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旁绿地塑造街道景观特色的功用

2016-08-23 01:08陈鲲王丽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功用

陈鲲 王丽

摘要:绿地是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点多面广的城市街旁绿地,是城市街道景观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城市形象的重要节点。文章针对我国城市街道风貌趋同,特色消亡,社会属性弱化,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归纳和分析了城市街旁绿地在塑造街道景观特色方面的重要功用,希望对具体的设计实践有所助益。

关键词:城市街旁绿地;城市街道;景观特色;功用

一、前言

当下,各地都在兴建大型城市绿色空间,这些“城市绿心”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象征意义受到设计与决策者的青睐,但有研究表明:过分集中等因素,使其与城市居民生活的结合度不高,反而减少了市民享受城市绿色空间系统综合效益的可能。城市街旁绿地广泛分布于城市的大街小巷,触手可及,尺度亲切,服务于民,符合我国城市人多地少,新增绿源不易的国情;然而,对街旁绿地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均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与其在塑造城市街道景观特色与活力、改善环境等方面的重要地位不相称,加剧了“千城一面”、“千街一面”的形成。

二、城市街旁绿地塑造街道景观特色的重要作用

(一)丰富和完善街道功能

调节街道物质功能。当代城市街道因“重车轻人”而变得嘈杂拥挤,要道枢纽尤其堵塞,事故频发。利用人们喜欢穿行绿地的特点,城市街道可发挥街旁绿地组织交通的作用,通过在交通流密集地段设置街道广场绿地、街旁小游园等,为过往行人提供休憩场所,美化改善环境的同时,吸纳、分散人流,缓解交通压力。有一定的面积、安全边距、经过设施改造的街旁绿地,对火灾等起到一定的阻隔作用,并为居民提供紧急疏散通道和临时居住点,赋予街道防灾避险的功能。此外,街旁绿地能有效调节街道过热的商业氛围:利用优美环境和便利设施吸引人群,带动街道地价增值、商业发展,体现潜在的经济价值;又可通过巧妙的穿插布局,打破或柔化由僵硬呆滞的商业门面堆砌而成的街道形象,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和放松。

强化街道社会功能。街旁绿地便利可达,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表现出较高的社会融合潜力:精心营建的街旁绿地,是人们漫步街头时映入眼帘的美丽风景,也是参与多种城市生活与社会交往的街道休闲公共空间,如休憩、交谈、学习、健身以及不同年龄人群的户外娱乐活动等。这些多样性活动的积极作用不囿于街旁绿地一隅,而是影响并促使一条条城市街道焕发活力,重获新生:从单调的交通通道转变为趣味盎然的公共空间体系,并将整个城市的公共空间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强化了街道成为维系居民情感和保留城市记忆的精神场所。

(二)重塑城市街道美学与特色

城市街道的景观特色与美学价值,在视觉空间上,主要是通过沿街建筑的群体组合、立面风格,街道断面构成,公共艺术与街道设施,绿化及人的活动等要素来实现;街旁绿地是城市街道这一部“凝固乐章”中的美妙音符,伴随建筑的主旋律,起着烘云托月般的美学效果。重塑街道美学与特色,在现有条件下,就是恢复街道的多样性,强化街道与沿街建筑间的交流与联系。芦原义信认为,“把建筑外墙作为面来看时,街道也可能带有“图形。的性格……”而街旁绿地是现代城市街道的“软化剂”与“调味剂”:可利用其多变的空间形态,整合沿街建筑的场所环境,丰富空间的开合序列,辅助完成对临街建筑的疏密节奏与轮廓的控制、引导.进而实现街道空间的多样与趣味性:调节街道环境的软硬质体量,削弱封闭的围墙式空间氛围。街旁绿地包含地形、水体、植物、建筑小品、街道家具等丰富的设计元素,在面积与形式上的相对稳定,为地域文化特色提供了合适的空间载体;即使面积再小,亦可通过自成一体的微型世界,愉悦身心,在喧嚣的城市环境中获得闹中取静的艺术效果。可见,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技美之长的街旁绿地设计,将使街道美学与特色得以延续和发展。

(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调节微气候

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街道景观特色塑造的重要前提。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斑块一廊道一基质”模式,特别强调小的斑块对于整体景观的生态意义;街旁绿地是城市景观基质中的“绿色斑块”,也可通过一定的规模组织、相邻布局的“踏脚石”形式,形成一条条城市绿色廊道;其他公共绿地类型与街旁绿地体系的有机整合,有利于增强城市区域内大型生态廊道(河流、森林、山谷等)的景观连接度与完整性,使它们不致因城市扩展而被彻底割裂,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保护地域风貌特色。(图1)

高大、连续的沿街建筑遮天蔽日,形成“街道峡谷”,加之城市机动车逐年递增,车流密集、交通拥堵带来的尾气、噪音等污染让街道环境不堪重负,也影响了城市的局部气候。街旁绿地毗邻城市街道与建筑,形式自由多样,方便布局等先天优势,成为极佳的环境优化选择:空间形式上,外结合道路绿化,内利用地理位置及内部地形变化,构成复合层次的自然隔污屏障及通风廊道:充分发挥绿色植物固碳制氧、净化空气、吸烟滞尘、杀菌减噪的生态效益,使街旁绿地成为城市随处可见的天然氧吧和绿色港湾,借助植物蒸腾吸热、调节空气湿度、缓解城市热岛的功效,形成良好的微气候环境,吸引市民回归街道。

(四)提供更为人性化的城市公共交往空间

市民生活也是街道美学与景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想的城市生活应是街道上人流与人际交往互动和谐共存的图景,而后者具有更积极的社会意义。反观当前城市建设与改造,继街道被机动车占领之后,无论是宣示政绩的“城市形象工程”,还是比重不断增大的商业新贵,无不表现出对庄重气派的“文化广场”与“景观大道”等非人尺度空间的偏好;宜人的小尺度休闲绿地空间稀缺,导致景观格局失衡、层次单一:阔草坪,硬质多,树荫少,形式大同小异而局部气候不佳,冬冷夏热;冷落人性化的交往需求,偏离大众情感,以致乏人问津,间接加剧了人们休闲活动的室内化倾向,不利于城市社会的良性发展。

作为街道景观的重要空间构成与活力源点,街旁绿地以宜人的空間尺度和独特的亲和力,成为隔离城市喧嚣与生活压力的一方净土,渗透着市民生活的本质与特色。相较许多大而不当,华而不实的景观广场,能够吸引更多的人驻足与游憩。真正体现了“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而建”的原则:街旁绿地不仅是一种诗情画意而颇具人情味的小尺度空间类型,而且是承担了大量城市休闲与公共交往的社会空间——提供让人面对面交流,看与被看,寄托情感归属的场所;点多面广,布局均衡,全天候服务等特性,真正实现了不同人群对公共绿地便利可达、频繁使用的期愿,尤其是对不宜远行的儿童、老年、残障等弱势群体的关怀。街旁绿地的营建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即对占城市人口大多数的步行者权益的关注并鼓励社会互动与交融,增进平等互信,消弭社会分隔。因此,随着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以及人们对户外休闲文娱与交往活动的迫切需求,相较于大型城市公园与广场景观,绿化完善、匝心设计的街旁绿地将发挥更高的使用效率,重塑街道活力。

(五)完善城市色彩景观

城市色彩景观由自然环境色彩和人工环境色彩两部分构成。在我国大小城市,人工色彩显然更受重视。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与制度规范,加之商业功利主义盛行等因素,导致沿街建筑色彩争奇斗艳、互不协调,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唯我独尊”、反光刺眼:铺天盖地的广告牌、色彩斑斓的霓虹灯,无序随性的外挂构件,让人眼花缭乱,由此产生“色彩污染”,破坏了城市景观的协调。而这一现象的背后,更是各地城市色彩景观日趋雷同与平庸的本质。

文章认为,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色彩凋敝,亦是重要祸首。自然环境是城市色彩体系本真之源,尤以象征生命和健康的绿色最让人感觉舒适。街旁绿地是城市绿色构架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以生态美学的色彩取向——表现自然之美、以绿色为主体,成为城市色彩的重要背景色。所谓“一绿遮百丑”,数量庞大的街旁绿地可有效中和、衔接建筑及沿街界面失调的色彩关系;况且在绿地中,人是色彩鲜明的主体不致被现代城市纷繁艳丽的色彩所淹没,从而突出人的美。除了构成城市色彩的绿色基调,街旁绿地丰富多样的有色植被及景观构筑与设施等,也是极具活力的色彩参照与表现要素:特别是色叶乔木及花灌木等,经过精心搭配,利用其时序变化,能营造出四季皆景、富有韵律的动态自然景观色彩,本身就颇具魅力;亦可紧密结合城市传统及规划设计色彩

如江南城镇的“粉墙黛瓦”、老北京稳重大气的灰色系、厦门历史建筑鲜明浓郁的红、黄红暖色系等,以调和的辅助色或活跃的、对比效果的点缀色形式,突出建筑为主体的城市主色调。既因循城市传统色彩,又强化了色彩的地域与个性特征,完善城市色彩景观。此外,星罗棋布的街旁绿地,作为各式照明及景观灯饰的载体,在完善街道照明,助力环境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为绚丽的城市夜景增色添彩。

结语:城市街旁绿地并非简单的“见缝插绿”,它基于满足市民对街道游憩与交往空间的需求而产生、发展,也是城市不同区域的特色展示窗口,在城市街道景观格局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目前,街旁绿地建设正面临着如何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与条件下,有效有序地规划布局;如何如以其有限的空间载体,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待社会各方面集思广益,共同努力,也是后续研究的重点。

猜你喜欢
功用
清明节气的形成及农时功用
制度功用与解释规训:应对突发疫情信息工具的设计悖论及其改进
虎鹤门身法八势
花朵的作用
古诗文用典功用略谈
风药之功用辨析
钢笔和墨水的争吵
元代王恽文学功用论平议
六路钻第五路
——外撇柴
六路钻第六路
——翻身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