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河闸除险加固工程施工导流方案研究

2016-08-31 01:30张晓松李小红张艳霞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扬州225127
治淮 2016年4期
关键词:骆马湖入湖除险

张晓松 李小红 张艳霞(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扬州225127)



皂河闸除险加固工程施工导流方案研究

张晓松李小红张艳霞
(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扬州225127)

考虑到皂河闸是非汛期骆马湖排水的主要出路,施工期间需对非汛期骆马湖以上地区来水作出总体安排,拟在适当预降水位预留一定调库容蓄来水的基础上,利用皂河二站反向发电、洋河滩闸、六运涵洞及调度闸分泄入骆南中运河,利用刘集地涵排涝天窗口门分泄入徐洪河。遭遇非汛期超标准洪水时则在利用上游湖库拦蓄和刘家道口、大官庄枢纽控制东调的基础上,加大刘集地涵泄量和及时启用总六塘河参与导流,必要时视新沂河嶂沭区间来水情况相机开启嶂山闸利用新沂河排泄。

皂河闸除险加固非汛期骆马湖洪水导流方案应急预案

1 工程概况

皂河闸位于江苏省宿迁市皂河镇北约2.5km处的中运河上,东与骆马湖南堤相连、西与皂河船闸东堤相接,与骆马湖南堤和洋河滩闸等组成骆马湖皂河控制线。皂河闸是骆马湖泄水口门之一,控制着骆马湖向中运河泄水量,工程自投入运行以来,在排洪、灌溉、调节航运水位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皂河闸兴建于1952年6月,设计过闸流量500m3/s,校核流量800m3/s,1972年因骆马湖蓄水位提高,对其进行加固扩建,校核流量提高至1000m3/s。该闸主要作用是控制中运河泄量,确保堤防安全,兼顾运西黄墩湖地区的排涝;调节闸上、下游水位,以保航运和骆马湖一线大堤的安全;引水灌溉下游农田;利用骆马湖弃水发电。

2 工程加固内容及工期安排

皂河闸自建成60多年以来,虽经多次加固,但因先天不足和超标准运行,工程暴露出诸多安全隐患,主要体现在:①闸身自身稳定不足,原设计闸身偏轻,造成抗滑稳定不够,直到闸底板浇筑结束后才发现这一问题,后重新凿开闸底板上游面层钢筋,补焊拉锚钢筋,将闸室与上游护坦拉结,以增加闸室抗滑稳定;②设计标准偏低,设计水位和设计流量都超高原设计标准,虽经几次除险加固,仍未能全部消除隐患;③下游消能防冲设施不满足规范要求,造成冲刷严重,消力池、海漫损坏,护坡坍塌;④公路桥设计标准低,不适应目前交通要求,桁架拱结构出现裂缝,桥面损坏,桥下启闭机房漏雨;⑤闸门锈蚀,止水损坏,漏水严重;⑥电气均为20世纪50年代的非标产品,设备老化严重,影响工程正常运行;⑦部分混凝土碳化,20世纪50年代初期浇筑的混凝土平均碳化深度8.97mm,最深22mm,1972年加固的C20混凝土,平均碳化深度17.5mm,最深41mm,个别部位超过钢筋保护层厚度,且在不断发展。鉴于上述工程安全隐患,2009年4月鉴定为Ⅲ类水闸。

为确保骆马湖皂河控制线的安全,充分发挥皂河闸的各项功能,拟根据皂河闸现状过闸流量规模和地震基本烈度Ⅷ度设防的要求对其进行除险加固。主要除险加固项目有拆建闸室,新建闸室由现状7孔调整为6孔,每孔净宽10m,总净宽60m;拆除现状弧形钢闸门及启闭机,更换为平板钢闸门,并配QHB-2250KN卷扬式启闭机;拆建小水电站;新建闸上公路桥;拆建上、下游翼墙;拆建下游消力池;增加闸室与水电站之间隔水墙等内容。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计划工期15个月,具体安排:第一年汛后开工,利用冬春季枯水期,进行节制闸水下部分及公路桥施工;第二年汛前完成节制闸水下部分、公路桥施工和闸门启闭机的安装,具备挡水、防洪条件;第二年年底前完成全部工程,具备总体验收条件。

表1 非汛期骆马湖以上实测最大一、三、七日入湖洪量统计表

表2 非汛期骆马湖以上不同频率一、三、七日洪量成果表

表3 非汛期骆马湖以上典型入湖洪量表

表4 骆马湖非汛期P=10%设计洪水过程线表

3 施工导流方案

3.1施工期设计洪水

3.1.1导流标准

皂河闸为2级水工建筑物,其主要建筑物级别为2级,次要建筑物级别为3级,临时建筑物级别为4级。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04),相应导流标准为10~20年一遇,但考虑到水下工程部分利用非汛期完成,施工围堰在汛期予以拆除,因此,施工导流设计标准确定为10年一遇。

3.1.2施工期骆马湖设计洪水

骆马湖以上汇水面积5.59万km2,主要由沂沭河、南四湖、邳苍3个地区组成,洪水通过沂河、中运河注入骆马湖,中运河运河镇以下还有支流房亭河汇入。非汛期入骆马湖洪水主要通过沂河港上站、中运河运河镇站和房亭河土山站实测日均流量过程进行分析,由于3个测站入湖洪水传播时间较接近,可对日均流量直接叠加作为非汛期骆马湖实测最大一、三、七日入湖洪量。非汛期骆马湖入湖洪量统计见表1,不同频率一、三、七日洪量成果见表2。

根据非汛期骆马湖入湖实测流量过程,选择洪水特征接近于设计值的1985年洪水过程作为典型洪水过程,按照同频率组成法分析10年一遇洪水过程,见表3、表4。

3.2施工导流

3.2.1导流线路分析

根据骆马湖周边河道及建筑物情况,施工期间可能的导流出路有5条:

出路一:刘集地涵排洪口天窗泄洪孔可调泄骆马湖洪水200~400m3/s入徐洪河下泄。

出路二:皂河二站可方向发电,最大可分泄骆马湖洪水75m3/s入邳洪河,经邳洪河闸泄入骆南中运河。

出路三:洋河滩闸设计流量500m3/s,六塘河闸、六塘河壅水闸设计流量均为600m3/s,皂河闸施工期间,最大可分泄骆马湖洪水500m3/s入总六塘河,但考虑到总六塘河沿线水质为劣Ⅳ类,通过总六塘河下泄部分来水可能会影响到淮沭河水质,从而影响沭阳县城取水和向连云港供水的水质。因此,该线路不宜作为皂河闸除险加固施工期间的导流线路。

出路四:六运涵洞和六运调度闸设计流量均为30m3/s,最大可分泄骆马湖洪水60m3/s入骆南中运河,或通过来龙灌区二干渠、三分干分泄15~20m3/s入新沂河。

出路五:嶂山闸是骆马湖泄洪入新沂河的口门,设计流量8000m3/s,非汛期嶂山闸正常关闸蓄水,保证骆马湖北调送水及周边地区200万亩农田的灌溉用水,并保护新沂河滩地30万亩三麦免受桃汛威胁。因此,该线路不宜作为皂河闸除险加固施工期间的导流线路。

综上分析,皂河闸除险工程施工期间拟利用线路一、二、四进行导流,确保工程安全实施。

3.2.2施工期骆马湖洪水临时调度措施

骆马湖洪水调度以《沂沭河洪水调度方案》(国汛〔2012〕8号)为依据,其排洪出路主要有新沂河、骆南中运河以及相机泄洪的徐洪河。皂河闸施工期间骆马湖来水临时调度措施根据骆马湖洪水调度方案,并结合施工期间导流线路分析成果,拟定施工期骆马湖洪水临时调度措施如下:皂河闸施工期间,控制骆马湖正常蓄水位不超过23.0m,最高控制蓄水位不超过23.20m,必要时根据预报,适当预降骆马湖水位,预留一定库容调蓄非汛期来水。

3.2.3施工导流方案

根据拟定的非汛期骆马湖来水临时调度原则,对骆马湖进行调节计算,在控制骆马湖非汛期湖水位不超过23.20m的基础上,若不提前预降骆马湖水位,则施工期间骆马湖需安排的导流流量为450m3/s,若提前预降骆马湖水位至22.70m,则施工期间骆马湖需安排的导流流量为300m3/s。

根据骆马湖洪水排水出路分析结论以及其相应的排水规模,施工期间骆马湖非汛期10年一遇来水拟根据预报,提前预降至22.70m,预留库容调蓄入湖洪水,并在此基础上安排导流300m3/s,导流出路主要依靠骆南中运河和徐洪河,具体导流线路安排如下:利用皂河二站反向发电,分泄75m3/s入邳洪河,经邳洪河闸排入骆南中运河;利用洋河滩闸、六运涵洞和调度闸分泄60m3/s入骆南中运河;利用洋河滩闸、来龙灌区二干渠—三分干分泄15m3/s入新沂河;利用刘集地涵排涝天窗口门分泄150m3/s入徐洪河。

4 超标准洪水应急预案

皂河闸除险加固工程施工导流标准为非汛期10年一遇,为确保施工期间安全,需对超标准洪水作出应急预案,拟以非汛期20年一遇来水为基础,提出超标准洪水的施工导流预案。根据分析计算,骆马湖以上非汛期20年一遇最大入湖流量为1068m3/s,经骆马湖调节计算,要满足施工期间骆马湖最高水位不超过23.20m的要求,则非汛期骆马湖需安排的导流流量为550m3/s,在利用标准内洪水导流线路及规模的基础上,采取如下应急措施:

(1)施工期间,骆马湖以上南四湖片尽量利用上游湖库的拦蓄功能,特别是利用南四湖上、下级湖的调蓄功能,控制韩庄闸的下泄量;沂沭河片尽量利用沂河刘家道口枢纽和沭河大官庄枢纽,控制上游来水尽量东调,以减少非汛期骆马湖的入湖水量。

(2)施工期间,加强与上、中游雨量站联系,及时掌握雨情变化,加强洪水预报,及时有效地控制骆马湖水位,以保工程安全。

(3)在上游湖库调蓄以及控制调度的基础上,多余流量拟通过加大刘集地涵泄量和启用总六塘河参与排水,必要时视新沂河嶂沭区间来水情况,相机开启嶂山闸利用新沂河下泄。

5 建议

(1)为保证皂河闸除险加固工程顺利实施,施工期间骆马湖以上来水通过其他出路安排下泄,增加了有关工程的运行费用,建议实施阶段由建设单位根据有关工程运行情况酌情予以补偿。

(2)皂河闸除险加固工程实施期间,建设单位需与沂沭泗管理局等有关部门进一步协商,制定具体的上游湖库拦蓄和控制调度方案■

猜你喜欢
骆马湖入湖除险
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全面提速
太湖流域上游降水量对入湖总氮和总磷的影响
环洱海主要入湖河流水质特征及入湖污染负荷估算
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中的问题探究
阳澄湖环湖河道总磷通量变化分析
红花岭水库除险加固施工方案分析
美丽的骆马湖
太浦闸除险加固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问询骆马湖(外一章)
滆湖氮磷来源及总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