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出发:创新创业策源地

2016-08-23 11:14文丨
遵义 2016年15期
关键词:中关村科技

文丨 佳 雨

再出发:创新创业策源地

文丨 佳 雨

初夏时节,记者走进被誉为“中国硅谷”的中关村,只见园区内车水马龙,百业兴旺,生机勃勃。中关村已经在调整转型、创新发展中独树一帜,成为北京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最闪亮的名片。目前,中关村估值在10亿美元以上的“独角兽”企业数量仅次于美国硅谷,分布全球的无数分支机构、研发中心为世界分享中国红利提供了机遇。

如今的中关村早已不是一个地理名词,它的范畴已不限于北京西北一隅。数据显示,目前中关村有3/4的上市企业将生产场地设在京外。2015年,中关村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3000亿,占全国的35.1%,这些成交额里,有80%转移到了京外。“十二五”以来,北京技术成果流向全国所有省份的330多个城市,实现地级以上城市全覆盖。

规划中的中关村大街,北起清华大学西门,南至西直门外的白石桥,全长7.2公里。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顶尖科研院所与高校汇聚于此。

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说,北京以全球视野,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环境,着力培育创新之都,通过打造中关村创业大街,辐射带动京津冀协同创新。

按照规划,中关村大街的建设目标是,成为承载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功能的核心载体、辐射带动京津冀发展的新引擎、首都打造高精尖经济结构的策源地、科技成果交易集聚区、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节点。

中关村大街未来将进一步突出“策源地”的环节特征,加速形成创业要素集聚化、孵化主体多元化、创业服务专业化、创业活动持续化、运营模式市场化、创业资源开放化的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地区的综合创新生态环境。

这里,将重点培育科技金融、创新创业服务、创意文化、商务服务、生活服务等五类平台服务业职能;重点提升信息产业、大数据、智能硬件等三大优势产业集群;依托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今天的中关村,云集有全国40%的两院院士和数以十万计的科学家、工程师,汇集了全国五分之一的千人计划入选者,以及1万名外籍人才和2万名海外留学人才。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从电子一条街发展成为中国创新创业的代名词,最根本的动力就是人才。联想、方正等中国标杆性科技企业,新浪、搜狐、百度等中国互联网标杆性公司,以及小米、京东等新潮流企业,正是柳传志、王选、陆致成、张朝阳、李彦宏、雷军、刘强东等为代表的高端领军人才的杰作。

中关村这块创新热土已经引发全球顶尖人才的关注和向往,吴恩达、雨果仚巴拉、张亚勤等顶尖人才纷纷加盟中关村企业。吴恩达是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主任,曾领导谷歌的深度学习项目Google Brain(谷歌大脑),是世界范围内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最权威的学者之一;拥有60多项美国专利的张亚勤,曾是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创始人之一,1997年被授予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院士(IEEE Fellow)称号,成为该协会100年历史上获得这一荣誉最年轻的科学家。雨果•巴拉曾是谷歌Android产品管理副总裁。国际人才的加入,使得中关村的一些项目一开始就瞄准了全球市场,站在了全球前沿。

中关村有2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2014年新创办企业达1.3万家。微软、英特尔、IBM、摩托罗拉、默克雪兰诺等大型跨国企业都在这里设立了研发中心。中关村领军企业则在海外设立了560余个研发和分支机构。中关村科技服务体系也日益完善,40余家创新型孵化器,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产业投资等110余家社会组织,近万名天使投资人,吸引着国内外优秀的年轻人来此创新创业。

北京展览馆举行的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以“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为主题,通过800多件实物、120多件模型、近百项互动项目等,展示了“十二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的一批重大标志性科技成果和重要工作进展,吸引众多参观者。

“中关村具有创新资源密集的优势。在中关村核心区,现已基本形成全链条、无缝隙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集合了‘创意创想—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产业化’等企业发展各个阶段,覆盖‘集中办公区—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等各类创业服务机构。”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对媒体表示。

有统计显示,在创业投资额占所在国家比重、上市公司数量、本科以上学历从业人员占比、万元增加值能耗、入选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数5项指标中,中关村的表现已经与美国硅谷相当。

对于未来创新趋势,中关村一直在布局前沿技术领域。过去,所谓创新更多是“复制粘贴”国外的经验到中国或是“国外设计+中国制造”的模式。现在,越来越多的创新是中国引领世界,很多产品都是由中国设计、进而扩展到全球市场。在中关村,创业者只要不断找准“痛点”,就能推出“爆品级”产品和应用。

具有百年历史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曾提出,全世界城市都在试图复制硅谷,但是到目前为止只有一座城市成为硅谷真正的竞争对手,那就是北京。

到处洋溢着创新创业时代气息的中关村正在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稳步迈进。

作为国内最具优势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策源地,中关村的高新企业引领了软件、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多次产业变革浪潮。目前,中关村示范区已成为全球生物和健康领域创新资源最密集、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医疗资源居全国前茅。

中关村,这台高速运转的“高精尖引擎”向社会以及市场输出的绝不仅仅是资本和产品,它正以自身生产出的高科技成果以及新商业模式,为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和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注入强大动力。

根据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未来五年,中关村将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中关村瞄准世界科技创新前沿,打破国际技术垄断,不断追求技术新高度,引领着“中国创造”的步伐,正实现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转变。

在中关村,举世瞩目的创新成果数不胜数:清华鲍捷研究小组首次利用量子纳米材料,成功研发高性能的微型亮点光谱,成果有望贯通创新链和产业链;施一公团队捕获了真核细胞剪接体三维结构,标志着人类对生命过程和本质的理解又向前迈近了关键一步;京东方在高端液晶显示领域深耕多年,已经成为全球在该领域的佼佼者……这样一批世界级领先的自主创新成果,标志着中关村已经成为了世界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

美国斯坦福大学威廉•米勒教授认为:“中关村最接近硅谷,从中关村的价值来判断,中关村机制、精神和文化比其他国家任何一处科技园都更像硅谷。”

从陈春先、纪世瀛、柳传志、段永基到王晓东、张朝阳、李彦宏、邓中翰、俞敏洪……一代一代的创业者在中关村书写传奇,现在传奇还在继续。

“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习近平总书记曾一连用三个“不能”,发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号角。中关村正是跟随着这样的节奏,从未落后。

猜你喜欢
中关村科技
我的梦
笔中“黑科技”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图数解说中关村
中关村的记录者
中关村欲打造全球股权众筹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