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卖一件衣服报一次关,那生意就别做了”

2016-08-25 12:04
南方周末 2016-08-25
关键词:南方周末跨境杭州

无论是跨境电商试验区,还是创新小镇,杭州政府面对新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开始意识到必须改革陈旧的管理模式。企业的推动与信息分享,也加快了政府的改革进程。

南方周末记者 李在磊

发自杭州

“没有改革就没有这个行业。”丁伟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他是浙江执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执御公司”)执行总裁,做的是服装生意,曾经一度濒临绝境。跨境电商的模式出现,拯救了这家公司。

2015年3月份,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成立(以下简称“杭州综试区”),相继推出统计监测体系、风险防控体系等政务改革,跨境电商这一新型经济业态得以能够大面积施行运作开来。

但这一系列改革,却是在执御这样的公司推动下才完成的。

仅仅一年多时间,执御公司的业绩实现了3—5倍的飙升。杭州综试区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当年,杭州实现跨境电子商务出口22.73亿美元,进口11.91亿美元,拉动杭州外贸出口增长5.4个百分点。

新经济 遭遇制度瓶颈

“小语种也没问题,我们可以在线实时客服。”穿梭于密密麻麻的展厅,丁伟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通过技术手段的不断完善,他们基本克服了外语客服、退换货的顽疾,“外国人在我们平台买衣服,就像你在淘宝上买东西一样方便。”

早在2006年,丁伟就与人合伙创建了一个时装品牌。创业伊始,瞄准国际市场,始终坚持精益求精的高端路线,无论原材料筛选还是设计研发,都向国外一线奢侈品大牌看齐。但是苦于定位不到精准的目标消费群体,业绩一直不温不火。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外贸形势一落千丈,公司一度沦落到亏损的边缘。

杭州是著名的“电商之都”,彼时,电子商务这一消费习惯日渐普及。受此启发,2010年之后,他开始尝试利用网络途径,将衣服销往海外。

最初,丁伟也想效仿在杭州大大小小遍地开花的电商企业,把产品直接展示、销售给个体消费者,而不是国外大的零售巨头。电子商务灵活、直接、个性化的特点,让执御公司在极短时间内打开了销路。

不过,公司很快遭遇了制度瓶颈。按照一般贸易流程设计的监管模式,每一桩进出口交易,都要进行一次报关检验。为了杜绝偷税漏税、走私、骗税等诸多问题,在通关、退税、结汇等环节,都设置了严格的监管步骤。

监管的要求,决定了进出口贸易只能以批量的形式展开。而电子商务为了更好服务消费者,必须以种类多、小批次、交易频繁的零售方式进行才有意义。执御公司绞尽脑汁压缩单笔交易的规模,努力在消费者习惯与监管需求间见寻求平衡。

但是政策的藩篱始终难以逾越。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副司长聂林海在2015年的一次演讲中透露,当时全国进出口报关单大约为三千多万单,而零售业务则超过1亿单,监管部门不可能覆盖如此庞大的新业务。

“原来报一次关都是一两个集装箱,人员、时间都是够的,现在不行了。”丁伟向南方周末记者阐释曾经的行业性难题。他认为旧制度是为传统贸易模式量身定做,越来越适应不了新型商业活动的运作模式。

当然,矛盾并非无解的死局。依托于电子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一些出口企业开发了信息共享平台,可以将出口企业的信息与政府部门实时共享,通过技术手段,对企业交易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但这一类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政府政策层面做出调整。

“不用担心出问题,通过技术手段可以解决。”在电子商务领域深耕多年的巨头阿里巴巴集团,也曾陷入与执御公司相同的桎梏。阿里巴巴B2B市场部政府事务专家蒋晓官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政府在进出口政策中之所以设置重重监管步骤,是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但是这些风险现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予以避免。

市场自发培育的新业务发展壮大后,倒逼政府职能做出调整。

“没有改革就 没有这个行业”

“如果卖一件衣服报一次关,那生意就别做了。”丁伟解释,越来越多的企业向政府提出诉求,希望能够简化通关流程。

行业诉求得到了回应。2015年3月7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进行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探索。

实质性的改革,也先从技术层面找到突破口。通过与出口企业反复调研、磨合,杭州海关研发了跨境电子商务通关管理系统,将跨境电商数据接入海关监管系统,在国内率先打通了跨境网购下单、支付、物流等环节。

电商企业在进出口申报前,只需要通过跨境电子商务通关服务平台向海关提交订单、支付、物流等电子信息,同时根据进出口模式的不同,分别向海关提交《进出口货物报关单》《进出境备案清单》或《商品申报清单》的电子数据,无需递交任何纸质单证即可完成海关进出口申报。

这种“非侵入式检查”,货物甚至不需要拆封,海关、检验检疫的工作人员实现在线同时办公,各自盯着电子屏幕,通过X光机分辨物品是否超过邮包限值、是否已达征税标准,以及是否有可疑违禁物品。

“现在基本上是数据化、透明化,这个生意就可以做了。”丁伟介绍,国外网友的消费习惯要求每单出口交易的量次越少越好,最好一件服装也可以进行报关,但是传统的通关监管办法效率有上限,量次压缩到一定程度后便无以为继。改革之后,技术手段使得通关效率提升,完全能够覆盖小额度、个性化、多频次的交易成本。

丁伟说,在改革之前,执御一年的销售额为1亿元人民币,现在已经突破1亿元美金。

据《都市快报》报道,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设立一周年时,杭州海关累计验放价值29.3亿元的零售出口商品、价值40.1亿元的进口商品,其间,跨境备案试点企业增加至2381家。

完成这一改革并不轻松。跨境电商购物包括货源、报关、通关、物流、支付等环节,涉及海关、检验检疫、外汇管理、市场监管、邮政管理等诸多部门的监管。

参与改革的杭州综试区综合保障部部长马力俊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围绕“六体系一平台”的顶层设计,国家有关部委及省级部门给予综试区很多支持。

目前,杭州综试区已经出台第二批制度创新清单,内容涵盖金融服务、智能物流、信用保障、统计监测等10个方面30项措施。

“政府要跟在 企业后边”

新经济带来的新思维正渗入政府职能的毛细血管。

2016年7月,国家三部委发文,到2020年要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在杭州,新一轮创新创业浪潮中,各式创业小镇、基金小镇、梦想小镇已经遍地开花。有别于传统的产业园模式,特色小镇更符合互联网产业小而美、高成长性的聚集方式。杭州顺势而为,培育、扶植这一新型产业业态。

其中,杭州未来科技城管委会(以下简称“科技城管委会”)下属的“梦想小镇”,与主打高精尖的互联网巨头小镇、风险投资为主的创业基金小镇等错位发展,定位于年轻人互联网创业。引入的项目门槛低、成长性好,但是风险也相对较高。

为了降低创业成本,规避创业风险,小镇提供租金补贴、创业导师、社会资本等方面支持。但是,与简单的“二房东”模式不同,科技城管委会的管理方式也与创业公司一样与时俱进。

小镇的“服务超市”引进了专业的中介机构,并开发了自己的政务APP,只要拿着手机就可以预约、购买服务,比如租用会议室等。

科技城管委会对每一个入驻的创业公司给予2万元的补贴。有别于大水漫灌式的现金直接补贴,为了敦促被补贴企业专款专用,这2万元以一种名为“创新券”的虚拟货币形式发放,可以在政务APP上购买财务、法务、商标、著作、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各类服务,中介则凭虚拟货币与政府结算。

科技城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助理施婷婷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2万元的创新券年底清空,保障不会被不活跃的僵尸企业浪费。而对于活跃的企业,还会产生积分,让优惠补贴和政策更精准投放。

“企业比政府懂创新,政府应该跟在企业后边。”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以下简称“杭州经信委”)信息经济推进处处长王理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为了适应新经济增长形势,他们单位内部机构设置都进行了调整、重组,将分管传统产业科室合并,成立专管信息产业的部门,并将资源优化集中。

同时,事权下放、资金下放,让更了解企业情况的区县市落实具体政策。

新经济改变的不仅仅是政府职能。杭州市上城区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管委会副主任张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专门服务于创业公司的科技支行、文创支行等金融创新模式在杭州业已成熟。

落户于基金小镇的凯泰资本董事总裁段钧锴,就从银行的这一小小创新当中受益。一年前,他们以风险投资的形式投资2900万元给了一家手游公司,但是游戏属于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这笔风险投资并不能完全纾解游戏公司的现金流压力。他们就又向文创支行申请了一笔1000万元的贷款。

“公司没有固定资产,换作别的银行,很难贷到钱。”段钧锴解释,游戏公司具有“轻资产、弱担保”的属性,但是开发出来的游戏是一笔无形资产。换作传统业务型的银行,如果没有固定资产担保,很难拿到授信。

但文创支行对游戏公司进行抵押评估时,用在线时间、会员数、活跃率的参数层层考核,最后给出了科学估值,认为即便该家公司没有实体资产抵押,但虚拟资产同样价值不菲,可以放贷。

可以在全国复制

王理生介绍,受到大的市场环境影响,杭州传统产业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滑,但是新经济业态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传统产业萎缩的速度。

杭州经信委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市实现信息经济增加值2313.85亿元,增长25%,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14年的18%上升到23%,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

2016年1-6月份,杭州全市信息经济实现增加值1193.76亿元,同比增长26.2%。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杭州的半山电厂、萧山电厂燃煤机组已关停。2015年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135个,年节能13.85万吨标准煤。

在这个过程当中,杭州实施高污染煤小锅炉淘汰改造,2015年累计完成10蒸吨/小时以下高污染燃煤小锅炉淘汰改造3180台。

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师钧在总结杭州转型升级经验时认为,改革深入实施,激发了市场的活力。

杭州市场主体从2010年的49.15万家,增长到2015年的75.46万家,2016年6月底达到了81.02万家。全国民营企业500强达55家,连续13年居全国城市第一。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杭州每千人企业拥有数达到43.95户,高出全国平均数值一倍以上。这说明,繁星密布的中小微企业越来越成为新经济的组织模式。

阿里巴巴B2B市场部政府事务专家蒋晓官说,跨境电商的一系列革新使没可能成为有可能,但是监管制度尤其是出口退税环节,仍有进一步革新的空间,而这些空间同样可以用技术手段填补。

对杭州综试区寄予厚望的同时,他们也把目光投向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广东省。“我们在广东也有很多业务,而且广东是改革开放桥头堡,希望能在广东先行先试。”蒋晓官说,如果能争取到突破口,不光阿里巴巴一家企业受益,整个行业都可以享受到改革红利。而且,改革举措可以在全国各地复制。

猜你喜欢
南方周末跨境杭州
一份来自南方周末的特别邀请
浙江:出台5个新获批跨境电商综试区实施方案
杭州复工复产进行时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杭州龙井茶园
杭州旧影
2013年跨境电子商务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