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味道

2016-08-26 15:44李振营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5年23期
关键词:语文课课文情感

李振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097

前不久,听了一节课文教学课,教学的课文是《大自然的文字》。之所以不称之为语文课,在于这节课的教学更像是一节生物、地理或历史之类的知识讲座。

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学生朗读课文识字解词。朗读结束后,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教师出示的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在解释“铁锹”“青苔”两词语的含义时,教师不仅要学生记下词典上的解释,而且还出示了“铁锹”与“青苔”的画面。其实,初中的学生对“铁锹”与“青苔”这两种物品是很熟悉的,只是不能像词典上一样作出准确的解释,教师又何苦费时费力地加以引导呢?

教学的第二个环节(课文解析)是围绕教师提出的如下问题展开的:

①文章列举了哪几种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回答是:星、云、鸟、石。

②你从这些语言中都听到了什么?

学生按课文所述详实地读了出来。教师又用多媒体展示了不同特色的星、云、鸟、石的画片,并逐一加以解说。

③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答到: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④这篇课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顺序?

学生回答为逻辑顺序。

对这几个问题,学生按照课文所写一一作出回答,偶尔有回答不到位、不全面的地方,教师又提醒学生作适当的修正与补充,以使答案准确而具体。

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师领着学生把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梳理一遍。

简简单单的几个问题,就如同记住概念一样解决了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学到些什么呢?学生得到的至多不过是零星的客观知识(包括字词)。这样的教学,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很难形成的,更不用说提高了。“语”“文”的特质,在这里只剩下干瘪的皮毛,其丰富的血肉已荡然无存。这样的教学只能称之为课文讲解,而绝不能说是语文教学,因为在这里既无“语”又少“文”。

同样是教学这篇课文,在解析课文的环节上,有的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①课文列举了那几种大自然的文字?请仿照“看云识天气”的短语形式分别给每个例子拟出标题。

学生分别拟出了“观星知 ”“望鸟辩 ”“察石 ”等标题。这样的设计不仅训练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概括与仿造能力。与上例问题①的设计相比,优劣之别是显而易见的。②以14自然段为例,你能洞察到作者观察事物、描述事物的技巧吗?学生在讨论后归纳到: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触觉与想象等各种感觉来观察事物,所以描述的非常形象、非常具体,并且有一定的逻辑顺序。③假如让你描述你眼前的一个苹果,你会怎样描述?运用所学的技巧写一个片段,100字左右。这一设计是承上问而来,将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与技巧当堂转化为能力的养成与强化。④就你所知,还有哪些客观的自然事物蕴含着丰富的知识?选择你所熟悉的一种事物,用第二人称写一段话来描述它,作为一个例子补入文中。该题的设计则又将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⑤你能从字里行间品悟出其蕴涵的情感吗?

欣赏作品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是语文阅读的价值取向。阅读科技作品,应注意领会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

语文的阅读教学并非仅仅为了获取信息、汲取知识。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不应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应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仅定位于获取客观信息,掌握客观知识;而应当更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应从“教教材”的课程理念向“用教材教”的课程理念转变,如此方能用活教材、学活教材,才能真正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因为,工具性不能只是知识,更主要的还应是运用的能力。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语文课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应该更多地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重的感情色彩(即使是如同《大自然的文字》之类的说明文,也同样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述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可能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没有了感性因素,哪来丰富多彩的人性表现?哪还有情感和形象?语文还成为语文吗?

阅读作为一种技能,有其科学性,属于认知、行为领域;作为一种文化,又有其人文性,属于价值、情感领域。阅读是为人的,它要满足读者精神生活的需要——求知、练能、开智、立德、审美、健身。提高读者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阅读又是人为的,它作为精神产品的消费和再生产活动,要展现阅读主体的本质力量,追求真、善、美的发展水平。

阅读课堂(包括课内和课外)不仅要成为学生获得阅读知识、习得阅读能力的场所,而且成为学生开发智力、体验人生、陶冶情操的地方。阅读课不能用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动情的文本感受,不能用教师既定的阅读教案框限学生多样的阅读心得;而必须引导大家一起挖掘课文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实行阅读认知教学、智能训练、人格教育的三统一。

语文教学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任务的双重性,即它的“交际工具”性和“文化载体”性。“语”是知识、是技能,“文”是底蕴、是内涵,因此,语文课只有上出“语”“文”味,语文课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语文课”。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教师发展中心 221011)

猜你喜欢
语文课课文情感
语文课文
情感
台上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