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综艺触顶?

2016-09-02 14:34冯羽
财经国家周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台式小S康熙

冯羽

台湾综艺若想重新加速奔跑,首先得学会如何摆脱疲态。

台湾“综艺一姐”小S(徐熙娣)正在遭遇职业生涯中最大的滑坡。

近日,小S携新网络综艺节目《姐姐好饿》亮相。作为一档美食访谈脱口秀,《姐姐好饿》启用了台湾王牌综艺节目《康熙来了》原制作班底,每集50万元的制作费,比台湾同等规格综艺高出6、7倍。

在《康熙来了》停播半年后再度回归,同时各种优势占尽,小S显得信心满满。

可打击却来得出其不意。《姐姐好饿》首播后,虽然在一天内就获得2500万次点击量,但随之而来的还有不断下滑的口碑。

网友纷纷吐槽节目“靠老梗走不了天下”,甚至直接叫板称,没有了前搭档蔡康永,小S显得独木难支。

不过失望的可不只小S一人。此次《姐姐好饿》口碑差评如潮的背后,正是台式综艺无法复制的昔日辉煌。

黄金十年

如果每档节目都是一场派对,那么小S当之无愧是派对的主人。不过真正成就她的,还是《康熙来了》。该节目距今已停播半年之久。

除去经典的节目话题内容,《康熙来了》留给观众最深的印象,大概是录影棚内简陋的纸板人像、LED显示屏以及花花绿绿的节目布景。就连蔡康永在首次完成录影后,都忍不住用“可怕”来形容糟糕的布景。

自2004年开播的12年来,《康熙来了》也只改过三次布景,分别是2006、2009和2012年,但即便布景如此简陋,《康熙来了》仍然常年稳居台湾综艺收视头名的宝座。

一个原因就是《康熙来了》的话题格调和两位主持人的风格。比如,小S在节目中总是将台式主持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没有嗲嗲的腔调,只有不断抛出的犀利问题,点到来宾的痛处,逼得他们在窘迫中露出最真实的状态。

遗憾的是,自《康熙来了》停播后,台湾再未出现叫好又卖座的综艺。

如果将时间倒回20年,则完全不是这副“独孤求败”的情景。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伴随着经济腾飞,台湾综艺界迎来了黄金时代。《龙兄虎弟》、《超级星期天》等综艺节目大量涌现,并催生出一批主持界常青树,如吴宗宪、陶晶莹等。

彼时,台湾电视行业只有三座“大山”——“台湾电视公司、中国电视公司、中华电视公司”。当地人称其为“老三台”。电视综艺的火爆,一度使老三台的广告时段变得极为紧俏,并且引发赞助商们的疯狂争抢。

以《来电50》为例,该综艺节目播出于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的主持人可不只是待在影棚内,而是直接飞往世界各地,机票、食宿全部由赞助商提供。节目广告更是卖出了高价,10秒广告售价33000块台币(约合6878元)。

有趣的是,若想购买黄金时段的10秒广告,还要再搭配购买另外五个广告时段,但是这样也挡不住厂商们“趋之若鹜”。电视台的效益好,员工们的收益也水涨船高。即便是三台中表现最差的一家,年终奖都能多发10多个月的工资。

不过好景不长,外来竞争者终究打破了岛内电视行业的平静。1993年,台湾当局颁布“有线广播电视法”,民营资本被允许进入有线电视系统。6年后,该“法”修正版再次公布,有线电视运营权限向岛外资本开放。此后,台湾电视台的频道数量迎来了爆发性增长,集中涌现出100多个频道。

台湾电视行业的竞争迅速进入白热化。总共仅有2300万电视用户,每一个频道都要面对上百名竞争者,不少频道的目标观众群都有所重叠。每月用户只需缴纳600台币(约合125元),就能观看所有节目,行业从业者的经营压力日益增大。

此后受到经济不景气的影响,电视广告市场繁华不再,行业内的恶性竞争也加速了台湾综艺的衰落。《康熙来了》的火爆,只是恰好赶上了台湾综艺黄金时代的最后一趟班车。

后台式综艺时代

台式综艺衰落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综艺节目的吸金能力在不断下降。

赞助厂商早已经嗅到了行业内的危险气息,他们对台湾综艺的期望,就如同广告价格一样跌入谷底。2014年,中天综合台的广告价格已经跌至10秒钟2万台币(约合4200元),此前广告售卖时“一搭五”的技巧,由于广告效益下滑,如今也沦为“一送五”。“老三台”之一的“中国电视公司”一年的营业额也从60亿台币锐减至20亿台币。

行业内的微薄利润,导致电视制作人在压缩节目制作成本方面煞费苦心。

相比此前的节目,“后辈”《康熙来了》每集制作成本仅为50万台币(约合10万元),但比起普通谈话类节目20-30万台币的预算,节目预算已经是全岛最高价。

一边是台湾制片人“节衣缩食”,试图在低成本和高收视之间寻找平衡;而另一边,大陆综艺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景象。

据业内人士透露,截至2016年,歌唱类真人秀节目《我是歌手》已经播出四季,并多次掀起收视狂潮。在第一季中,每期节目的制作费就高达500万元,13期节目共计6500万元。外加前期的舞美、灯光、音响等成本,总投入更是高达8000万元。

更令人咋舌的还有广告冠名费。在2014年湖南卫视黄金广告资源招标会上,立白集团在角逐中胜出,以2.35亿元拿下《我是歌手》第二季的独家冠名权,金额相当于台湾一整家电视台的节目制作成本。

大陆综艺的“大手笔”恰好反衬出台湾综艺的颓势:没有大制作,只能依靠本土笑料和各种生活话题。可是仅依靠插科打诨,节目没有创新,就难以吸引观众的注意。

行业的吸引力一定程度上和吸金能力相关,面对岛内狭小的综艺市场和激烈竞争,不少人才选择了跳槽大陆综艺节目。

台湾主持界大咖吴宗宪在《周六大挑战》停播后,便陆续加盟大陆多档综艺节目;台湾主持人陶晶莹在今年参与了网络综艺《大学生来了》的录制。在四季《中国好声音》的舞台和嘉宾席上,也经常能看到台湾艺人的身影。

此前台湾综艺以内容丰富、风格豪放著称,一度成为大陆综艺的导师。现在这种情况也正在发生改变。

2013年,中天综合台购买了《中国好声音》第二季的版权,正式将大陆综艺引进岛内。

节目播出后首周收视率达0.88,击败了当周平均收视为0.72的《康熙来了》。一个更直观的数据是,台湾平均每分钟大约都有26万人在观看《中国好声音2》。受大陆综艺高人气的影响,中天台此后又将多档节目收入囊中:包括《天天向上》、《爸爸去哪儿》和《全能星战》等。

吴宗宪主持了台湾综艺《我猜我猜我猜猜》15年,在节目停播后他感慨道,“节目久了,就有老态,老了就有疲态,疲了就有淘汰。”优胜劣汰不仅能用来描述人,也同样适用于节目本身。

台湾综艺若想重新加速奔跑,首先得学会如何摆脱疲态。

猜你喜欢
台式小S康熙
MINI电脑产品设计
如此原因
年度第21期,P.84
康熙下象棋
康熙隐忍除奸
台式恤压计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
我拿“联想”赌明天
平稳:2004台式电脑市场主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