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经验撷英江苏、浙江、重庆的实践探索

2016-09-01 09:04
中国民政 2016年8期
关键词:普查文化遗产规范

地方经验撷英江苏、浙江、重庆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江苏省从完善地名法规政策体系入手,切实规范地名管理,加强地名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地名法治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

一、健全地名法规政策体系。

江苏南京长江大桥

一是推进地名法规政策的制定。为贯彻落实《江苏省地名管理条例》,民政厅制定了《江苏省地名命名更名管理办法》,要求各市、县(市、区)进一步规范地名命名更名,从源头上杜绝“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各地积极开展地名法规规章的立、改、废工作,将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二是建立历史地名保护制度。2014年以来,江苏省全面调查、挖掘、整理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和重要影响的历史地名,编制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并向社会公布。目前,各设区市已全面建立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制度,并公布保护名录。各地统一实施分级保护制度,对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名,通过设置标志牌(碑)、重新启用等方式加以保护,形成了地名文化保护、开发、弘扬的新机制。三是发挥地名规划引领作用。各市、县(市)在全部完成地名规划编制工作的基础上,适时开展地名规划修编或新区地名规划编制。各地按照多规融合原则,全部建立地名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交通、旅游等专项规划的协调联动机制,确保各项规划中新生地名相互统一。

二、推进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应用。一是深入调查地名文化信息。在地名普查中深化地名文化资源调查,丰富地名的来历、含义、沿革等文化信息。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调查地名40多万条。二是积极开发地名公共产品。本着边普查、边应用的原则,编制出版了《南京地名大全》《江阴地名掌故》《宜兴地名传说》等地名图书,拍摄了《印记·南京》《镇江地名古今谈》等地名文化宣传片。同时,各地通过地名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及时发布地名信息,提供查询服务。三是加快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制定了《江苏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转化规划(2015—2020年)》,指导各地在提供基础地名公共产品的同时,积极利用社会力量发展新兴地名文化业态,推动地名文化产业发展。

三、强化地名管理信息化建设。一是建立互联互通的地名管理信息系统。江苏省坚持省一级开发、省市县三级使用的原则,大力推进区划地名管理信息化,已建成贯通省、市、县(市、区)的“江苏省区划地名管理信息系统”,市、县全面实现地名审批网络化办理。二是推进地名信息系统规范应用。本着优化业务流程、简化办事程序的原则,制定了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规范,健全了系统运行、管理、维护等制度。三是实现地名日常审批和地名普查信息的共享联动。将信息系统中的地名审批信息登记表和地名普查成果表严格对应,地名通过审批后即可直接导入地名普查数据库,实现了数据及时交换、无缝对接,有效解决了地名数据更新维护难题。

浙江省:与大地有约 寻地名故事

近年来,浙江省结合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不断完善政策,创新手段,加强地名文化保护,讲好浙江故事。具体做法是打好一套组合拳:通过政策法规护航、整合部门资源、专家智慧众筹、联合媒体宣传、创新载体传播等系列动作,推动地名文化建设。

一、健全地名文化保护政策法规。为更好地保护地名文化资源,浙江省在修订地名管理办法时,明确了保护和传承优秀地名文化的原则,确立了地名文化保护的法律地位。《办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民政部门应当组织地名文化遗产调查,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地名规划,建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在用地名的更名应当从严控制;不使用的地名,应当采取就近移用、优先启用、挂牌立碑等措施加以保护;有关地理实体拆除重建或迁移后重新命名的,应当优先使用原地名。

二、联合多部门开展地名文化遗产认定。浙江省以地名普查为契机,开展了地名文化遗产调查摸底工作,摸查出符合国家标准的地名文化遗产700多个。浙江省民政厅联合住建、文化、旅游、文物等部门,结合浙江省正在开展的特色小镇、“非遗”主题小镇、风情小镇、美丽乡村等工作,开展千年古镇(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认定工作,目前申报项目已达上百个。同时,根据国家标准,进一步研究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认定工作经得起历史检验。

三、搭建地名专家平台实现“智慧众筹”。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厅属社会组织——“浙江省区划地名学会”与行政管理机构脱钩。通过规范章程、科学指导,搭建新平台,充分发挥专业人士作用。推动省、市、县三级建立地名专家委员会、研究会、学会或专家智库,为地名管理服务和地名文化保护提供智力支撑。在专家指导下,各地探索建立地名文化遗产分级分类保护制度,利用地名普查成果,开展地名图、志、录等编撰工作,积极开发相关地名文化公共服务产品。

四、多形式创新地名文化传播载体。浙江省积极拓展地名文化新领域,谋划新方法,激活古地名,为“诗画浙江”“旅游强省”建设增光添彩。一是讲好地名故事。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微博、微信等媒体,采用立体方式广泛宣传。去年组织了两次“寻梦乡愁——浙江地名文化之旅”采风活动,得到各级媒体积极响应。二是拍好地名文化微电影。把地名文化与善文化有机结合,创作了公益微电影《恋恋西塘》,多次在省、国家、国际微电影艺术节上获奖。三是筹拍大型地名文化纪录片。民政厅联合相关公司拍摄20集大型地名文化纪录片《大地有名》,以地名为载体传承颂扬中华文明和乡愁文化。四是筹建地名文化博物馆。民政厅与德清县政府合作,在莫干山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浙江省首个地名文化博物馆。

浙江省嘉善县西塘古镇

重庆市朝天门码头

重庆市:稳妥推进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工作

重庆市坚持把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作为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和提升地名公共服务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主要做法是:

一、扎实清理,有序推进。在“清理”方面狠下功夫。一是周密部署。采取召开专题会议、制发专门文件、制定专项方案部署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工作。二是全面调查。采取街镇搜集、实地走访、网上查找、平时掌握、比对核实、开设媒体热线等多种方式,重点对路街巷名称、住宅区名称、地名标志设置进行拉网式调查摸底。三是整理建库。对调查摸底的不规范地名,建库整理录入建立数据“台帐”,全面掌握不规范地名使用现状,为不规范地名整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服务为先,稳妥推进。地名关乎民生,开展不规范地名整治,稳妥为重。以服务社会、经济便民为准则,努力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科学界定标准。按照规定,把没有以法定程序命名的地名、名称存在“大、洋、怪、重”乱象的不规范地名视为非标准地名。二是坚持盯问题抓整改。对清理出来的不规范地名,分门别类地进行地名标准化处理。对用字规范、含义健康、名称使用已久、约定俗成、基本符合地名命名原则的非标准地名,完善其手续,分批备案。三是坚持稳定有序整治。坚持“管好增量、整治存量”原则,对不违背公序良俗、社会负面反响不强烈的不规范地名,在保持地名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逐步开展整治工作。

三、部门联动,合力推进。加强联管是地名规范管理的重要途径。一是健全机制。建立地名管理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工作联络等制度,互通情况,信息共享,加大全市地名协同管理力度。二是重点核查。会同公安等部门,对重名等不规范地名进行清理;协同市交委等部门,对火车北站等片区不规范地名进行规范更名。三是成果转化。针对清理情况,结合地名普查,在多次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会同发展改革、规划、市政等8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地名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全市地名规划、地名命名、地名设标等进行规范,从源头上加强地名管理,切实解决困扰多年的地名不规范、命名滞后等“老大难”问题。

四、多管齐下,引导推进。为巩固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工作成果,重庆市还加强了监督引导。一方面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墙报、标语等多种形式,就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意义、范围、方法、步骤、目标进行广泛宣传,推广使用标准地名,不断增强社会各界使用标准地名的意识,营造良好的地名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强化信用引导。积极参与“信用重庆”建设,把不依法使用地名纳入行政处罚信用信息,在部门以上门户网站公示,督促引导社会依法使用标准地名。

江苏省:切实提高地名法治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

猜你喜欢
普查文化遗产规范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胡春华强调:确保脱贫攻坚普查取得圆满成功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与文化遗产相遇
来稿规范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