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宁县彝族村寨旅游研究

2016-08-23 01:38王耘科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旅游发展

王耘科

摘要:冕宁县作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北部门户,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具备发展彝族村寨旅游的优越条件,彝族村寨旅游的良性发展对冕宁县旅游事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冕宁县彝族村寨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冕宁县彝族村寨旅游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冕宁县;彝族村寨;旅游;发展

1、冕宁县概况

1.1地理区位

冕宁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是凉山州的北大门。冕宁县地处横断山脉东部边缘,东连越西、喜德,南接西昌、盐源,西邻九龙、木里,北与石棉县接壤,古有“山国”之称,今有“攀西龙头”之美誉。全县地理范围在东经101°38至102°25和北纬28°02至29°02之间,幅员面积4420平方公里。

1.2交通条件

冕宁县地处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雅安市两州一市接壤处,南距州府西昌80公里,是凉山州北部的交通要道。冕宁县作为凉山州的北部门户,具有较为畅达的交通条件,境内有成(都)昆(明)铁路、108国道、215省道、雅(安)攀(枝花)高速公路等通过。成昆铁路从县域南部穿过,在冕宁境内长26.5公里,并在县域设有漫水湾、泸沽、新铁村三个火车站,其中漫水湾火车站、泸沽火车站为三级客运站标准。108国道纵贯全县,境内长100公里,北连石棉,南达西昌。215省道(乾冕公路)贯穿西境,境内长106公里。雅攀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在冕宁境内全长69.8公里,分别在县域内的漫水湾、泸沽、冕宁县城和彝海镇4个地方设有四个高速公路出口,沿途通过拖乌、彝海、曹古、城厢、林里、后山、石龙和泸沽8个乡镇25个村。县城距离西昌青山机场72公里。冕宁县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和国、省道为主骨架的公路网,并依托铁路和航空交通面向国内外旅游市场,为冕宁县的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

1.3旅游区位

冕宁县位于四川省三大旅游经济带之一的“成雅攀旅游经济带”上,地处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和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的交汇地带。冕宁县是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攀西阳光旅游环线、红军长征文化旅游线路上的重要节点,是成渝经济区进入凉山州的门户旅游地区,属于成都四小时旅游圈范围。同时冕宁也是成都西昌攀枝花昆明,直至东南亚国家等国际旅游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外部旅游区位优势明显。

1.4行政区划与人口结构

冕宁县全县幅员面积4420平方公里,辖9个镇(城厢、泸沽、复兴、大桥、漫水湾、沙坝、回龙、石龙、彝海),28个乡(回坪、哈哈、森荣、林里、铁厂、河边、河里、冶勒、拖乌、曹古、惠安、后山、宏模、先锋、泽远、里庄、金林、腊窝、马头、窝堡、联合、锦屏、南河、青纳、棉沙、麦地沟、新兴、健美),1个民族乡(和愛藏族乡)。

据统计,冕宁县2012年末户籍人口38.64万人,其中有彝、藏、回、蒙古、苗、满、布依、白、土家、纳西、壮、羌、普米、傣、傈僳、黎、侗、哈尼、瑶等19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为15.96万人,占总人口的41.29%;彝族人口为15.13万人,占总人口的39%。

2、冕宁县旅游发展现状

冕宁县旅游资源富集,是凉山州的四个重点旅游县市之一,航天高科技旅游、红色旅游、宗教旅游和生态旅游独具特色,处于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环线和攀西阳光度假旅游线上的冕宁,其后发优势明显。近年来,冕宁县委、县政府科学规划开发旅游资源,坚持“弘扬先进文化、打造旅游精品”的原则,以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安宁河谷”为契机,大力发展旅游支柱产业,不断提高冕宁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初步形成“遥看卫星升空,聆听红军故事,感悟灵山神奇,领略锦电风采”的旅游精品路线。冕宁将把质量提升作为发展思路,。承接山水阳光,做大精品旅游品牌”,冕宁旅游积极融入全州旅游经济圈,加大旅游产业的培育,挖掘独具地域特色的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文化、高科技、宗教生态”三大旅游品牌,实现旅游产业向旅游经济强县跨越。

2011年全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2亿元,同比增长17.6%;接待游客181.1万人次,同比增长18.9%,其中一日游客161.2万人次,同比增长19.5%,过夜游客19.9万人次,同比增长13.7%。2012年,旅游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32万人次,增长28.1%;旅游总收入3.4亿元,增长10.69%,旅游业实现增加值1.5l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95%。形成了以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为主的旅游产业。实施旅游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着力打好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两张牌

2013年上半年冕宁旅游业继春节黄金周后,又在清明、五一、端午等民间传统节日和法定假日的促进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各景区、景点游客激增,宾馆饭店生意火爆。上半年共接待游客95.3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125万元,同比增长40.3%,其中一日游客79.5万人次。

3、冕宁县彝族村寨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冕宁县在“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安宁河谷”的口号下大力发展旅游,随着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成为主要旅游产业,彝族村寨旅游也得到重视。目前有加入规划并开始投入使用的彝族村寨旅游点有如下几个:

3.1茶药村

茶药村位于冕宁县东部小相岭西麓灵山景区,紧邻雅攀高速公路与国道108线,距冕宁县城约6公里,交通便捷,除了以灵山寺为主的前山景区已经开发并对外开放外,其余均处于未开发状态,基本保持原状。茶药村已经建成的彝人部落民族风情主题酒店。现灵山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茶药村背靠灵山景区,交通便利并已具备发展村寨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过游人稀疏规模甚小。

3.2浸水湾镇西河村

漫水湾镇地处冕宁、西昌交汇处,是冕宁的“南大门”,距西昌市38公里,距青山机场26公里,距卫星发射基地16公里,是中外游客参观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西河村,现有耕地面积2500亩,以水果业和养殖业为支柱产业。现已建成1800亩优质水果基地,其中:黄金梨800多亩,优质桃450亩,葡萄400亩,西梅100多亩,并取得了133公顷绿色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认证,注册了西河牌商标。以“品西河黄金梨,游嫦娥出嫁地”为主题,以“黄金梨采摘节”为抓手,建设“休闲、娱乐、赏花、品果”为一体的西河特色水果基地。西河村在精准扶贫项目中已建成环境优美的“彝家新寨”,并有游客中心等一套较完整的旅游基础设施。但是西河村的旅游季集中在花果旺季,凭借采摘等项目带动村寨旅游。

3.3汉呷木村

汉呷木村地处冶勒片区,在冕宁县2012-2015乡村旅游规划中,规划在汉呷木村邻近村落选择合适位置,修建彝族民俗文化博览园。彝族民俗文化博览园分三个部分:室内彝族民俗文化博物馆、室外彝族歷史文化博览园、室外冶勒生态文化博览园。

3.4彝海镇

彝海位于冕宁县北部彝海镇境内,以彝海为中心,向北至彝海镇政府所在地的西侧台地,向南至罗洪依得,向西至石碑角把,向东至胜得波西,总面积约1.23万亩。彝海为红军长征刘伯承与小叶丹“彝海结盟”的圣地,现已建成“彝海结盟”纪念馆。目前提供游客露营野炊等项目。彝族村寨旅游成散户经营不具规模。

4、冕宁县彝族村寨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知名度低、发展迟缓

冕宁县具备发展彝族村寨旅游的资源和优势,但是目前冕宁县的彝族村寨旅游发展缓慢,仅仅局限在传统农家乐模式。除了吃吃彝家饭菜有所不同其他都大体相同。彝族村寨旅游没有形成规模,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创新,宣传力度不到位都造成了村寨旅游的知名度低,桎梏了其发展。

4.2缺乏政府的宏观指导和科学规划

冕宁县政府将旅游规划重心长期放在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灵山景区宗教旅游”、“卫星发射中心高科技旅游”这三个重点旅游项目。对彝族村寨旅游没有集中地专门地进行规划和突破。究其原因:冕宁县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并不是彝族文化最突出的县域。发展彝族文化旅游竞争力处于弱势。所以冕宁县彝族村寨旅游目前大部分处于散户和自由发展式,形式较粗糙和单一,缺乏政府的宏观指导和科学规划。

4.3缺乏对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视

冕宁县虽然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41.29%,但少数民族普遍与汉族杂居出现文化融合现象。彝族村寨旅游的模式也效仿汉族普通农家乐模式。形成了游客不了解民族文化,彝族自身没有主动展现民族文化的局面。

5、冕宁县彝族村寨旅游发展建议

5.1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做好规划、加强宣传

冕宁县乡村旅游发展不成熟,基础设施不完善。所以彝族村寨旅游仅凭借冕宁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发展趋势趁势发展,实难发展。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可体现在几方面:民族村寨旅游需要政府建立健全的旅游法规,保障彝族村寨旅游的良性发展;政府投入支持村寨旅游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旅游规划、旅游人才培养、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市场的定位上给予支持。为民族村寨旅游引进投资扩大宣传。夯实彝族村寨旅游的基础。

5.2倡导参与式发展,提高社区自我发展能力

外部的支持固然重要,但是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要强化和提高少数民族自我的发展能力。参与式的发展项目不仅看重结果,更看重项目的过程,目的在于“项目帮助人的发展”。彝族村寨旅游,顾名思义。这应该是彝族人自己的村寨,自己发展的旅游。冕宁县彝族地区彝族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普遍偏低。有劳动力或受过较高教育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倡导参与式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培训旅游发展人才,培养他们自我学习、自我组织、自我提高的能力。最终使其变成彝族村民自己的旅游项目。

5.3坚守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理念

民族村寨旅游,民族文化是核心、民族文化才是吸引力所在。冕宁县彝族地区由于资源贫乏,多数贫困地区。彝族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彝族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度受到影响,难免忽略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年轻人外出打工,造成传承者的流失。形成民族文化缺失制约旅游发展,旅游发展停止制约经济发展,经济落后影响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个恶性循环。所以坚守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理念就是坚定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核心。发展彝族村寨旅游,展示火塘文化、歌舞文化、服饰文化;发展村寨旅游产品,展示彝族漆器文化,银饰文化;建立民族文化博物馆,保护传承彝族祖先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彝族村寨旅游的发展,也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年轻人回流,形成文化保护传承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旅游发展
我们一起“云旅游”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旅游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