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匈奴附汉后的心理变化分析

2016-08-23 01:08王琪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6期

王琪

摘要:民族融合是民族历史发展中常见的现象。匈奴民族曾在中国历史上活跃约五百年,两汉时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因此对这一阶段匈奴民族演变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东汉初期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北匈奴西迁,南匈奴附汉。匈奴是一个游牧民族,它好侵伐、攻略,在融入中原民族的过程中,南匈奴心理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故本文欲对南匈奴附汉后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行相关分析。南匈奴附汉初期由于走投无路,才暂时“附汉自保”;中期随着北匈奴逐渐被东汉和南匈奴打压而衰弱,南匈奴依靠东汉的力量日渐强盛便有了“借汉自强”的意图;但到安国之乱以后,随着北匈奴西迁,南匈奴受到汉朝打压等诸因素的影响,南匈奴逐渐衰败。

关键词:南匈奴;附汉;心理变化;汉匈民族关系

历史上的南匈奴,是指匈奴分裂以后长期生活在漠南(指内蒙古大沙漠以南地区)的匈奴民族的一部分。东汉初期呼韩邪单于附汉后,南匈奴继续在中国历史上活跃了一百多年,同时这一时期南匈奴依附东汉的心理变化曲折复杂,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关于呼韩邪单于附汉的原因、意义等相关问题,一些前辈学者都曾对其进行过较为详细的探讨,但是对于南匈奴附汉后匈奴民族心理变化相关探讨涉及不多。本文欲借助《后汉书》、《汉书》、《史记》等相关历史史料,并结合研究相关内容的历史文献资料,按照历史时间线索顺序对该问题做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南匈奴附汉初期,这一时期应自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附汉,史载。于是比款五原塞,愿永为蕃蔽,捍御北虏”,至永平年间北匈奴强盛。这一阶段南匈奴走投无路,不得不归附东汉,欲依靠东汉的力量恢复和延续其统治,以求得“自保”。

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中连年旱蝗,赤地数千里,草木尽枯,人畜饥疫,死耗大半。”奴内部的蒲奴单于便派遣使者到渔阳郡(指今北京密云县西南地区)请求与东汉和亲。同时,右奥鞬日逐王比却欲直接归附东汉。在八部大人的支持下,立比为南匈奴单于,单于比来到五原塞,表示愿意附汉。同年,“比自立为呼韩邪单于”,南北匈奴分裂。

呼韩邪单于附汉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政治方面分析,当时匈奴内部“单于”继承权问题所引发了大动乱,与此同时,当时东汉对于南匈奴的支持也促使南匈奴附汉。其二,经济基础是决定性因素,长期以来,匈奴民族以游牧经济为主,塞北匈奴的游牧经济十分脆弱,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大,因此匈奴需要与中原的农业经济相互交换。同时,如若遇到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年份,更需要东汉政府给予其一定的经济支持,经济上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南匈奴不得不选择附汉。其三,文化因素也不容忽视。在此,我比较赞同林斡先生关于这方面的一些看法。自西汉稽候珊单于附汉以后,其长期生活在匈奴南部,与东汉边塞临近,长期以来南匈奴受到汉民族文化影响较深,因此单于比及其所带领的八部牧民附汉,也是直接继承了稽候珊单于所代表的匈奴民族中倾慕汉民族文化的文化传统。

由于以上诸主客观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得南匈奴不得不“附汉自立”,然而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因素可以反映南匈奴附汉初期的心理也是复杂多变的,故欲从南匈奴附汉初期相关史事中得出一些结论。

首先,南匈奴附汉初期处于一个内忧外患的形势之下。一方面,南匈奴附汉初期内部自然灾害严重,匈奴人民生活艰辛,这些内部环境因素使南匈奴不得不。附汉自保”另一方面,两次匈奴大内乱以后,南北匈奴分裂,南匈奴当时实力较弱。建武二十六年冬(公元50年),南单于将单于庭迁到西河美稷(是汉代西河郡所属的美稷县,指今准格尔旗纳林镇北部)。史载:

南单于既居西河,亦列置诸部王,助为捍戌,使韩氏骨都候屯北地,右贤王屯朔方,当于古都候屯五原,呼衍骨都候屯云中,朗氏骨都候屯定襄,左南将军屯雁门,栗籍骨都候屯代郡.皆领部众为郡县侦罗耳目。

关于南匈奴此次迁单于庭的原因,之前已有学者进行过具体探讨,将其直接原因归纳为“由于南北匈奴战争中南匈奴的战败,而汉朝大部兵援离云中较远,南北匈奴发生冲突的时候营救不便,于是又将单于庭迁至河西美稷,使得南匈奴既脱离了北匈奴的直接威脅,又可以派汉朝军队加以保护。”从南北匈奴战争中南匈奴的战败,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南匈奴的实力较弱,因此必须迁徙单于庭。南匈奴自身认识到以其当时的实力是无法与北匈奴单独抗衡,为求得“自保”,南匈奴不得不暂时依附东汉。

此外,附汉初期南匈奴有强大自身的意图。建武二十五年春(公元49年),单于派弟弟左贤王莫率领一万多人攻打北单于弟弟奥键左贤王:打败并合并北单于部一万多人,致使“北单于震怖,却地千里”,且此时,“北部奥鞬骨都候奥右骨都率众三万余人来归南单于,南单于复遣使诣阙,奉蕃称臣,献国珍宝,求使者监护,遣侍子,修旧约”。可见,当时南匈奴一方面不断打压北匈奴。另一方面,又加强与东汉的联系,通过上述“派遣使者,遣侍子入朝,献方物,修旧约,奉蕃称臣”等一系列的措施表明其归附东汉的诚意,促进与东汉的友好关系,以获得汉庭的支持,这表明南匈奴当时附汉有强大南匈奴的考虑。

综上所述,南匈奴附汉初期,由于当时其内忧外患、实力较弱,只有依附汉朝才不至于被北匈奴攻灭。此时南匈奴附汉是迫不得已的,必须借助东汉的力量使其自身强大,故不得不“附汉”以求“自保”

南匈奴附汉中期,这一时期应自永平八年(公元65年)至安国之乱。随着北匈奴逐渐被汉打压而日渐衰弱,与此同时南匈奴逐渐强盛,便有了“借汉自强”的意图,屡次请求讨伐北匈奴,这反映出南匈奴迫切渴望强大的心理。

首先,这一时期出现南北匈奴相互勾结的情况,同时东汉加强对南匈奴的监控。永平8年(公元65年),史载:

遣越骑司马郑众北使报命,而南部须卜骨都侯等知汉与北虏交使,怀嫌怨欲畔,密因北使,令遣兵迎之郑众出塞,疑有异,伺候果得须卜使人,乃上言宜更置大将,以防二虏交通。由是始置度辽营。

这表明南匈奴附汉继而南北匈奴分裂以后,南匈奴对于汉庭接近北匈奴的举动十分敏感,同时东汉出于自身稳定的考虑,为了防止南北部众相互勾结,便加大了对南匈奴的控制,南匈奴此时开始进一步受到东汉的监控。

与此同时,永平十六年年(公元73年),东汉大规模北征匈奴,南匈奴上书东汉请求相助讨伐北匈奴。建初元年(公元76年),南单于派兵攻打北匈奴。由此可知,一方面,南匈奴附汉后帮助东汉攻打北匈奴,可以取得了东汉对其“依附”的信任。同时,不断发动对北匈奴的进攻,削弱对方而使自身强大。这说明南匈奴附汉后努力取得东汉的信任,同时不断攻打北匈奴反映出南匈奴自身渴望强大的心理。

但是,历史发展中民族之间的实力对比是处于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这决定了民族之间的关系也是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在南匈奴依附东汉初期,北匈奴实力较弱,屡次请求与东汉和亲。东汉当时出于怕引起南匈奴的猜忌的顾虑而未应。但是,随着北匈奴实力的渐渐强盛,“永平五年(公元62年)冬,北匈奴六七千人骑入于五原塞,遂寇云中至原阳,南单于击退之,西河长史马襄赴救,虏乃引去。”永平六年(公元63年),单于嫡的弟弟长立为单于,“时北匈奴獗盛,数寇边,朝廷以为忧”,此时北匈奴请求与东汉互市,东汉同意。从这些史事中可以看出,一方面,南北匈奴的实力是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此时北匈奴实力日渐强盛,但与此同时其攻略的意图也日渐明显。另一方面,东汉政府对匈奴的政策,会根据当时形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此时,“北匈奴獗盛,数寇边”,东汉为安定边境,发展经济,故而同意与北匈奴“互市”。

此时,对于自身渴望强大的南匈奴而言,北匈奴与东汉“互市”对其十分不利。元和元年(公元84年),北匈奴与东汉互市,受到东汉的欢迎,在郡县设置官邸迎接使者,且多加奖赏。“南单于闻,乃遣轻骑出上郡,遮略牲口,抄略牛马,驱还入塞。”由此可知,当得知北匈奴与东汉互市,南匈奴担心北匈奴和东汉进一步交往之后变得强大,对南匈奴自身造成威胁,因此便出兵侵扰北匈奴边塞从而给北匈奴一定的震慑。

然而,当时东汉与北匈奴“互市”只是出于安定边境、发展经济的考虑,此时,北匈奴危机不断,陆续受到了东汉、鲜卑、南匈奴等的不断侵袭。章和二年(公元88年),鲜卑攻北匈奴,大败北匈奴,北单于庭大乱,其中部分部众到云中、五原、朔方、北地投降。同年,单于宣逝世,单于长的弟弟屯屠何立为单于。此时,北匈奴内部大乱,加之蝗灾和饥荒,“南匈奴将并北庭”,故趁机向东汉窦太后上书,表明其希望统一匈奴的决心。史称:“臣等生长汉地,开口仰食,岁时赏赐,动辄亿万,虽垂拱安枕,惭无报效之地。”“臣与诸王骨都候及新降渠帅杂议方略,皆日宜及北虏分争,出兵讨伐,破北成南,并为一国,令汉家长无北念。”永元二年(公元90年),南匈奴再次上书“求灭北庭”,东汉此次仍旧答应了南匈奴的请求。这一方面表明,此时北匈奴内部大乱、蝗灾、饥荒严重,北匈奴实力衰弱;另一方面,南匈奴此时向东汉上书请求讨伐匈奴,直言不讳表明其想要统一匈奴的决心,从侧面反映了此时南匈奴迫切渴望自身强大。为此,南单于内部甚至做好了兵力部署,希望汉朝能发兵援助。而当时东汉北边边境正受到北匈奴的多次侵扰,所以东汉便同意了南单于的请求。以上这些共同因素,使得南匈奴想要“借汉自强”的意图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随着南匈奴多年依附东汉,其实力逐渐变强,此外其自身有强烈的“借汉自强”的意图,故屡次请求发动对北匈奴的侵袭。但是,此时的北匈奴危机重重。永元初年(公元89年)之后的多年间,东汉和南匈奴先后多次对北匈奴发动侵袭战争,北匈奴由于自身实力较弱多次被打败。随着东汉、南匈奴和鲜卑等不断对北匈奴发动进攻,加之北匈奴自身内部动乱不断,且居住漠北,因其游牧经济的脆弱性而导致严重的自然灾害,北匈奴内忧外患,各种因素相互交织。最终,北匈奴部分向西迁徙,进入欧洲;部分仍然留在漠北,后来被鲜卑所并;部分向南部投降,迁徙至南。

南匈奴附汉后期,这一时期应自安国之乱(公元93年后)至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南匈奴灭亡。这一时期,南匈奴与东汉之间关系复杂,随着北匈奴西迁,南匈奴内讧,东汉对南匈奴的依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其反对东汉的斗争日渐增多。与此同时,南匈奴由于长期依附东汉,其自主性相对减弱。以上诸多因素相互交织,导致南单于权力衰退,最终逐渐陷入衰败的结局。对于此时南匈奴的心理分析,亦可以在相关的史事中得出一些信息。

永元五年(公元93年),单于屯屠何在位六年去世,单于宣的弟弟安国继位,立为安国单于。从这时开始,南匈奴内部发生内讧,南单于和左谷蠡王师子之间的矛盾较深。安国时期的左谷蠡王师子智勇双谋,多次带兵出塞,与汉朝将军相互配合攻打北匈奴,受到东汉的赏赐和特殊待遇。安国一即位,即:“疏远故胡,亲近新降”,欲图清除师子一派。究其原因,我同意之前陶克涛先生对于这一问题的解释。陶克涛先生认为,一方面东汉派“师子”降众以及“南单于”的度辽将军皇甫棱对师子的支持,增加了安国的嫉恨;另一方面使匈奴中郎将杜崇的跋扈,更激起了安国的愤怒。于是,安国举兵进攻师子,城攻不下,屯兵于五原,与汉对峙。但是后来在汉朝的追击下,安国被而手下所杀。

除此之外,此时南匈奴也陆续受到鲜卑等的入侵。元初四年(公元117年),“逢候为鲜卑所迫,部众分散,皆归北虏。”延光三年(公元124年),单于檀在位27年去世,他的弟弟拔立为单于。此后,“先是朔方以西障塞多不修復,鲜卑因此数寇南部,杀渐将王。单于忧恐,上言求复障塞,顺帝徙之。乃遣黎阳营兵出屯中山北界,增置缘边诸郡兵,列屯塞下,教习杀射。”由史料可知,在鲜卑对南匈奴发动的掠夺战争中,此时南匈奴由于久居内地,作战实力大不如从前,军事实力下降。此时陷入窘境,向东汉“上言请求复塞”。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南匈奴附汉后期,其在经济上已经严重依赖东汉救济,南匈奴自身的自主性相对减弱。

同时,南匈奴附汉后期,南匈奴反对东汉的斗争日益增多。永初三年(公元110年),南单于在汉人韩宗的游说下,起兵反叛。经过几次与汉庭的交战之后,“单于见诸兵并追,大恐怖”“乃遣使降乞,许之。”“单于脱帽徒跣,对庞雄等拜陈,道死罪。于是赦之,待之如初。”南匈奴附汉后期多次发动背叛东汉的斗争,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东汉后期东汉对南匈奴设置的官员的性质发生了变化,这与使匈奴中郎将、度辽将军等汉朝官员对南匈奴内部权利的过多干涉和错误领导是分不开的。

但是,南匈奴由于长期依附东汉导致其自主性相对减弱。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后期,南匈奴八位单于在位期间受到汉朝官员干涉,或直接间接被其杀害,或在其扶持下继承单于位。这从侧面表明此时南匈奴自身自主性大不如从前,其自身权力衰弱。

综上所述,在安国以后,南匈奴在政治方面是处于内忧外患的境遇,其内部政治权力受到东汉设置的度辽将军、使匈奴中郎将等官员的过多制约,外部受到鲜卑的入侵;在经济上,南匈奴是游牧经济,其附汉以后长期以来对汉已经形成严重的依赖性:同时,南匈奴附汉后长期与汉族人民生活在一起,文化上的“汉化”影响较深。以上诸多因素相互交织,导致南匈奴附汉后期,南匈奴的自主性大大减弱,自身政治权力衰退,最终南匈奴“欲借汉自强”的意图由于迫不得已而破灭。

总的来说,东汉年间,南匈奴由于走投无路而产生暂时“附汉自保”的心理,随着北匈奴逐渐被汉庭打压而衰弱,南匈奴依靠东汉力量日渐强盛便有了“借汉自强”的意图,但是后期自安国之乱以后,随着北匈奴西迁,南匈奴内部矛盾尖锐及其屡次受到汉朝打压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南匈奴被迫逐渐衰败。之后,曹操对南匈奴实施一系列分化政策,南匈奴自主性完全丧失。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南匈奴政权灭亡。此后,南匈奴逐渐与其它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