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现实主义理论视野下的东北亚格局解读

2016-09-02 03:51李青青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358
人间 2016年14期
关键词:东北亚地区体系结构东北亚

李青青(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结构现实主义理论视野下的东北亚格局解读

李青青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250358)

结构现实主义视权力为国际体系的核心变量,其决定因素是单元(民族国家)权力的分配状况,其终点在于体系条件下的单元行为。东北亚地区主要有六个分析单元,权力分布呈现出一种多极化的结构,中国的崛起、美国重返亚太、朝鲜半岛局势不稳等等,都成为影响东北亚格局的重要因素。

结构现实主义;东北亚;体系结构

引言

20世纪70年代后期,传统现实主义和科学行为主义两大理论都遭到了极大的挑战,都无法解决现实政策调整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为适应现实的需求,不少学者敏锐地抓住新形势的转折点,逐渐开始对传统现实主义进行“修正”,由此产生了新现实主义。1979年肯尼斯·华尔兹在出版的《国际政治理论》中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新现实主义提供了一个更有力的理论基础,成为西方国际关系学中的新现实主义理论的开拓者。华尔兹还曾提到,“只有通过理论的指导,才能在无限的材料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1]。

一、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解读

新现实主义与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相比,前者是对后者的深化与发展,结构现实主义主张在方法论上对传统主义和科学行为主义的融合与渗透。结构现实主义着眼于体系,研究单元之间的权力分配状况,进行结构分析。新现实主义之所以“新”,就在于它的科学化水平,把国际体系作为研究层次,把体系结构作为主要自变量,把国家行为作为主要因变量,把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作为基本条件。

(一)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

结构现实主义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现实主义的主要观点,仍然坚持认为国际社会是无政府的,民族国家是国家社会的关键角色。与传统现实主义相比,其新的观点在于国际社会中的各个行为体之间可以相互合作、相互依存,但新现实主义的国际合作对于新自由主义又是消极的。

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这不仅是由于国际社会之中不存在一个具有足够权威性的世界政府,而且也是因为国际社会的过程是混乱的、无序的。结构现实主义学派把民族国家作为国际体系的分析单元,这些分析单元存在着力量对比,由此产生了权力的不均衡分配,这就导致了国际社会在产生权力的过程中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从国际社会存在至今,就一直处于无政府状态,不存在一个类似于国家内部的中央政府来管理国际事务,甚至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也没有这样的作用。

“以无政府状态为基本标志的国际体系是自助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中,国家的目的不是无限制的获得、维持和增加权力,而是力图保证自我生存。”[2]结构现实主义认为国家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安全,权力是追求目标的手段。

(二)国家是国际体系的基本行为单位。

华尔兹认为,结构的界定只是因为主要行为体所起的作用,这里的主要行为体指的是大国。所谓大国,主要指具有较强权力的国家,一般具体指物质能力,即国家“在下述所有各项因素上所得的分数:人口的多少和领土的大小、资源的储量、经济力量、军事实力、政治稳定性和能力”[3]。在此标准下,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在亚洲南部大部分国家人口少、领土小、资源少,经济力量薄弱,军事实力相对较小,国内政治时有动荡,因此这些国家我们可以认定为小国。

令人遗憾的是,在华尔兹的理论建构时代,国际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非常有限。因此我们在使用结构现实主义分析国际体系时,需要排除国际组织的作用。例如,在东北亚地区存在的国际组织G20、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发挥的作用,不在我们的分析范围之内。

(三)结构是影响体系的最大因素。

华尔兹说道:“系统被定义为一系列互动的单元,从一个层次来说,系统包含一个结构,结构是系统层次上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此它才可能设想单元组成一个体系,而不同于简单的集合。”[4]

结构现实主义认为体系是一系列互动单元构成的,但这不是简单的构成,因为结构也是体系的一部分。该理论强调体系与结构的关系,多个单元(民族国家)按一定的原则组成一个整体,这些单元之间的互动就构成了体系,即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构成了国际体系。体系中的权力分配状况决定了结构,体系会随着结构的变动而变动。

二、东北亚分析单元的筛选与互动关系

根据上文表述,结构现实主义者尤其是著名代表人物肯尼斯·华尔兹认为大国是国际体系的主要分析单元,因此首先需要找出东北亚的分析主体,进而分析这些单元之间的互动关系与行为。

(一)东北亚分析单元的筛选。

东北亚地区在地理位置上包括六个国家,蒙古因人口、资源、经济等方面都非常有限,其他国家我们都称之为大国。

随着中国的崛起,在国际上中国成为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是当之无愧的大国。日本是东北亚地区公认的经济强国,冷战后不断谋求其政治地位,军事方面虽受美国保护,但其自身的国防力量也不容忽视。在朝鲜半岛上,朝鲜与韩国两个国家虽然人口少,国土面积小,但是其地缘位置在国际社会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与影响。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地员辽阔,其大部分地区位于亚洲大陆,随着国际重心逐渐的由西向东转移的趋向,俄罗斯越来越重视亚洲地区的发展,在亚洲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此外,在东北亚地区我们定不能忽视美国这一极其重要的因素,虽然美国在地理位置上不属于亚洲大陆,但是在东北亚地区发挥着自己的独特作用,尤其表现在美日同盟、朝鲜半岛六方会谈等方面。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在重视欧洲的基础上,同样把目光放在了亚洲地区,重返亚太战略就是其典型表现。

因此,在东北亚地区界定的分析单元是中国、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以及美国六个国家。

(二)东北亚分析单元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东北亚地区,中美日俄韩朝六个国家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多个复杂的双边、三角关系,我们将其称之为东北亚地区六大国之间的利益交叉体。其中,其核心作用的双边关系是中、美、日、俄四大国之间的中美、中俄、日美、日俄、美俄五大双边关系。这些双边关系深刻影响着东北亚地区的政治、安全结构,并形成了一张“立体式”的蜘蛛网。

以中美俄三国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例,中俄关系不仅是东北亚地区而且是整个世界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俄两国交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如今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等方面的合作都具有良好地发展势头,正处于最好的历史时期。冷战后,中美关系逐渐得到改善,这不仅是中国崛起的需要,更是美国持续发展的要求。中美两国主要还是以经济合作为主,政治互信明显远不如中俄,增强中美之间的互信程度,无论对哪一方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显而易见,中俄高级政治要强于中美,中美低级政治强于中俄,由此使得中国不得不采取“双向”战略,即在高级政治方面,不断发展与俄罗斯的战略协作关系,在低级政治方面,加强与美国的互利共赢。而对于俄罗斯和美国不得不在采取任何措施之前,充分考虑中国这一不可忽视的因素。美国重返亚太、俄罗斯“东倾西向”战略都离不开在中国方面的考虑。

单元之间的互动关系,不仅影响了体系结构,更重要的是各主要分析单元为了得到更多的权力而最终改变了国家行为,以维护国家安全。

三、东北亚体系结构的分析

结构现实主义主张在体系层次上来分析分析国际体系的行为,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结构决定了国际体系,“进而主导的是单位国家行为,不断加速改变的却是单位国家力量动态波动所形成改变国际体系结构的任何预期都将得到其他国家行为更为敏感的回应”[5]。因此,面对东北亚大国间的“暗潮涌动”,分析东北亚的体系结构是非常必要的。

根据结构现实主义来分析,东北亚地区国际体系结构的性质是无政府的,是一个自助系统。华尔兹认为,“在任何自助系统中,单元都对自身的生存感到忧虑,而这种忧虑却限制了他们的行动。”[6]

如今,在东北亚这个自助体系中,六个主要分析单元都对自己的国家生存安全感到或多或少的担心与忧虑。美、日、韩在冷战结束后仍保持同盟关系,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美国即使重返亚太,但是美国的硬实力--军事力量分布中心仍在欧洲地区,短时期内是无法调动足够的军力来维持它在太平洋地区的霸权,而且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美国在考虑与日本同盟关系的同时,不能不考虑中国的因素而有所顾忌,甚至是收敛。

近些年,日本的种种行径在国际社会都引起了不小的反映,如:购买钓鱼岛、参拜靖国神社、修宪扩军等等。此外,朝鲜半岛局势“周期性动荡”,是国际社会一直在担忧的问题,但是我们很明显的可以看到,朝鲜半岛虽动荡不安,却一直未能真正的发动战争,因为朝韩两国都必须要考虑自己的国家安全,战争带给人类的永远是灾难,无论哪一方都不可避免的会遭受损失。

通过对东北亚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在东北亚这一自助体系中,呈现出了多极化的结构。在权力分配方面,东北亚地区六个单位之中拥有最强大权力与地位的美国并不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使得其他五个国家为了保证国家安全而友好合作,这正是由五个国家的国内因素决定的,除了国家性质这一根本原因外,历史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同样的,除美国外的其他五个国家都没有足够的权力成为单极结构。中国、俄罗斯经济实力与日本、美国相比还有所差距,日本、韩国、朝鲜军事实力不足,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东北亚的国际体系结构是多极化的。

“在国际政治多极结构下,各单元将为寻求安全而增加军事等方面的投入,而这恰恰会使得其它单元感到恐惧,进而相应增加投入,陷入安全困境。换言之,今日使自己聊以自慰的增量将成为他人寝食难安的因素。”[7]结构现实主义认为,权力分配的变化会随之改变体系结构。

美国重返亚太的重心主要表现在其国家的硬实力即军事力量上,朝鲜不断进行核试验,日本企图通过修宪扩军等等,这些都是单位权力的变化,而无论是一变还是多变,都可能影响体系结构。美国与日本、韩国在冷战之后依旧保持着同盟关系,特别是军事同盟,美国不断采取措施完善三国的关系,以确保自己在太平洋地区的势力。中国虽然与美国和俄罗斯都是友好合作关系,但是中美关系主要体现在经济合作当中,中俄主要体现在政治互信与军事合作方面,加之中俄不仅合作,还是睦邻关系,所以中俄关系的合作力度要强于中美关系。随着美日韩三方的军事同盟体系不断得到加强巩固,将来可能会引起中、俄、朝由于安全压力而走向进一步合作,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均势。

结语

按照结构现实主义的逻辑以及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东北亚地区正处于大国间相互制衡的协调状态,呈现出一种斗而不破的多极格局。对东北亚多极格局的分析,运用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来解释是十分有限的,不可能解释所有的问题,因为结构现实主义事实上只是一种解释路径。用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来解读东北亚格局只是对现实的一种而不是所有的解释,因为世界在发展,理论在不断创新。

[1]Kenneth 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MeGraw Hill Publishing Company,1979,p1.

[2]王雷.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J].重庆: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

[3]秦治来.国际政治学简明教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127-128.

[4](美) 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M].信强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53.

[5]王宣华.国际体系演进的结构现实主义解读及启示[J].许昌:许昌学院学报,2009:11.

[6](美)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M].信强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139.

[7]曾守正.结构现实主义视角下的东北亚格局[J].广州: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1:132.

D822

A

1671-864X(2016)05-0169-02

李青青(1990—),女,山东莱芜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关系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主要国家和地区间关系。

猜你喜欢
东北亚地区体系结构东北亚
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定位研究
基于思维导图的化学知识体系结构构建
软件通信体系结构(SCA)理念下的无线通信系统探究
新冠疫情下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基于PPP工程采购模式的工程项目合同体系结构研究
国家标准委率团参加第十八届东北亚标准合作会议
足球机器人并行行为组合控制体系结构分析
东北亚海洋经济重心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面向全世界 服务东北亚
第四乐章翻转:亚洲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