路。*本文所引日军原始档案均来自日本国立公文书馆“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JACAR)”数据库内公开的日本防卫厅战史室档案,如:「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2121215000、『通称号に関する綴』昭和20年9月21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以下均简记为『通称号に関する綴』(1945年9月21日),C12121215000。

一、1937年7月至1938年6月关内日军师团的编制与分类

至卢沟桥事变前,日军组建有近卫师团和第1—12、14、16、19、20常设师团,共17个师团。其中近卫师团和第1、2、3、4、5、6、8、10、12、14、16、19、20师团为野炮挽马师团,第7、9、11师团为山炮驮马师团。*[日]近代史编纂会:『陸軍師団総攬』、東京、新人物往來社、2000年、105頁。

表1常设野炮师团(甲种挽马师团)人员、马匹编制表

资料来源:[日]近现代史编纂會:『陸軍師団総攬』、9頁;[日]偕行社:『南京戦史资料集·编成表』、東京、財團法人偕行社、1989年、24頁;「第3師団編制人員表1937—1945」、C12120968800。

表2 常设山炮师团(甲种驮马师团)人员、马匹编制表

资料来源:[日]近现代史编纂會:『陸軍師団総攬』、9頁;[日]偕行社:『南京戦史资料集·编成表』、25頁;「第11師団編制人員表1937—1945」、C12121023600。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为扩大对华战争,从1937年8月至1938年6月,新组第13、18、101、104、106、108、109、110、114、116师团等10个特设师团,后8个师团番号为当时已有的常设师团番号的数字加“100”。其中第13、109师团为驮马师团,其余为挽马师团。*[日]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大本営陸軍部(1):昭和十五年五月まで』、東京、朝雲新聞社、1967年、附表第3。日军大本营将师团简单地分为甲、乙两种,甲种师团即常设师团,乙种师团即特设师团。甲种师团又分为甲种挽马师团与甲种驮马师团,乙种师团则分为乙种挽马师团与乙种驮马师团。挽马师团即野炮师团,运用于平地作战;驮马师团即山炮师团,运用于山地作战。

日军10个特设师团全部投入了关内战场。而17个常设师团中,近卫师团和第3、4、5、6、9、10、11、14、16、20等11个师团曾先后投入关内作战。*[日] 近代史编纂會:『陸軍師団総攬』、106—163頁。各种类师团的人员、马匹、武器装备情况如表1、表2、表3、表4、表5所示(表中有重叠标志的,表示有几个同样的单位):

表3特设野炮师团(乙种挽马师团)人员、马匹编制表

资料来源:[日]近现代史编纂會:『陸軍師団総攬』、11頁;[日]偕行社:『南京战史资料集·编成表』、26頁;「第18師団編制人員表1937—1945」、C12121012700;「第116師団編制人員表1938—1945」、C12121004900。

表4 特设山炮师团(乙种驮马师团)人员、马匹编制表

资料来源:[日]偕行社:『南京戦史資料集·編成表』、25—26頁;「第13師団編制人員表1937—1945」、C12120968900。

表5 4种师团武器装备情况一览表

资料来源:[日]偕行社:『南京戦史資料集·編成表』、5—26頁。

日本各种类师团基本按上表编成,但也有个别例外,如特设野炮师团第104师团和第110师团,即与其他同种类师团编制略有差别。第104师团各步兵联队的定员为3222人,马370匹,未设机枪中队和联队炮中队;第110师团各步兵联队定员为3365人,马400匹,未设机枪中队。*参见「第104師団編制人員表1938—1945」、12121006200;「第110師団編制人員表 1938—1945」、12120999200;[日]鳥取綜合聯隊史編纂委員會:『鳥取綜合聯隊史』、鳥取、鳥取綜合聯隊史刊行委員會、1983年、1043—1044頁。从上列5个表可以看出,野炮师团和山炮师团的编制区别主要在于,前者的武器装备均采用挽马运载,故人员和马匹数量均比后者少;而后者的火炮均为轻便火炮,可直接拆分后用马匹甚至人力搬运。常设师团与特设师团的编制区别,主要反映在掷弹筒、重机枪的数量以及火炮的种类和数量的不同上,前者拥有性能较优异的四一式山炮、改三八式野炮;而后者只配有较古老的三一式速射山炮,十一年式曲射步兵炮的数量亦较前者少。

杨慎认为十二生肖是“天地自然之理”,并非人为所能编造出来的,他还主张:日中的鸡之所以出现在傍晚的“酉”时,而月中的兔之所以出现在清晨的“卯”时,是因为“日月阴阳互藏其宅”。何谓“日月阴阳互藏其宅”?按《淮南子·天文训》所云:“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由于日为阳、月为阴,金鸡因是日中之物,故应属阳;而玉兔是月中之物,则应属阴。但属“阳”的金鸡出现在“太阴之精”的月亮初升的“酉”时,而属“阴”的玉兔出现在太阳之精的日初升之“卯”时,所以说是“日月阴阳互藏其宅”。

日军长期实行地方征兵制。全面侵华战争发动前,日本在本土与朝鲜划分了16个师管区,其中本土14个(见表6),朝鲜2个。本土每个师管区一般下辖4个联队管区(仅熊本师管区辖5个),朝鲜的2个师管区不辖联队管区。16个师管区分别对应1个常设师团(近卫师团则通过本土各师管区征收兵员),每个师管区内,1个联队管区基本稳定地对应1个步兵联队;而骑兵、炮兵、工兵、辎重等联队的兵员征召任务则由师管区酌情分配给下属各联队管区。*[日]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陸軍軍戦備』、東京、朝雲新聞社、1979年、103頁。

这一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规定,使得日军一个师团内大多数士兵来自同一地方,彼此之间是乡邻。这也使得日军师团常常以师管区地点作为代称,如第1、101师团亦被称为东京师团,第2、13师团被称为仙台师团。同理,师团下属各步兵联队也可以联队管区名字代称,如第7、107联队被称为金泽联队*[日]伊佐一男:『金城聯隊史』、金沢、歩七戦友会、1969年、16頁。,第19、119联队被称为敦贺联队*[日]安川定義:『敦賀連隊史』、敦賀、敦賀連隊史蹟保存会、1964年、9頁。,第35、69联队被称为富山联队。*[日]富山聯隊史刊行会:『富山聯隊史』、富山、富山聯隊史刊行会、1986年、3頁。

资料来源:[日]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陸軍軍戦備』、101頁。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大量组建新的师团,每个联队管区征兵事务繁忙。战争之初,尚能保证新建特设师团所辖的步兵联队由单独的联队管区编成,然随着战争的进行,非但不能保证每一步兵联队由单独的联队管区编成,甚至出现了1个师团由不同师管区编成的例子*如第21师团司令部及直属部队由金泽师管区编成,下辖的步兵第62联队由善通寺师管区编成,步兵第82联队由弘前师管区编成,步兵第83联队由金泽师管区编成。参见「第二十一師団概史」,[日]富山聯隊史刊行会:『富山聯隊史』、富山、富山聯隊史刊行会、1986年、635—638頁。,以编成地域作为师团代称的方式逐渐被废弃。

如何称呼作战部队成为日军一件麻烦事。日军原本习惯将旅团及其以上作战单位称为“兵团”,大队及其以上作战单位称为“部队”,中队级作战单位称为“队”。战时,为防止泄露番号,日军习惯以部队长的姓称呼该部队。如,柳川平助指挥的第10军,可称为柳川兵团或柳川部队;板垣征四郎指挥的第5师团,可称为板垣师团、板垣部队、板垣兵团;片桐护郎指挥的步兵第9联队,可称为片桐部队或片桐联队;益子重雄指挥的步兵第223联队第9中队,可称为益子队。日军新建大量师团后,经常有师团长姓氏相同而造成师团称号混淆的情况。另也有因部队长更迭频繁,部队称呼不断变化,出现了短时间内同一部队称呼不同名字的情况。为此,1941年10月9日,日军大本营下令给所有方面军(当时实未设置)、军、师团、独立旅团配发一个永久的文字代号,文字代号为单个汉字。如,配发给第6师团的文字代号为“明”,所以第6师团也可称为“明”师团、“明”兵团、“明”部队。但以部队长姓氏称呼该部队的方法并未废弃,在不会出现混淆时依旧可以使用该方法称呼各部队。*『通称号に関する綴』(1945年9月21日),C12121215000。1945年初,日军的本土决战计划要求扩建上百个师团和独立混成旅团,日军开始对新编成的部队配发两个汉字的文字代号。

需要指出的是,文字代号虽然是部队永久的称号,但日军仍恐使用一段时间后会被敌方侦知。在执行重大作战任务时,他们会临时改变部队文字称号以迷惑对手,1944年初,在进行一号作战之前,日军就曾临时更换全部参战部队的文字代号以迷惑中国军方。*此次日军部队文字代号临时调整规模极大,涉及数十个师团,详情参见[日]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一号作戦·湖南の会戦』、東京、朝雲新聞社、1968年、附表1。

二、1938年7月至1945年8月关内日军师团的编制与分类

1938年初,日军将关内所有山炮师团的炮兵联队换装九四式山炮,并新扩建了第26师团和第27师团。7月起,日军大本营考虑到苏联的威胁和中国战事的持久化,将之前连续作战且消耗过大的第9、10、11、14、16、20、101、106、108、109、114师团逐步调回国内,准备作为对苏作战的后备部队。同时,新建一批三联队制的师团和独立混成旅团,用以替代回国的师团。依照《昭和十三年军令陆甲第二十一号》文件新建的第一批临时师团*日军为使新建之三联队师团与之前成立的四联队制“常设师团”“特设师团”相区别,故称之为临时师团。参见「第二十一師団概史」,[日]富山聯隊史刊行会:『富山聯隊史』、634頁。为第15、17、21、22、23师团*「第二十一師団概史」,[日]富山聯隊史刊行会:『富山聯隊史』、634頁。,这5个师团除了第23师团编成后被派往伪满洲国外,其余4个师团均派到关内战场。*[日]海老原久:『大陸三千里——歩兵第八十四聯隊の歩み』、東京、歩兵第八十四聯隊の歩み編纂委員會、1977年、4頁。在关内的第15、17、26师团为野炮师团,第21、22、27师团为山炮师团。此时,野炮师团和山炮师团除炮兵联队下属部队配备的火炮型号不一样外,其他部队编制与此前完全相同。

1939年2月起,日军大本营陆续新建10个师团,编成后全部投入中国关内战场,即第32—41师团,这10个师团最初的任务是执行关内战场的警备作战,故也有“警备师团”的称呼。*[日]歩兵第二百十六聯隊戦史編集委員會:『歩兵第二百十六聯隊戦史』、大阪、歩兵第二百十六聯隊戦史編集委員會、1977年、4頁。其中,第32、34、35、37、38、39、41师团为野炮师团,第33、36、40师团为山炮师团。这些师团的炮兵火力、步兵武器比特设师团要好,与之前的常设师团相差无几,但其下辖的马匹数量较少,战斗携行弹药数量也少,不能执行长距离进攻作战任务,只能执行占领地警备、短距离进攻和“扫荡”任务。

这一时期,日军还根据《昭和十一年军备充实大纲》的要求,对所有师团的编制进行调整,师团由4个步兵联队制(后文简称为四联队制师团)改为3个步兵联队制(后文简称为三联队制师团)。同时将卡车等车辆编入各师团,增加各中队的轻机枪和掷弹筒数量,以提升部队机动能力和增强步兵火力。整编余出的步兵联队新建成数个师团,其中新组成的第48师团被投入到关内战场。*[日]近代史编纂會:『陸軍師団総攬』、213頁。

1940年后,日本将“满洲永久驻屯师团”和本土的“第二常设师团”分别划为甲种师团与乙种师团。在太平洋战争中,随着日军不断失利,运输船数量锐减,甲、乙种师团很难被完整地运送到太平洋岛屿之上,日军大本营遂将部分师团的每个步兵大队裁撤一个中队,缩减每个步兵中队的人数,以便船舶输送。该种师团被称为丙种师团。*「昭和十九年度陸軍動員計画令軍令甲第八十三号1943年8月30日」、C14010672200。后有少量乙种野炮师团(编制见表7)如第51、56师团和丙种师团如第47师团被投入中国关内战场,而第47师团赴中国时装备有所加强,已非典型的丙种师团编制。

第47师团编成时为丙种师团,但1944年转调中国战场时其步兵和辎重兵都有加强,主要武器装备包括轻机枪255挺、掷弹筒336个、重机枪80挺、曲射步兵炮18门、120毫米迫击炮18门、九四式山炮12门、75毫米野炮8门、105毫米榴弹炮4门、汽车14辆、卡车155辆,其人员、马匹编制情况略如表8所示。

1941年7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各部武器状况调查表显示,其各部装备均超出编制不少。这说明从全面侵华战争起至太平洋战争爆发间,关内日军师团在大多数情况下均能做到齐装满员,很多部队还会额外装备缴获自中国军队的迫击炮和机枪。*「北支那方面軍兵器概況1941年7月」、C11110934600。

自太平洋战争爆发开始,日军大本营陆续从关内调走第4、5、6、15、17、18、21、23、33、38、41、47、48、56师团。*[日] 近现代史编纂會:『陸軍師団総攬』、216頁。为保证对中国占领区的警备,扩建独立混成旅团为10个治安师团,即第58、59、60、62、63、64、65、68、69、70师团,每师团辖2个步兵旅团,每步兵旅团辖4个独立步兵大队,故被称为“八大队制师团”。*[日]近现代史编纂會:『陸軍師団総攬』、35頁。这些师团没有直属的炮兵,难以完成野战进攻任务,只能执行“扫荡”和对占领区的防守任务。

1942年后,关内日军第3、13、104、110、116师团编制,在前文所述1937年编制的基础上各裁撤2个旅团司令部、1个步兵联队、1个野战医院,新设1个步兵群司令部、1个病马厂。第51师团(1942年11月调往太平洋战场)仍按早前的乙种师团编制未变。其余关内部队中,第15(不久即调走)、17(不久即调走)、21(不久即调走)、22师团编制相同,第26、27师团编制相同;第32、34、34、36(不久即调走)、37、38(不久即调走)、39、40师团编制相同,第58、59、60、62(不久即调走)、63、64、65、68、69、70师团编制相同。

表7 乙种野炮师团人员、马匹编制表

资料来源:「昭和十六年度陸軍動員計画令細則附録甲1940年9月10日」、C14010661800

1943年5月,关内日军开始执行《昭和十八年军令陆甲第三十六号》,对下辖师团编制进行大规模调整。第3、13、27、32、116师团被划为甲种师团,第22、26(不久即调走)、37(不久即调走)、39、104师团被划为第一类乙种师团,第34、35(不久即调走)、40、61(新组建)、110师团被划为第二类乙种师团;前述10个八大队制师团和在1944年新建的第114、115、117、118师团被划为丙种师团。*[日]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北支の治安戦(2)』、東京、朝雲新聞社、1971年、503頁。各种类师团调整的总体趋势是减少马匹而增加车辆数量,以进一步加强部队的机动能力;增加步兵联队的轻武器数量,相应减少炮兵数量,以集中炮兵保障太平洋战场。经过调整,甲种师团虽仍有野炮师团和山炮师团的分类,但人员、马匹编制几无差别,只在武器装备上略有出入。各种类师团编制的具体情况如表9、表10、表11、表12所示:

表8第47师团人员、马匹编制表

资料来源:[日]铃木実:『第四十七師団史』、盛岡、桜友會、1981年、39頁;[日]赤塚僚三:『弹部隊戦記』、青森、東奧日報社、1979年、25頁;「第47師団編制人員表1944年—1945年」、C12121018600。

单单从编制来看,丙种师团的轻武器数量要超过乙种师团,但实际上丙种师团很难配足编制数量的武器。如第68师团下属独立步兵第115大队,1944年4月时每中队只配有6挺轻机枪,6个掷弹筒。*[日]武田登司雄:『檜第百十五大隊史』、大阪、檜百十五戦友會、1986年、194頁。可以说,此时的日军编制已只能起参照作用,而不能准确反映日军实力。

此外,1943、1944年间关内日军常视情对各师团编制进行微调。如,曾于发起大陆打通作战前,给拟参加此次作战的各师团增加若干配属人员,各类师团增加员额不一,其中每个丙种师团增加配属1326人。*参见「第59師団編制人員表1939—1945年」、C12121013200;「第65師団編制人員表1939—1945年」、C12121000800;「第58師団編制人員表1939—1945年」、C12120998500;「第68師団編制人員表1939—1945年」、C12121004800。但总体来看,关内日军缺少炮兵,师团下属的炮兵力量被削弱,他们在作战中往往只能采取将独立炮兵联队临时配属给担任进攻作战任务师团的办法。如独立山炮兵第2联队在常衡会战时配属给第40师团*[日]安高直樹:『われ等かく戦えり : 鯨第四十師団華南作戦の回顧』、14頁。,而独立山炮兵第5联队在湘桂会战时配属给第68师团。*[日]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戦史室:『一号作戦·湖南の会戦』、103頁。或企图通过增加轻机枪和掷弹筒数量来保持火力,但效果均很有限,常衡会战的实践清楚不过地表明,关内日军师团在城市攻坚战中已显得非常吃力。

表91943年5月关内日军甲种师团人员、马匹编制表

参考资料:[日]歩一〇四物語刊行會:『歩一〇四物語 : わが連隊の記録』、宫城、歩一〇四物語刊行會、1969年、215—216頁;[日]内海通勝:『支那駐屯歩兵第一聯隊史』、108—109頁;[日]嵐兵団歩兵第百二十聯隊史編纂委員會:『血涙の記録 : 嵐兵団歩兵第百二十聯隊史(下)』、京都、嵐一二〇友の會、1977年、115—125頁;「第3師団編制人員表1937—1945年」、C12120968800;「第13師団編制人員表1937年—1945年」、C12120968900;「第32師団編制人員表1939—1945年」、C12120993500;「第27師団編制人員表1938—1945年」、C12120969000;「第116師団編制人員表1938—1945年」、C12121004900。

表101943年5月关内日军乙种师团(第一类)人员、马匹编制表

参考资料:[日]藤田豐:『夕日は赤しメナム河——第三十七師団大陸縱断戦記』、東京、第三十七師団戦記出版會、1980年、15—18頁;[日]梶浦銀次郎:『はるかなる戦場 : 藤第六八六四部隊戦記』、広島、藤友會、1974年、276—279頁;「第22師団編制人員表1938—1945年」、C12121016800;「第26師団編制人員表1937—1945年」、C12120986700;「第39師団編制人員表1939—1945年」、C12121009600;「第104師団編制人員表1938—1945年」、C12121006200。

表111943年5月关内日军乙种师团(第二类)人员、马匹编制表

参考资料:[日]安高直樹:『われ等かく戦えり : 鯨第四十師団華南作戦の回顧』、茨城、自印本、1994年、13頁;[日]歩兵第二三五聯隊戦友會:『歩兵第二三五聯隊史 : 鯨第六八八三部隊』、德岛、歩兵第二三五聯隊戦友會、1972年、127頁;[日]椿二一八会:『歩兵第二百十八聯隊史』、238頁;「第40師団編制人員表1939—1945年」、C12120969200;「第34師団編制人員表1939—1945年」、C12120969100;「第110師団編制人員表1938—1945年」、C2120999200;「第35師団編制人員表 1939—1945年」、C12120993300。

1945年初,太平洋战场上的日军节节溃退。关内日军为应对战事,大量新设师团,并重新调整下属各师团的编制,再次更改师团的分类方式,将所有下属炮兵联队的师团划为甲种师团、下属无炮兵联队的三联队制师团划为乙种师团、经过额外加强的八大队制师团划为丙种师团、其余的八大队制师团划为丁种师团。*[日]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戦史室:『昭和二十年の支那派遣軍(1)』、東京、朝雲新聞社、1971年、192—193頁。其时,属于甲种编制的有第3、13、22、27、39、47、104、116师团,属于乙种编制的有第34、40、61、110师团,属于丙种编制的有第58、59、60、63、64、65、68、69、70师团,属于丁种编制的有第114、115、117、118师团。第47师团在日本本土原属丙种师团,进入中国关内后被归为甲种师团。

表12 1943年5月关内日军各种类师团主要武器装备一览表

资料来源:[日] 安高直樹:『われ等かく戦えり : 鯨第四十師団華南作戦の回顧』、13頁;[日]藤田豐:『夕日は赤しメナム河——第三十七師団大陸縱断戦記』、15—18頁;[日]歩一〇四物語刊行會:『歩一〇四物語 : わが連隊の記録』、215—216頁;[日]内海通勝:『支那駐屯歩兵第一聯隊史』 、108—109頁;[日]武田登司雄:『檜第六十八師団史』、128頁。

此次调整分类很是混乱。如,甲种师团实际形成了3个层级:第47师团装备最好,第3、13、27、116师团装备比第47师团稍差,第22、39、104师团装备更差。再如,乙种师团实际比丙种师团装备要差,这也成为关内日军师团分类的一个特色。1945年7月,为增加关内日军的实力,日军大本营给所有没有炮兵联队的师团增加1个3中队制的炮兵队,所辖火炮无固定标准,山炮、迫击炮、野炮均有配备;增强乙、丙、丁种师团的工兵队,使其编制均达到甲种师团工兵联队的标准。但这时,关内日军大多数师团都不能做到满员足额状态,尤以乙、丙种师团为甚。如第68师团下属的独立步兵第115大队各个步兵中队在芷江作战前已不足百人,该大队仅有六百余人。*[日] 武田登司雄:『檜第百十五大隊史』、317頁。

余论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关内日军师团经历了多次编制调整。总体上,关内日军师团的编制人数经历了由多变少再变多的过程,武器装备经历了由少变多再变少的过程。部队编制情况的变化不仅反映了其作战任务和战斗力的变化,也折射出日军大本营对华战略的变迁。

全面侵华战争初期,日军将主要兵力投入关内战场,当时日军的战略为速战速决,企图以强大的野战兵团占领重要地点,大量消灭中国军队有生力量,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因此,其在1937年至1938年动员的常设师团和特设师团均为野战师团,任务分工往往是常设师团担任战役主攻,特设师团担任侧翼掩护或助攻。侵占武汉后,根据战争长期化的发展态势,日军开始放弃大规模的野战攻势,转为确保占领地治安、对中国军队实施短距离的攻击和歼灭。*关于此时日军战略的转变过程可参见[日]户部良一:《华中日军:1938—1941》,杨天石、臧运祜:《战略与历次战役》,北京:社会科学与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67—272页。在此战略指导下,日军落实《昭和十一年军备充实大纲》,让大部分常设师团和特设师团返国复员,新建警备师团和独立混成旅团。

新建的关内日军三联队师团均为临时师团和警备师团,这两种师团的特点是火力强于特设师团,和常设师团不相上下,但步兵联队缺少行李队、炮兵联队缺少联队段列和大队段列*行李队的任务为携带步兵作战所需的弹药、被服等用品;炮兵段列则携带相应的炮兵器材装备。,部队携行弹药和补给数量远远少于常设师团和特设师团。日军成立这种相对小型但火力较强的师团,其目的就在于确保占领区,对占领区的中国军队实施短程打击。实战中,它们执行短距离的攻击或“扫荡战”具有火力优势,但由于存在携行弹药少的问题,持久进攻能力受到影响。如,1941年日军第33、34师团和独立混成第20旅团进行锦江作战*该战役中国方面称为上高会战。时,即在攻击距离拉长、遭遇中国军队优势兵力夹击的情况下,出现了崩溃和混乱。*参见[日]椿二一八會:『歩兵第二百十八聯隊史』、168—172頁;[日] 歩兵第二百十六聯隊戦史編集委員會:『歩兵第二百十六聯隊戦史』、159—173頁。

从1942年起,日军开始大量从中国抽调师团投入太平洋战场,不少野战师团和警备师团离开中国大陆。为填补这些部队转移后的空缺,日军将独立混成旅团扩编为治安师团,承担并不需要太多重火力的占领区“扫荡”任务。治安师团无直辖炮兵,所辖独立步兵大队较普通步兵大队火力有所加强,人数也有增加。

进入1943年,日军开始酝酿攻击距离和行军距离均极漫长的大陆打通作战。为此,关内日军对所有三联队制师团进行编制调整。增设的行李队和炮兵联队段列,意在使部队适应大规模野战和长距离进攻。但是,太平洋战局不断恶化,日军不得不向太平洋战场投入更多兵力兵器,关内师团的炮兵联队被大量裁撤,人员、装备被调往太平洋战场。而在中国大陆战场,只能临时给负责野战攻击的师团配属独立炮兵联队。此时,日军摸索出了一套与师团编制配套的作战模式。即,以装备相对优良的甲种师团负责野战主攻,达成突破后迅速向纵深攻击包抄,寻歼中国军队主力;有炮兵联队的乙种师团负责掩护甲种师团侧翼,在进攻中国军队坚守的城市时,则投入加强过的无炮兵联队的乙种师团或丙种师团。*如1944年长沙攻城战中日军将第3、13、116三个甲种师团绕过长沙城继续攻击,对长沙攻城投入了加强了独立野炮兵第10大队的第34师团和加强了独立野炮兵第2联队的第58师团。衡阳攻城战时第3、13、27师团绕过衡阳在衡阳外围捕捉歼灭前来解围的中国军队。投入第116师团和加强了独立山炮兵第5联队的第68师团进攻衡阳城。具体作战情况可参见[日]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戦史室:『一号作戦·湖南の会戦』、176—224頁、227—242頁。

1944年,为应付战事,关内日军大规模扩军,新建了大量师团,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出现大溃败,武器短缺严重,兵员素质也急剧下降,反映到编制上是虽然人数较多,但是所配备的武器数量越来越少。至1945年,日军不但无力保证新建部队的武器供应,就连甲种师团的装备和人员补充也已难以维持。如,芷江作战发起时,第116师团作为负责主要作战方向突破的甲种师团,在2月优先补充兵员和装备后,每个步兵中队也仅达到130人。*[日]森金千秋:『死之反転:日中戦爭最終戦』、東京、叢文社、1980年、42—43頁。各种类师团装备和兵员的实际情况距离既定编制愈行愈远,反映出日本陆军已经到了崩溃边缘,罪恶的全面侵华战争即将彻底失败。

附表:

进入过关内作战的日军师团一览表

第4师团大阪大阪淀常设师团1940年7月—1941年12月第5师团广岛广岛鲤常设师团1937年7月—1942年2月第6师团熊本熊本明常设师团1937年7月—1942年12月第9师团金泽金泽武常设师团1937年9月—1939年6月第10师团姬路姬路铁常设师团1937年7月—1939年8月第11师团善通寺善通寺锦常设师团1937年8月—1938年7月第13师团仙台仙台镜特设师团1937年9月—1945年8月第14师团宇都宫宇都宫照常设师团1937年8月—1939年12月第15师团名古屋名古屋祭临时师团1938年8月—1942年6月第16师团京都京都垣常设师团1937年8月—1939年7月第17师团姬路姬路月临时师团1938年7月—1943年9月第18师团久留米久留米菊特设师团1937年11月—1941年11月第20师团龙山京城朝常设师团1937年7月—1939年7月第21师团金泽、弘前、善通寺金泽讨临时师团1938年9月—1942年2月第22师团宇都宫仙台原临时师团1938年8月—1945年2月第26师团山西大同名古屋泉临时师团1938年初—1944年7月第27师团北京东京极临时师团1938年6月—1945年8月第32师团东京东京枫警备师团1939年4月—1944年4月第33师团仙台宇都宫弓警备师团1939年4月—1942年1月第34师团大阪大阪椿警备师团1939年4月—1945年8月第35师团旭川东京东警备师团1939年4月—1944年2月第36师团弘前弘前雪警备师团1939年4月—1943年10月第37师团久留米熊本冬警备师团1939年4月—1945年2月第38师团名古屋名古屋沼警备师团1939年10月—1942年6月第39师团广岛广岛藤警备师团1939年10月—1945年8月第40师团善通寺善通寺鲸警备师团1939年10月—1945年8月第41师团龙山宇都宫河警备师团1939年10月—1942年12月第47师团弘前弘前弹临时师团1944年12月—1945年8月第48师团海南岛熊本海临时师团1940年10月—1941年7月第51师团宇都宫宇都宫基第二常设师团1941年9月—1942年12月第56师团久留米久留米龙第二常设师团1942年5月—1944年11月第58师团湖北武汉熊本广治安师团1942年2月—1945年8月第59师团山东济南东京衣治安师团1942年2月—1945年1月第60师团江苏苏州东京矛治安师团1942年2月—1945年8月第61师团东京东京鵄临时师团1943年3月—1945年8月第62师团山西太原京都石治安师团1943年6月—1944年8月第63师团北京宇都宫阵治安师团1943年6月—1945年8月第64师团江苏扬州广岛开治安师团1943年6月—1945年8月

第65师团安徽合肥名古屋专治安师团1943年6月—1945年8月第68师团江西九江大阪桧治安师团1942年4月—1945年8月第69师团山西汾阳弘前胜治安师团1942年4月—1945年8月第70师团浙江宁波广岛枪治安师团1942年4月—1945年8月第101师团东京东京无特设师团1937年9月—1939年11月第104师团大阪名古屋凤特设师团1938年6月—1945年8月第106师团熊本熊本无特设师团1938年6月—1940年3月第108师团(第1次)弘前弘前无特设师团1937年9月—1939年11月第109师团(第1次)金泽金泽无特设师团1937年9月—1939年11月第110师团姬路姬路鹭特设师团1938年6月—1945年8月第114师团(第1次)宇都宫宇都宫无特设师团1937年11月—1939年7月第114师团(第2次)山西临汾东京将治安师团1944年8月—1945年8月第115师团河南郾城旭川北治安师团1944年8月—1945年8月第116师团京都京都岚特设师团1938年6月—1945年8月第117师团河南新乡东京弘治安师团1944年8月—1945年8月第118师团山西大同京都惠治安师团1944年8月—1945年8月第129师团①广东惠州长野②振武治安师团1945年4月—1945年8月第130师团广东广州京都钟馗治安师团1945年4月—1945年8月第131师团广东韶关金泽秋水治安师团1945年4月—1945年8月第132师团湖北当阳大阪振起治安师团1945年4月—1945年8月第133师团浙江杭州熊本进击治安师团1945年4月—1945年8月第161师团上海西部军管区③震天治安师团1945年4月—1945年8月第129、130、131、132、133、161师团为日军于1945年4月拼凑出的治安师团,未及落实编制日本即无条件投降,故本文正文中未提及这几个师团的编制。长野师管区为1945年4月1日由仙台、金泽师管区各抽出一部增设而来。为准备本土决战,日军在1945年2月11日发布《昭和二十年军令陆第一号》,在各个师管区基础之上成立了10个军管区,每个军管区辖1至5个师管区,其中本土有8个军管区,朝鲜和台湾各1个。西部军管区辖久留米师管区和熊本师管区。参见「陸軍管区表 1945年2月11日」、C12121074700。

资料来源:[日]近代史编纂會:『陸軍師団総攬』、106—205頁;「南支那方面部隊略歴1937—1945年」、C12122445600;「中支那方面部隊略歴1937—1945年」、C12122436800;「北支那方面部隊略歴1937—1945年」、C12122435000。

①第129、130、131、132、133、161师团为日军于1945年4月拼凑出的治安师团,未及落实编制日本即无条件投降,故本文正文中未提及这几个师团的编制。

②长野师管区为1945 年4 月1 日由仙台、金泽师管区各抽出一部增设而来。

③为准备本土决战,日军在1945年2月11日发布《昭和二十年军令陆第一号》,在各个师管区基础之上成立了10个军管区,每个军管区辖1至5个师管区,其中本土有8个军管区,朝鲜和台湾各1个。西部军管区辖久留米师管区和熊本师管区。参见「陸軍管区表194年2月11日」、C12121074700。

(责任编辑仲华)

Organiz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IJA Divisions Stationed inside Shanhaiguan Pass

WuJingmao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From the Japanese total invasion of China to their unconditional surrender, the invading IJA (Imperial Japanese Army) reorganized its units and adjusted its formations several time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ment and reorganization of the IJA divisions stationed inside Shanhaiguan Pass in China Proper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full-scale Anti-Japanese War and analyzes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 methods of the IJA divisions each year. It also summarizes and compares different functions and roles of different IJA divisions. Some erroneous information in Chinese materials is corrected in this article.

the invading IJA (Imperial Japanese Army); inside Shanhaiguan Pass; organization; the Anti-Japanese War

吴京昴,上海交通大学本科生。

K263;E296

A

1009-3451(2016)03-0108-17

猜你喜欢
特设乙种常设
本刊常设栏目“职业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新见俄藏西夏文《三才杂字》考
构一次函数模型寻找最佳方案
西南大学打造学生“特设党支部”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欧盟TTIP建议中的常设投资法院制度评析
论禁止反言在国际争端解决中的适用——基于对常设国际法院与国际法院判例的考察
许下马年的心愿
东京游戏展特设北京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