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乔用光影保护生态环境的导演

2016-09-02 20:26曹慧思
中国周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乔乔北京电影学院家园

曹慧思

2016年7月8日晚,初夏的北京,“2014-2015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隆重揭晓。青年电影人、“乔乔电影奖”创始人、“用光影保护生态环境”创始人,被媒体称为“疯子导演”“最有担当的青年导演”的乔乔获此殊荣。“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是我国在环保领域设立的最高奖项,已成功举办7届,乔乔是继张艺谋、冯小宁(2007年,两人并列)之后又一位获“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的导演。

面对荣誉,乔乔坦言:我只不过做了一件别人不愿做的“小事”。

而就是这一件“小事”,乔乔坚持了9年。

九年磨剑

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巴黎北郊举行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乔乔拍摄的自然生态环境电影《长江,长江》从93个国家和地区的1245部作品中脱颖而出在大会上展映,代表所有生活在我们所深爱的这片东方土地上的同胞,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中国好声音。

影片没有任何文字语言,却用不同国别、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背景的人们都可以理解并且产生共鸣的天然的画面,用光和影震撼了全世界。

从第一部纪录片《巢》开始,乔乔就一直在寻找与大自然对话的通道,一如既往地,在他的镜头下,我们又一次找到了感动。

乔乔的每一部影片都是一部史诗。

2012年12月21日,那一天,是传闻甚广的“世界末日”。这天,乔乔的公益微电影《迷失的家园》在网络上悄然发布。这部只有12分21秒的影片,随即在优酷网、腾讯网、搜狐网等各大网络和微博、微信上热传、热转,引起极大轰动。《迷失的家园》以野生动物为主人公,全片没有一句台词、解说和旁白,也没有任何字幕,更没有任何语言和文字说教。“不打扰,不破坏,不摆拍。”乔乔说,他以对野生动物与自然生态环境绝对尊重的视角,将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真实地呈现。影片仅以动物与生态本身的客观状况直接向人们表达与述说,让观众自己去聆听与感悟。或许正是这种直接的对话,让观众感受到深深的震撼,网友说“是流着泪看完的”。

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民间影像节上,乔乔曾凭借《家园》获得“最佳短片奖”,第一次走进公众视野。《迷失的家园》让乔乔收获了更多的荣誉,影片荣获2014“金熊猫”国际纪录片节自然及环境类最佳短纪录片奖、2014北京国际微电影节“光年奖”最佳纪录片奖、2014南方微电影节年度致敬导演奖、2013壹基金公益映像节最具人气奖、2013壹基金公益映像节公益力量传播奖、2013法国巴黎青年短片电影节优秀影片奖等。这些奖项,代表了人们对乔乔与他的电影的认同,也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敬意。

《家园》《迷失的家园》之后,乔乔推出了“家园三部曲”公益微电影之第三部——《地球家园》。在短短4分22秒的影片中,从江南水乡到雪域高原,然后镜头再拉回到繁华拥挤的大都市。曾经的青山碧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到人类肆意破坏生态,污水横流,阴霾笼罩了曾经的蓝天,人类生存的环境从曾经的美好渐渐变为今日的不堪。

对话自然

为什么会走上拍摄自然生态环境电影的道路?

乔乔的回答是“电影人的使命感”。他说:“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期间,我注意到,中国电影诞生100多年了,竟然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野生动物电影。在国外,有《迁徙的鸟》,有《家园》,有《海洋》,为什么我们中国,一个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竟然没有野生动物电影,没有自然生态环境电影。我觉得,作为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有责任填补这个空白,这个事情必须由我们来干。”

这一想法,在2007年乔乔拍摄毕业联合作业之际,“幸运”地变成了现实。因为剧本规定情景里的“一场大雪”没有找到,乔乔不得不放弃预先设计的毕业联合作业《年年有鱼》,而改拍自然生态环境电影,这成为了北京电影学院毕业联合作业史上的首创。乔乔也从此走上了拍摄自然生态环境电影之路,一发而不可收拾。

2008年至今,乔乔拍摄的脚步,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从雪域高原到江南水乡,从戈壁沙漠到沼泽湿地,从高山之巅到峡谷水下,他用光影记录着自然生态环境的美好,也记录着自然生态环境被无情地破坏,他用心血、汗水乃至生命的挑战记录下宝贵的2000多小时的电影素材。

在这9年的坚持里,由于拍摄的是自然生态环境电影,他需要常年驻扎在野外。对于居住在城市里,早已习惯于空调、高铁、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文明的人来说,大概很难想象出,“野外”意味着怎样的辛苦、挑战与危险:暴露于荒野之中必须直面的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自不待言,高原的极寒、湿地的阴冷、沙漠的暴晒、滚烫路面的炙烤、蚊虫叮咬以及随时可能会使他失去生命的来自动物天性的袭击。

“在零下30多度的雪山上,我的手冻得失去知觉,连摄影机开关键都按不动,无奈之下,我朝塑料袋里撒了一泡尿,捧着这泡尿把手捂暖,才拍下影片《长江,长江》开篇的一组冰川镜头。”乔乔说。在面对面采访时,我们看到了乔乔身上留下的多处伤疤,那些都是他这9年来对这件“小事”的坚守的印鉴。我们知道他的理念是“用光影保护生态环境”,可是在他身上,我们分明看到这个理念背后的内心坚守“用生命留住地球的光影”。

在黄河岸边的一处悬崖峭壁上,有一个苍鹭的窝,鸟窝里有几只鸟蛋,新的生命正在蛋壳里静静地孵化。这个地方是接近90度的峭壁,鸟窝的主人选择这个特殊的地方做窝,是因为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人类的伤害与破坏,好让它的宝宝们安全地度过孵化期。有一天,有人发现了鸟窝,他看到鸟蛋,就伸出手指把它们捏碎了。那些未出壳的生命就这样变成了一滩“汤汤水水”。

拍摄这段素材的时候,乔乔将自己吊在黄河对岸的悬崖边上,悬空着机器拍摄,他冒着这样的危险,本来是想要在不惊动鸟儿的情况下完整记录苍鹭繁殖的过程,却无意间记录下了人类的“罪行”,由于隔着一条宽阔的黄河,虽然从摄影机里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可是“我也没法阻止他”。

孰为有情,孰为无情,孰为文明,孰为野蛮!

“出去拍东西的时候我会带一点香,有时候遇到死亡动物的尸体,埋葬完它们后,就给它们上三柱香。这不是迷信,我觉得作为一个个体,它们同样是一个生命,它们没有了,我们眼看着它们从我们眼前消失了,我就非常不是滋味。”

我将继续拍摄自然生态环境电影

2015年12月28日,在世界电影诞生120周年这一天,乔乔在母校——北京电影学院宣布设立“乔乔电影奖”。这项电影奖由乔乔个人出资,旨在奖励具有独创精神的短片,面向全世界征集纪录、剧情、动画三个类型短片,由国内外资深电影人参与评选,每年每个类别评出一部,12月28日颁奖,奖金1228欧元。

“我之所以选择电影诞生日创立这个奖,是为纪念,更是为致敬;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9年来的电影探索与实践,让我觉得,拍电影实在太难了,尤其是刚刚毕业的学生;这个奖的奖金虽然不多,但是一种激励。”

乔乔谈起创立这个奖的初衷,“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毕竟我太爱电影了。”

“毕竟我太爱电影了”,如果不了解乔乔为了拍摄自然生态环境电影而使自己遭遇的经济压力,也许我们无法理解这句话和“乔乔电影奖”代表着他对电影怎样的执著与深爱。

努力为别人提供电影资助的他其实已是“负债累累”。拍摄自然生态环境电影的启动资金,是他卖掉了在北京的房子和车换来的。可是对于拍电影,特别是要拍摄高品质的电影,卖房卖车的一两百万根本就是杯水车薪,后来他只好去找朋友借、找公益组织寻求资助,但是所得资金也常常捉襟见肘。现在,他只能接一些“短平快”的广告、微电影或者宣传片及电影等工作,用自己的专业所学与辛勤劳动换取劳动报酬,一点一滴地为拍摄自然生态环境电影积累资金。

作为一名专业的电影导演,乔乔所拍摄的自然生态环境电影具有其它生态公益宣传片所难以企及的艺术魅力,所以自然生态环境电影的空白必须由他——一位专业的电影人来填补,我们相信,他所做的自然生态环境纪录电影在史册上,会是重要的一笔。

我们见到乔乔的时候,他穿着像学生一样的日常装束,孑然一身地背着一前一后两只大背包,背包里满满地装的都是摄影器材。现今国内商业电影正值“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般的盛况,而他这边却是如此的“门庭冷落”。

面对这样的现状,对于自己所遭遇的经济困境,乔乔表示无怨无悔,他说:“拍电影就是一种修行……做电影要有使命感。还好,我没有背叛电影的精神。我很宽慰,虽然很难……”但是他也表示,一个人的力量太微薄了,他非常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一起做这件事,“我们的资金、专家和设备都与国外有着太大的差距”,如果这些情况不能改善,我们在自然生态环境电影方面与国外的差距必将越拉越大,一个人坚持的能量总是有限的,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未来,乔乔还有两个愿望。他说想把自然生态环境电影搬到院线上映,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一特殊题材的电影,从而唤起更多的人对自然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的行动中来。另外,他还想拍摄属于自己的故事片,因为他在北京电影学院所学的就是故事片专业,拍摄故事片一方面是想要发挥专业所长,一方面也是为了回馈母校的培养,并且他认为拍摄自然生态环境电影的经历对于日后拍摄故事片的计划是非常有益的锻炼:“国际上许多著名的故事片导演都是拍纪录片出身的,因为真实的场景难以计划,不容摆拍,对导演提出的要求与挑战更高。”

猜你喜欢
乔乔北京电影学院家园
北京电影学院艺考有考生称“被交卷”
梦中家园
独一无二的乔乔
芝麻虎
温馨家园
解构二次元
分数与成语
“北京电影学院·雅马哈联合实验室”挂牌成立
“无忧家园”
乔乔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