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第一家庭”孙中山家族沉浮

2016-08-29 10:44
中外文摘 2016年15期
关键词:檀香山宋庆龄孙中山

□ 夏 野

民国“第一家庭”孙中山家族沉浮

□ 夏 野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帝王制也就此瓦解,民主与共和思想的清风迎面扑来。在这场持续了几十年的复杂斗争中,孙中山及其家族也伴随着时代浪潮的翻涌而几经沉浮……

“第一家庭”为革命几度濒临破碎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广东香山县翠亨村一个贫困的家庭,孙中山兄弟姐妹6人,他排行第五。二哥和三姐早年夭亡,余下长兄孙眉、四姐孙妙茜、他和六妹孙秋绮。

在孙中山的革命生涯中,他的胞兄孙眉对孙中山起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家贫,孙眉在1871年出国赴檀香山(位于美国夏威夷)做工,后来在茂宜岛垦荒,经营农牧业,兼营商业。由于孙眉善于经营,又勤劳能干,数年之后,他成为当地首富,被称为“茂宜岛王”。

1878年,孙眉寄信回国,请他的母亲和弟弟到檀香山协助其商店业务。就这样,年仅12岁的孙中山第一次离开故土,前往异域。当孙中山第一次踏上异域国家的土地时,便被西方文化所吸引,他一改自己孩童时顽劣的性格,要求哥哥送他去读书,孙眉欣然同意。

1894年10月,饱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的孙中山立志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并在檀香山创办了“兴中会”。受困于资金短缺,他找到哥哥孙眉说明创会意图,孙眉听完后,称赞孙中山“志大言大”,首先捐款赞助。并成为“兴中会”最早的成员之一。

1895年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逃亡到檀香山,在众人的一片反对声下,孙眉依然散尽家产支持孙中山继续革命。到后来,孙眉干脆放弃了自己的生意,直接投身于革命。

1913年秋,孙眉移居中国澳门。1915年2月病逝。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将其骸骨从澳门迁葬于翠亨村,并由侄子孙科立碑,以表彰其对革命的功绩。

除了孙眉,在孙中山早年颠沛流离的革命生涯中,他的兄弟姐妹也饱受磨难,常常东躲西藏。

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被清政府列为头号通缉犯,他的家人也因此受到牵连,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为了逃避政府的追捕,孙氏一族四散逃亡,有些人还被迫流亡海外。

而在孙中山“功成名就”之后,孙中山除了对自己的兄弟姐妹给予应有的基本生活保障外,孙中山的家人也没有因此而得到特别的“照顾”,就连当时名望已经很高的孙眉也不例外。

当年,孙中山的原配夫人卢慕贞带着孙科、孙蜒和孙婉也来到了南京总统府。由于房间不够,孙科只好住在东边勤务兵房内。两个女儿更是抱怨说:“总统府里的饭菜还不如家里的好吃。”

孙中山的四次婚姻

与旧时代的封建家庭一样,孙中山在年少时也经由父母指婚,与卢慕贞结为夫妻,她为孙中山生下了孙科、孙蜒和孙婉。后来,随着孙中山思想观念的转变,二人逐渐分道扬镳。

与孙中山离婚后,心地淳朴善良的卢慕贞表示理解孙中山的决定,并告诫比宋庆龄年龄长的儿子孙科要尊重宋庆龄。

除了一子二女,孙中山还有一个日本女儿。

1898年孙中山旅日期间,与邻居家11岁的幼女大月薰相识,孙中山对大月薰日久生情,并于1903年,在大月薰年满16岁时与其结婚。三年后,大月薰生育一女,名为富美子,后来孙中山因事离开日本,自此就再也没能见过母女俩。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大月薰在多年联系不上孙中山以及失去经济资助的困境下,只能将5岁的富美子寄托在横滨保士谷区做酒业生意的宫川梅吉家当养女,而她自己也只能隐姓埋名远嫁他方。

作为孙中山的“红颜知己”,陈粹芬一直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早些年间,在香港读书的孙中山在一次教会活动中,认识了18岁女子陈粹芬。陈粹芬出生于香港新界的屯门,她虽然没有读书识字,但为人机智果敢。她对孙中山的豪言壮语和才识见地都十分钦慕。在此后的17年,孙中山为了革命,一直辗转于加拿大、日本、檀香山及中国香港等地。陈粹芬一直陪伴在他左右,一直扮演着护士与卫士的角色,照顾着孙中山的起居饮食。

孙中山在早些年间策划的武装起义,都是在陈粹芬的协助下完成的。从烧饭做菜到洗衣服到冒着生命危险联络革命事宜,陈粹芬毫无怨言,即使两人一辈子没有举行正式的婚礼。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在孙中山事业的顶峰时期,陈粹芬却悄然离去,独自一人前往马来西亚,并在当地收养了一个养女,自此欢度余年。1949年,陈粹芬偕女儿一家重返中国香港,孙氏族人对她视如家人,并载入孙姓族谱。

在孙中山生命中的最后十年里,陪伴他的是宋庆龄。宋庆龄与孙中山的结合,更多的是对于革命信仰的一种相互认同。

孙中山病逝后,宋庆龄还在积极从事革命事业,特别是在看清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意图之后,宋庆龄毅然决然地加入到了反抗的队伍中来。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在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之后一直热心从事儿童事业,她所创办的《儿童时代》杂志是新中国最早的儿童读物之一。

1981年,宋庆龄在北京逝世,遵照她的遗言,她的骨灰被安葬在了上海万国公墓其父母陵墓的东侧。

孙科:从政治中心到落魄半生

孙科是孙中山唯一的儿子,在孙氏家族和国民政府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他长期在国民政府担任要职,是国民政府的核心高官。

在孙中山逝世后,孙中山生前所信任的蒋介石逐渐成为国民政府的军政核心,而作为孙中山的儿子孙科,当时在国民政府中也有着很高的声望,这无疑在蒋介石眼中是一个“潜在的威胁”,蒋介石可谓是“又恨又怕”。

孙科1891年10月20日出生于翠亨村,在檀香山接受了小学和中学教育。孙中山对于这个独子的教育问题一向非常关注,据孙科回忆:“父亲有一次从英国回来,途经檀香山,带给我100多本英文版的世界名著,命我勤读。我的英文修养,可说都在那时打下了根基。”也正是孙中山的倾心教导,培养孙科养成了好读书的习惯,并以“养浩然气,读有用书”自勉。

在解放战争时期,身为国民党行政院长的孙科一度力主和谈,但蒋介石不为所动。后来蒋介石败退台湾之时,曾千方百计阻挠孙科回台湾,为此,孙科只能被迫移居海外。

由于与父亲孙中山一样“不蓄私财”,孙科在海外生活异常艰辛,据说当时孙科夫妇的远行定居费用是靠卖房子拼凑,但即便是这样,孙科也没有寻求蒋介石的帮助。

1952年,孙科移居美国,担任“中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董事长,此时,孙科已经人到暮年,加之体弱多病,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1965年,当蒋介石听说孙科有意回归大陆时,紧张地派人将他请回台湾,不仅提名其出任“考试院长”,还把阳明山自己住过的房子送给他作为公馆,并亲自指示说,孙科回台的一切经费都由“总统府”支付。

与孙科夫妇一同回台的还有他的两个儿子孙治平和孙治强。虽然他们是“国父”的子孙,但他们在台湾的境遇与其父孙科相比,更是“每况愈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一直不被当局所重用,孙治平最终选择移居香港,而孙治强虽留在台湾,但却因经济拮据,一度为看病的医药费而发愁。

如今,孙科长子孙治平只留下了一个儿子,这名叫做孙国雄的孙氏后代,目前在美国洛杉矶生活,孙国雄曾经做过特技演员,在跑龙套的日子里,孙国雄一天只能拿到16美元的薪水,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孙国雄在洛杉矶成立了一家特技培训公司,自己当起了“教练”,除此之外,孙国雄还积极弘扬孙中山“天下为公”的理念,推动大陆文化教育福利事业的开展,致力于孙中山文教福利基金会的活动。

虽然事业起步的日子过得无比艰辛,但孙国雄回忆起那段时光,仍旧十分满意,他认为“孙中山的后代做特技演员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摘自《齐鲁周刊》)

猜你喜欢
檀香山宋庆龄孙中山
宋庆龄,三城记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宋庆龄
“兴中会”性质简评
困扰宋庆龄一生的疾病
辛亥革命后的宋庆龄与日本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孙中山的澳门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