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曲”共鸣奏出社会工作创新之路

2016-09-01 09:04
中国民政 2016年8期
关键词:李沧区社区服务社工

房 艳

“四曲”共鸣奏出社会工作创新之路

房 艳

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引入专业社工和社工机构参与社区治理与服务,提升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先后获得“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养老示范活动先进单位”“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区”“山东省社区治理暨养老服务创新实验区”“山东省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孵化的社工服务项目也获得了民政部首批资金扶持、首届腾讯PC微爱奖等各类荣誉。

奏响转变观念同频“共振曲”厘清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开展顶层培训“转观念”,统一干部思想谋共识。借助区委理论中心组学习、悦读悦心大讲堂等区级平台,先后邀请清华大学王名教授、北京大学王思斌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为李沧区处级以上干部开展顶层培训,促进决策层意识转变。同时,携手专业社工机构通过社区联席会议制度,联合社区党组织、居委会、驻区街单位、专业社工、社工机构等多元主体,运用社区工作理念开展各类社区民主协商,打破以往政府部门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管理模式,全区基本形成“小政府、大社会”工作格局。

引入专业机构“谋合作”,推动社区服务促实践。2010年,率先与上海福苑合作推出养老服务需求评估体系;2011年,与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公益研究院合作开展三医改扩建颐福养老院项目;2012年,与上海新途合作开展社区失能失智老人筛查;2013年,与成都爱有戏合作搭建“义仓义集”社区互助体系;2014年,与北京立德合作开展新市民社区服务;2015年,与上海大学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主任顾骏合作搭建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框架及战略支撑,李沧区社会工作从决策层面向实践层面纵深发展。

鼓励街道社区“敞开门”,促进社工机构稳落地。邀请扎根李沧区的优秀社工项目负责人,分4批次共12期,为全区社区“两委”干部和社区专职类工作人员授课,普及推广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服务宗旨,建立专业机构与基层社区的信任基础。同时,举办李沧区街道、社区、社工机构三方“鹊桥”对接会,鼓励街道、社区与专业机构进行项目对接,通过项目设计与实施,实现社区资源和场地共享,创新社区服务模式。

奏响幸福家园“合奏曲”打造三级公共服务平台

建立青岛社会组织创新园,打造专业机构培育孵化平台。按照“政府搭建平台,专业机构创造价值,辖区居民共享服务”的原则,从场地、政策和专业指导上重点向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倾斜,对其进行孵化、培育、扶持和引领。目前,成功孵化的20余家专业机构,通过资源链接、社区发动、机构推介、矛盾处理等专业技巧,已成为社区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专业力量。

建立街道级市民中心,让渡社工和机构发展空间。为加强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充分发挥专业机构润滑剂作用,李沧区先后建成15处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街道级市民中心,普遍建立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为街道携手专业社工发现和分析社区需求,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引入专业机构,为打造一街道一品牌提供了平台。同时,建立完善的合作项目评估机制,组织召开了2015年区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终期评估,首次将服务对象等与专家同时纳入评估组人员范围,提升项目完整性和真实性,提升专业机构的社会信誉,拓展社工和机构的发展空间。

设立社区邻里互助中心,打造多元参与公共平台。在综合服务用房600平方米达标的基础上,试点设立百通馨苑社区邻里互助中心,按照“一窗多元、一员多能、一岗多责”的配置模式,实现业务“清单化”管理。由专业机构链接政府、社区、社会三方资源,组成社工、义工、志愿者和辖区居民社区邻里守望互助网络,通过社工上门受理,服务“一门式”办理,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奏响社区多元合作“共赢曲”解决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培育多形态的专业机构。在区级层面引入枢纽型、支持型、总部型机构,培育了青岛“立信”“善为”等由高校社会学专家组成的市内首批枢纽型机构,为创新社区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持。在街道层面引入公益类、服务类、专业类机构,开展了“新市民融入”“呵护花开”等20余个项目,扩大了社区治理和服务覆盖面。在社区层面发展志愿组织、本土自组织,培育了“彩虹志愿者”“巾帼舞蹈团”等以志趣、特长为特点的文化娱乐类兴趣小组,扎实项目发动、居民参与、社区自助的群众基础。

发展多领域的公益服务。通过“三社联动、两工协作”(即社区、社会组织、社工队伍联动,社工+义工协作),强化社区服务群众的主体作用,着力在青少年、老龄、困难群体以及新市民等30多个领域拓展社区服务空间。联合专业机构在服务领域深挖细作,打造社区“十分钟生活圈”,先后开展了银龄助老、社区三点半课堂等百余个服务项目,建成4处嵌入式医养结合型社区养老微机构,提供了助医、助浴、助洁等各类便民服务。目前,各类项目已覆盖50余个社区,服务近20余万居民。

拓展多元化的购买渠道。建立完善区、街、居三级购买服务机制。2016年,按区财政和街道2∶1的比例配比500万资金,以召开李沧区政府购买服务需求发布会的方式,购买公益类便民服务。同时,引导116个社区用好用活20万元党组织联系群众专项经费。另外,鼓励专业机构争取中央财政、省市公益创投、各基金会和众筹平台的支持。仅2015年,李沧区“合力圆梦共享人生”等项目已争取社会资金200余万元,极大地降低了政府成本,提升了社区服务内涵。

奏响人才培育“协奏曲”破解制约社区发展的瓶颈问题

在区民政局层面,设立省内首个社工科,加强社区人才政策创制。在政府缩编的背景下,经反复研究,在全省率先成立社工科,先后印发了《李沧区加快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规划》《李沧区城市社区专职类工作人员民主测评方案》等文件,把专业社工和机构建设纳入“十三五”重要规划。建立社区人才培养、考核、激励、退出机制,由区委书记挂帅,分六期,为583人进行培训考核,李沧区基本形成社会组织发展和专业社工培育管理齐抓共管的新格局。

建立社工培训基地,提升全区社会工作专业化水平。汇聚青岛托普职业学校等N个机构的力量,打造“1+N”社工人才发展实践平台,并联合山大、海大、青大、科大等院校专家学者,创新“五级”能力培训体系与就业创业一体化。同时,吸纳全国公益领军人物、青岛市创业者协会及北京、上海、成都的优秀项目官员等,组成项目实训督导团队,为“草根型”组织寻医问诊、出谋划策。组织283名社区干部,分批次至区内、市内、省内、省外先进社区观摩,并出版《社区建设简报》,加强交流互动,推动人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民政部社会工作司黄胜伟副司长到李沧区调研时,对全区社会工作创新“四步曲”工作提出了高度评价,指出李沧区社会工作以“社区再造”为目标,集中体现了四个突出:一是突出了创新,实现了传统社区管理向现代社区治理的转变;二是突出了协作,实现了由政府包办、条块单打独斗向政府引导、多方协作、同频共振的转变;三是突出了参与,实现了从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的转变;四是突出了共享,完成了由服务特殊群体向社区服务“全民共享”的转变。下一步,李沧区将紧紧围绕国家、省、市的重要战略部署,持续努力开拓创新,全面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进程。

(作者系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民政局局长)

猜你喜欢
李沧区社区服务社工
建设“家门口”服务体系 “绣”出高品质社区服务
以社区服务构筑城乡居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图景——《“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解析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有哪些看点?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青春社工
青岛开放大学李沧老年教育学院举行揭牌仪式
青岛市李沧区老年大学召开优秀教师表彰会
重返童年—青岛李沧区老年大学校歌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