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中国最后的一条自然河流

2016-09-02 18:51纪咏贺泽劲
中国周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傈僳族怒江民族

纪咏+贺泽劲

“在家”怒江,“出门”萨尔温江

高耸的青藏高原是诸多大江大河的摇篮,怒江也是从这里出发的。怒江,又称潞江,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大河之一,是亚洲最天然的水道之一。

2007年9月,中国科学家探测确定西藏安多县境内唐古拉山脉中部的将美尔山为怒江的源头。以前,关于怒江的长度并没有确切的长度数据,从河源至入海口的全长一般记载为3240公里(其中中国部分2013千米,云南段长650千米),这一新确定的源头,初步证实怒江的实际长度比以往认定的要长数百公里。

怒江从将美尔山域的一块巨大的冰川上醒来,清澈恬静如揉着眼、急着出门看世界的婴儿,它肯定没想到,这一出门便要九曲回肠,就此开启长达三四千公里的行程。

作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怒江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黎贡山绵延起伏、云烟雾绕,拥有令人惊叹的自然美景。左页图为高黎贡山与担当力卡山分隔断地,右图为高黎贡山听命湖。

怒江的上游在青藏高原上恣意漫漶,滋润出藏北高寒草原的壮阔丰饶,吟唱着神峰圣湖的圣洁与浪漫。怒江的源流称纳金曲,南流入错那湖,过那曲县东流称那曲河。那曲河是西藏第二条大河,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曾因其江水深黑而称之为“黑水河”,它在索县荣布区热曲河流入昌都地区,流经边坝、洛隆、八宿和左贡等县,然后经察隅进入云南。它在西藏洛隆县的嘉玉桥流入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岭之间的峡谷中时才正式叫怒江。从嘉玉桥到云南省泸水县为怒江的中游,进入云南境内后怒江折向正南方向,江水被束缚在高山深谷间,却自由不羁,日夜轰鸣如吼,势如万马奔腾,雕琢出一个美仑美央的“东方大峡谷”,孕育出多民族文化的神秘奇幻;云南省泸水县以下为怒江下游,怒江所流经的河谷较为开阔,峡谷落差陡降,河流洋洋洒洒、浩浩荡荡,经过云南的保山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宛若风情俏丽、婀娜多姿的傣家“小卜哨”。

“在家”的怒江,经历高原和峡谷的洗礼后,在潞西县南端走出了国境,“出门”进入了缅甸,改称萨尔温江,开始谱写一段原始丛林的传奇,向南流经掸邦高原,最后在毛淡棉附近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

上苍给怒江安排了跌宕起伏却活力充沛的行程。怒江上游虽不乏雪山耸峙,但总体山势平缓,河谷平浅,湖沼广布,流速不大,河流补给以冰雪融水为主,夏季也有降雨补给,常年水量丰沛。可到了穿越横断山区的中游,山高谷深,谷底狭深陡险,河床坡度大,江水奔流于深切峡谷中,落差巨大,江水汹涌湍急,多瀑布险滩,河流补给以雨水补给为主,从两侧高山雪峰流出的支流短小、大多垂直入江,干支流构成羽状水系。

怒江水流急促,两侧山谷幽深,危崖耸立,水流在谷底咆哮怒吼,故称“怒江”。

生活在当地的怒族人民把怒江称作“阿怒日美”,“阿怒”是怒族人的自称,“日美”是“江”的意思,“阿怒日美”意谓怒族人居住区域的江。不过还有一种更形象说法,说怒江在高山峡谷中的咆哮有如发怒,故名怒江。

怒江之怒,更可看作是纵横天地间的能量渲泻。怒江与澜沧江、独龙江及其183条支流,水资源总量达到了955.91亿立方米,占云南省水资源总量的43%,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2000多万千瓦,占云南省水能资源蕴藏量的20%,其水资源和水能资源都极为丰富。

世界上关于国际河流流域水资源的利用,在协调管理上,普遍遵循着公平合理权利,以及不造成实质性危害义务的原则,通过一部分利益不损害另一部分利益的方式来实现整体利益。国际河流所流经的国家,是被一条河流串起来的利益共同体,无论是上游还是下游国家,进行开发的一举一动,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到国际区域合作和地区稳定。怒江是一条国际河流,对其管理、开发利用,便不仅只是事关本国的水资源和利益了,而涉及到了政治、跨境经济合作、外交和文化等国际交流合作。在全球维护生物多样性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保护怒江的生态系统不仅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也直接影响到下游国家的生态安全。

左手一指碧罗雪山,右手一指高黎贡山

与其他发源于青藏高原早已蜚声暇迩的大江大河不同,偏居西南边陲的怒江在很长时间都被世人所忽略。2003年7月,“三江并流”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目录,令更多的人关注到了怒江这颗深闺明珠。

怒江水道蜿蜒曲折,在丙中洛地区有一个半圆形的大湾,为怒江第一湾。

“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青藏高原南延至滇西北横断山脉纵谷之间,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 穿越了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形成了举世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三江并流”地区描绘为“中国最具生物多样性的地区,也可能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程度最高的温带地区”。

怒江地区作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多彩的天然地质地貌博物馆,它忠实地记录着4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大碰撞的痕迹,记录着横断山脉的急剧挤压、隆升、切割的,保存至今的地质遗迹、地貌景观和地质现象,有如一部摊开的地壳演变历史,也有如一个演示正在进行着的地质作用的天然实验室。

1905年10月,美国《国家地理》探险队由南向北向怒江大峡谷进发,领队弗雷斯特将人迹罕至的怒江大峡谷称为“隐没之地”。由于荒凉、贫瘠和交通闭塞,一百多年过去,怒江大峡谷受人类活动干扰的痕迹并不多,走进怒江大峡谷,有如推开了一窥“三江并流”和怒江惊世之美的窗口,仍能感受到那份原始古朴、超凡脱俗的“隐没之美”。

说成“香格里拉”,对于怒江来说,太俗,说成绿野仙踪,对怒江来说,太洋。怒江就是怒江,自然纯真就够了。穿行在怒江大峡谷,当两岸的雪山峭壁倒映在一江碧波上,会混淆了山与江的概念——怒江,躺下是河,站起是山。

怒江大峡谷位于横断山纵谷区三江并流地带,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夹峙的怒江,在这里每年平均以1.6倍于黄河的水量自北向南呼啸而去,在大地上撕开了一道美丽的裂痕,塑造出这条峭壁千仞、危岩嶙峋、水势激荡的怒江大峡谷, “水无不怒石,山有欲飞峰”的诗句,形象地勾勒出它的雄奇壮观,行走在峡谷中,抬头看到群峰挤满的天空,目光会变得陡峭起来。怒江大峡谷云南段从龙陵的老卡起到贡山的丙中洛便长达600多公里,平均深度为2000米,最深处在贡山丙中洛一带,达 3500米,是世界上最长、最神秘、最美丽险奇的“东方大峡谷”。峡谷中有包括雪山、冰川、高山湖泊、平缓宽阔高原等多种地形,从亚热带到寒带的各种气候环境类型,形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垂直气候。在丙中洛攀爬贡当神山,从茂竹翠绿的河谷,到油菜花开的坡地,到冰雪覆盖的雪线之上,宛若一日便经过了四季轮回。

几乎贯穿怒江州全境的怒江大峡谷,除了遍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北半球物种的缩影。由于未受第四纪冰期大陆冰川的覆盖,加之区域内南北走向山脉的独特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使怒江大峡谷成为欧亚大陆生物物种南来北往的主要通道和避难所,有如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诺亚方舟”,这里拥有欧亚大陆最集中的生物多样性,是世界十大生物多样性地区之一,因而也被誉为“动植物王国明珠”“世界生物基因库”。 在怒江这块面积仅占我国国土面积0.4%的土地上,拥有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兰坪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记录了全国8.88%的维管束植物、10.25%的陆生脊椎动物,动植特资源的原始性、丰富性和唯一性,使怒江流域成为我国17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之首,是我国三大生物物种聚集中心之一,它承担着维护云南乃至国家的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的重大责任。

森林覆盖率达70%的怒江州境内容纳了寒温性、暖热性等植被类型,成为地域性植物类型组合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为国内和世界植物学学科研者所瞩目。怒江州已知的高等植物有200多个科、1000余属、4000多种,珍稀名贵树种有红豆杉、秃杉、榧木、红椿、楠木、珙桐、紫檀、香樟等。列入国家级保护植物60多种;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中国药材资源76个重点保护品种,怒江州有51种,珍稀名贵药材有虫草、阁草花、天麻、贝母、癞头参、红景天、鸡足黄莲等。这里已发现的野生动物有488种,其中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珍稀动物就有86种,鸟类284种(鸟类中有32种为中日保护候鸟,8种为世界濒危鸟种);已知的44种鱼类中有30多种为本区特有种,其中有4种被列入动物保护国际红皮书。栖息于此的戴帽叶猴、羚牛、赤斑羚、大鼯鼠、黑鹇、灰腹角雉等,是中国最珍贵稀有动物。濒危动物有王锦蛇指名亚种、熊猴、滇金丝猴、中国穿山甲、云豹、印支虎、黑麝、菲氏麂、血雉、白腹锦鸡等55种。

少数民族文化的“万花筒”

怒江大峡谷,有如一个绚丽的“万花筒”,除了五彩缤纷的花木,怒江还浇灌出比鲜花更绚丽的少数民族风情。

怒江州境内居住着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白族、普米族、彝族、藏族、纳西族、景颇族和汉族等22种民族,是罕见的多民族、多语言、多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存的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怒江州总人口的92%,比例居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之首。其中傈僳族占总人口的50.9%,独龙族和怒族是更怒江州独有的少数民族。

怒江流经之处,便是一个露天的民族风情园,斑斓多姿的民族文化随处可见。与旅游开发性质的民族风情园所不同的,是这里的民族文化不是用来表演展示的,而是根植于生活并与自然生态环境融为一体,有着雪山的纯洁、怒江的剔透和泥土的芬芳。

怒江的民族文化源自于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与尊重。当地的传统信仰普遍信奉万物有灵,在他们眼中,大自然是有生命、值得崇拜的,原始宗教折射出朴素的环保观,使得怒江大峡谷千百年来都是生物多元性与文化多元性奇妙富集交织在一起的地方。傈僳族的每个部落、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认为万物有灵;怒族认为山川树木、风雨雷电等自然物和自然现象都有神灵主宰,各氏族名称大多以动物命名,并将该动物视为祖先,或视为有特殊关系而加以崇拜;普米族信仰丁巴教和喇嘛教,保留了浓厚的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的习俗;独龙族每年秋季为庆贺丰年而举行的“剽牛祭天”,表达了对生养他们的“天”的感恩。

因此,怒江的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建筑、交通、饮食、服饰等方面的文化无不透露着与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性。怒江境内民居建筑利用自然又融入自然,傈僳族和怒族的“千脚落地房”因地利导,能节约土地资源,怒族的石片房就地取材可节约木材,而普米族的木楞房、独龙族的竹蔑房、白族的“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等,无不是既有民族文化特色,又有地域特点。怒江是天堑,可怒江人适应自然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发明了溜索、藤篾桥等渡江工具,藤篾桥独龙人民创造的过江工具,完全是用竹子和藤条编织而成的。怒江人的饮食独特且个性,傈僳族的漆油鸡、手抓饭、同心酒,怒族的簸箕肉拌饭、琵琶肉、石板粑粑和咕嘟酒等都具有原生态的特点。漆油鸡是怒江美食中名气最大的,崇山峻岭盛产漆树、漆油,用漆油烹鸡做菜,不仅味道鲜美,而且活血化瘀,漆油炖鸡是傈僳族喜爱的传统食品,也是佤族妇女产后必吃的补品。式样各异、多彩多姿的民族服饰如一个个行走的花园,让冷峻的峡谷艳丽多彩,取材于自然的麻布衣、火草衣更显古朴自然。火草衣是用山野间自然生长的火草叶制成,其制作工艺绿色环保,如今已成为一种濒危的传统纺织手工艺。

寂寞空旷的怒江大峡谷从来不缺欢乐气氛,因为它催生了丰富的民族节日。蕴含的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民族节日,把雪山、怒江当作了恢宏的实景演出舞台,各民族的民俗风情、载歌载舞、琳琅美食都尽情展示,傈僳族的“澡堂会”“阔时节”“刀杆节”、彝族的“火把节”,怒族的“仙花节”和独龙族的“卡雀哇”等民族节日,将各民族不畏险山恶水的乐观开朗,演绎成民族精神代代传承,见识过在崇山峻岭讨生活的怒江群众的艰难,就不难理解他们在节日的狂欢为何纯粹真诚。怒江峡谷多温泉,有温泉就有“澡塘会”。每到野樱桃花开,散居沟沟岭岭的傈僳人便沿高黎贡山或碧罗雪山的崎岖山路走出,相聚到温泉旁,终日纵情沐浴、把酒欢宴、歌舞娱乐,短则三五日,长则十余天,泡至身心俱爽、尽情尽兴,方恋恋不舍与亲朋好友相约明年再见。此俗年复一年,历四百余载,终成为傈僳族的传统盛会——澡塘会。澡塘会期间,会有赛歌、射弩、溜索、荡秋千、“上刀山、下火海”等活动,这些活动来源生活,是与怒江自然环境朝夕相处所练就的生存需要,因而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傈僳族青年还会聚集怒江畔的沙滩上,进行有“傈僳族情人节”之称的“沙滩埋情人”活动,他们结伙将意中人埋入预先挖好的沙坑中,然后唱丧葬歌,跳丧葬舞,哭够、唱足、跳累后,才将意中人刨出来一起狂欢。

怒江的奔腾,是拙朴神秘的舞姿,怒江的波浪,是清新灵动的音符。怒江,还汇流出“民族歌舞的海洋”。高山大川的环境,培育了怒江少数民族原生态的歌舞,他们的歌舞不是技巧,而是与自然和谐友好相处的生活方式,是出自生命最本真的体悟。傈僳族喜爱唱歌对调,有“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的说法,其民歌朴素感人,曲调丰富,传统舞蹈多为集体舞,既模仿动物,也表现生产生活,“傈僳族民歌”还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傈僳族的无伴奏多声部合唱,是与山川共鸣的天籁之音,享誉海内外。

对于原生性文化来说,封闭隔绝有时未免是件坏事。正是由于怒江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较少,当地的民族文化才能保存得较为原生态。一方山川大地是怒江民族文化的根基,水土的改变肯定会影响其变更。

猜你喜欢
傈僳族怒江民族
子空的诗
民间方言的弦外之音
MINORITY REPORT
幸运
怒江水电搁浅十年将“复活”
传承 民族 文化
少数民族音乐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
傈僳人的阔拾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