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校 读的是什么

2016-08-23 11:14文丨
遵义 2016年15期
关键词:圈子校友名校

文丨 黄 帅

读名校 读的是什么

文丨 黄 帅

近年,不同版本的高校毕业生酬薪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都是我们熟知的那些名校。比如,北京大学今年公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北大毕业生第一份工作平均月薪为12217元,远超平均水平。名校能培养出的杰出校友、社会精英人数也远超普通高校。不得不说,这些现实中的成功范例是名校最大的吸引力之一。

为何名校会有如此大的能量?法国思想家布尔迪厄在《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中认为,教育机构被资本和权力划分为一个个场域,学生在名校中也直接受到社会精英的垂青和赏识,学习能力与文化资本、社会资本正相关。尽管他分析的是法国教育的问题,但在今日中国,这些观点及其背后的现实依然深刻而残酷。这也是从中学时代,老师、家长们就要求学生“削尖了脑袋往名校钻”的道理。

然而,读名校一定能让人成功吗?读名校,到底是为了读什么呢?当然,我们得先界定成功的涵义。成功并非世俗意义上的功成名就,而是自我价值的拓展与实现。以我的经验来看,读名校并不等于一定能自我实现,好的环境只是一方面,还需要靠艰苦的自我奋斗。但不可否认,名校的确有助于让梦想成真。

正如斯坦福大学的校训“自由之风永远吹拂”,自由开放的校园环境和读书氛围是名校的共同特征。读名校最重要的是能获得先进的思维方式,这显然与名校深厚的文化背景、前沿的知识视野和活跃的校园文化息息相关。在北大中文系,本科阶段老师们就会要求学生养成研究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在解读一个文本、一个文化现象时,不能照本宣科或拘泥于原有的观点,课堂授课也不发统一教材,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现实中,名校毕业生基本都能找到不错的工作,学校(校友)能提供的资源和人脉支持相当可观。因为有很多业界的中坚人物、优秀前辈都是自己的校友,进了这样的“圈子”,实习、求职就变得相对容易。而在每年求职季,非“211”“985”学校的学生,比名校生面临更大的压力;所谓“就业难”也主要发生在二本、三本群体身上。

在名校,追求优秀早已成为习惯,同学之间会逐渐形成相互学习、砥砺思想、各取所长的良性循环。水涨船高,在这样的氛围里读书,自己也不可能沉沦。而在不好的环境里,追求上进可能反成异类,甚至被“圈子”边缘化。“学霸,又去上自习?”“一起来打游戏吧!”“你怎么不逃课啊?”这些很容易让人随波逐流,使本来有禀赋的学生“泯然众人矣”。

猜你喜欢
圈子校友名校
全国名校等差数列拔高卷(A卷)
学习校友大名人 争做校园小名人——澄江中心小学以校友大名人引领校园小名人成长
名校介绍
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
“互联网+”校友资源开发探索思考
道同为谋,玩转谁的生活
如雷鼾声惊醒“名校梦”,15岁少年不堪重负卧轨自杀
赶集挑名校
你的圈子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