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氏家族英才辈出的文化密码

2016-09-03 15:01马建光
湖湘论坛 2016年5期
关键词:英才

马建光

摘要:钱氏家族之所以英才辈出,其文化密码深藏在《钱氏家训》之中,突出表现在四句箴言:“利在一人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英才辈出的人格奠基;“子孙虽愚,诗书须读”——英才辈出的路径依赖;“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英才辈出的基因保证;“家富提携宗族,岁饥赈济亲朋”——英才辈出的基金助学。学习其家训精华,这对于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注重家庭、注重家风、注重家教”指示要求和家庭培养人才必将有所启迪。

关键词:钱氏家族;英才;《钱氏家训》;文化密码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16)05-0129-05

撩起历史的帷幔,仰望璀璨的星空,在中华文明的天幕上镶嵌着成千上万颗巨星——名门望族,如古代的孔氏家族、班氏家族、王氏家族、谢氏家族等等,近代亦如曾氏家族、梁氏家族、袁氏家族、陈氏家族等等。他们如同我们头顶上高悬的星辰,点缀和照亮着历史的天空。而在这耀眼的群星之中若论家族英才之多且绵延不绝,当数吴越钱氏家族,最为光彩夺目。自宋以降,直至明清,钱家历朝历代皆有俊杰,很多状元、进士出身钱门。进入现代和当代,钱氏英才,如同井喷一般,成群结队而来:钱均夫、钱玄同、钱基博、钱穆、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锺书、钱钟韩、钱学榘、钱其琛、钱正英、钱复、钱永健、钱文忠等众多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和学者,皆出钱门,阵容庞大,蔚为壮观。尤其是他们中杰出的父子档、叔侄档、夫妻档堪为人才学史上的奇观。故有人把现代和当代钱氏“人才谱”概括为“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1]p11

古人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而钱氏家族传世数十代,时间越千年,经久不衰。且代有钟鸣鼎食之家、博学鸿识之徒,英才迭出,绵延不绝,创造了中国豪门家族的奇迹,其秘诀何在?笔者研究认为,钱氏家族英才辈出的文化密码就深藏于《钱氏家训》之中。用钱伟长先生话说:“我们钱氏家族十分注意家教,有家训的指引,家庭教育有方,故后人得益很大。”[1]p12

一、“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英才辈出的人格根基

据《钱氏家乘》一书记载,钱氏家训是根据先祖武肃王钱鏐八训和遗训归纳而成,共635字,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节,对钱氏后人产生了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语出《钱氏家训》国家篇,意思是说如果将做之事只对自己一个人有利,那么就不要去谋划;如果对国家有利,那么就一定要去做。此句经典与儒家所倡导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念,“以天下为己任”之担当,“为万世开太平”之追求,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之情怀,如出一辙。事实证明,这种融儒家传统与钱王人生感悟为一体的爱国元素,即家国情怀,如同一种文化“基因”,通过家训的形式传于后世,哺育和滋养了一代代钱氏子孙,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了深厚的人格根基,忠君爱国就成了他们的文化自觉。这在钱弘俶和“三钱”等人身上得以集中体现。

宋朝兴起之时,吴越王钱弘俶秉承祖父钱镠“凡中国之君,虽易异性,宜善事之”、“要度德量力而识时务,如遇真主,宜速归附”[2]p3等遗训,明晓大义,不贪恋一家一姓之私,将吴越十三州,八十六县,五十五万户,十一万五千兵卒,纳土归宋,使老百姓免遭生灵涂炭,开辟了中国历史上和平统一的先例,为历代史学研究之美谈。

“导弹之父”钱学森为了追寻科学救国、科学强国的梦想,早年不惜离别亲人,远涉重洋,留学美国,勤奋求知,成就斐然。面对新中国的召唤,他在遭遇美国政府百般阻挠、精神折磨和坐牢胁迫时,以“我是中国人,当然忠于中国人民”[3]p84表明心迹,不改其志,携妻带子,义无反顾,回归桑梓。而当祖国需要他研制导弹之时,他带着“外国人能干,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3]p110这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积极投身于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组织领导工作,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原子弹之父”钱三强早年留学法国,因首次发现重原子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而名扬世界物理学界。功成名就的钱三强,为了实现科学报国的心愿,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生活,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当面对帝国主义核讹诈和苏联撤走专家双重压力之时,他急国家所急、应国家之需,挺身而出,勇于担当,发挥其高超的组织才能和卓越的用才艺术,谱写出一曲曲感天动地的爱国壮歌:在技术决策上,他“预先为谋”,出题目,指方向,“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科研攻关上,他排兵布阵,调遣良将,“战必胜”,“攻必取”;在才源保障上,他殚精竭虑,聚才荐才,育才备才,确保“两弹”研制才源不断,“不绝粮道”。因而,“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曾深情地说:“中国核物理有了他的组织领导,才团结了全国核物理学界,他的功劳最大。”[4]p43二机部老部长宋任穷也无限感慨:“钱三强同志在我国原子能事业创建与发展中,有独特的贡献,起到了别人起不到的作用。”[5]p134

“力学之父”钱伟长也是一位不计个人得失、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科学家。高中毕业,他曾以文史满分、数理化英四门共25分偏科成绩考取清华大学。而此时,恰逢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为了科学救国,钱伟长决意弃文从理,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自己的勤奋、毅力和禀赋,一年之内,就实现了吴有训教授提出的“数理化成绩都要在70分以上”试读要求,从此彻底改变了人生方向。为了科学报国,这位以国家需要为专业的“万能科学家”,依靠深厚的力学知识帮助解决了许多重大国计民生难题,如利用“束水攻沙法”先后解決了马尾港泥沙淤塞和黄河口的拦门沙问题,以及利用黄河电力解决甘肃五县黄土高原的灌溉问题,等等。即便是在从被打成“右派”到文革的9年,他先后为各方提供咨询、解决技术难题100多个,尤其是军事国防诸如防爆结构、穿甲试验、潜艇龙骨计算等,无不凝聚着他的智慧和心血。

由此可见“利在一人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这一钱氏祖训对其后人人格形成的至深影响。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端倪,即为什么钱氏家族历朝历代都能受到朝廷的优容,使得子孙繁衍、生生不息?其原因,正是得益于后人对钱王这一箴言的忠实秉承和践行。同样,它也揭示一个道理,如果不“度德量力”,不“识事务”,不善待国家,那么即便是煊赫一时的名门望族,也会走向衰败,亦或在改朝换代过程中遭灭门九族之灾,更不用说“五世而斩”,又何谈子孙后代。钱王智慧之高明、福佑子孙之恩泽,其奥妙就在这里。

二、“子孙虽愚,诗书须读”——英才辈出的路径依赖

古人曾言:“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纵观钱氏家族的发展轨迹,钱家既靠道德传家,更靠耕读传家和诗书传家,读书而科举取仕、读书而科学报国已成钱氏英才成长的重要途径。这无不得益于“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出自于《钱氏家训·家庭》)的教导和激励,并转化为钱氏后人的行动自觉。对此,钱伟长先生在一次回答记者“钱家为什么出那么多名人”时,曾不无幽默地说:“我们钱家人喜欢读书,书读多了容易当官,当官的容易出名。”[2]p4语中虽有调侃意味,但也道出了钱氏家族成功之秘密所在。

据史料记载,钱镠出身寒微,家中无钱,少年辍学,以武起家。但他资质过人,掌兵之时,方知读书不够,故而勤奋好学,不但熟读春秋,而且兼习武经。尤其是在他晚年,酷爱书法,擅长隶书,有《题钱明观桥记》、《慈云岭题名》、《黑帖》等精品传于后世,为子孙后代树立了读书好学的榜样。并结合人生感悟,以“读经传则根深,看史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子孙虽愚,诗书须读”等训言谆谆告诫子孙后代。而与此同时,钱镠治下的吴越江南,不但土地肥沃、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且崇文之风尤为盛行。自魏晋、隋唐以来中原知识分子大多避乱于此,为吴越江南積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因而,江南之地,书院兴盛,教育发达,形成了勤于读书、习文重儒的民风,“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6]p16。科举取仕博取功名自然成了人们光宗耀祖、晋升为官的首选之道。钱氏家风与吴越民风在此高度融合。

受此家训、家教、家风和社风民风影响,钱氏后人大多靠读书取仕,英才迭出如雨后春笋,科举及第者为数众多,仅在宋代一朝考取进士者就有320人。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忠逊王弘倧之子钱昆、钱易未受世袭官职,埋头读书,以其真才实学科举取仕,闻名于学林。被时人誉之为“李白之才”的钱易,以其才能,官至内相翰林学士。其兄钱昆及其子钱彦远、钱明逸,其孙钱勰、钱藻和钱和,均高中科第。他们自豪地说:“两朝之间,想继者父子,十年之内,并进者兄弟。”[7]p19如此叔侄兄弟,一时传为美谈。及至元明清三代,钱氏族人依然有大批考中进士,其中计有6人考取状元。尤其令人拍案惊奇的是,在中国科举史上,总计“连中三元”者仅14人,而钱王后裔钱棨就是其中之一,他两年之内连中三元,是清乾隆朝的解元、会元和状元。如再追溯少年时曾连中县试案元、府试案元、长庠洋元,前后可合称“六元”,创造了中国科举史上的奇迹。由此可见,钱氏后人勤读成风,以科举取仕立于当世,并不仰赖门第荫庇。

当西学东渐、新学盛行之时,钱氏后人依然秉承“子孙虽愚、诗书须读”的祖训,勤奋读书,因而钱氏英才如井喷一般,成群涌现于现代中国:钱基博、钱玄同、钱穆等扬名于国学界;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等领军于科技界;钱锺书、钱仲联等享誉文坛。与大陆遥相呼应的是,海峡对岸的钱氏后人,也是英才迭出,仅钱思亮、钱纯、钱煦、钱复父子四人,各领风骚于台湾的财坛、政坛和科坛,对台湾的发展贡献卓著。而其中的钱煦则是钱氏英才中的奇葩,一人拥有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医学院、艺术暨自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和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六顶桂冠,创造了华裔科学家的奇迹。更有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钱永健与其父兄钱学榘、钱永佑,皆以勤奋读书和学术研究,名扬美国科学界。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向来有诸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意在鼓励人们走读书科举而取仕之路,而钱氏家训“子孙虽愚,诗书须读”这句名言恰与此高度吻合,有异曲同工之妙。上述诸多例证无不表明,钱王后人正是遵循顺势成才规律,走读书科举取仕和读书科学报国之路的。这也是钱氏家族英才辈出、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

三、“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英才辈出的基因保证

此训与《武肃王遗训》之六“婚姻须择阀阅之家,不可图色美而与下贱人结缡,以致污辱门风”[2]p3有共通之处。意在说明,在娶妻时应当重视对方门第、人品和才学,如果这些足够优秀,就不要计较女方陪嫁的多寡。诚哉斯言,这句家训虽有封建残余,但仍不失为有见地的经验之谈,而且与现代遗传科学非常契合。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是有天赋的,不同的人其天赋也各不相同,而人的天赋主要来源于父母的遗传基因,即既取决于父亲的基因遗传,也取决于母亲的基因遗传,母亲的遗传与父亲的遗传,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对于儿女同样重要。这种婚姻的“优化组合”也从一个方面诠释了钱氏家族何以英才辈出,生生不息的原因。如果我们仔细考察钱学森、钱三强两位大师各自母亲的特质及其后续子媳的素质,足可看出端倪。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是杭州富商之女,自幼就受到过很好的教养和教育,知书达理,性格开朗,贤德善良,尤其聪颖过人,具有超强的数学天赋,她的计算能力和记忆能力极强,珠算比赛曾获得浙江省女子第一名,且心灵手巧,富有想象力,善长针黹刺绣,绣出的金丝珍珠鞋巧夺天工。而据资料记载,钱学森儿时不但长得酷像其母,且具有非凡的记忆力、想象力和数学能力,3岁时就能背涌数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7岁时玩“飞镖”就颖悟了某些空气动力学的常识,享有“神童”美誉。谈及往事,连钱学森自己都认为,他的天赋和数学才能主要来自于母亲的基因遗传。钱三强的母亲徐琯媜出身于绍兴城书香门第,她的祖父徐树兰为清朝举人,任过知府,创立了“古越藏书楼”,蔡元培在此读书四年,博览群书,学乃大进。徐琯媜自幼喜欢在“古越藏书楼”阅览,且专聘塾师指教,后来又至上海读了中学,为人聪慧贤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所生子女,不是北大,就是清华毕业,个个成才,皆有成就。

及至钱学森夫人蒋英、钱三强的夫人何泽慧、钱伟长夫人孔祥瑛、钱锺书夫人杨绛,她们皆为民国才媛,不但出身名门,而且德才兼备,才貌超群。所生子女,皆为英才。如蒋英乃是民国时期军事家蒋百里女儿,德国古典音乐的硕士,其子钱永刚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何泽慧乃是老同盟会员何澄次女,法国居里实验室原子物理学博士,其长女钱祖玄为法国博士、粒子物理学教授,次女钱民协为化学博士、北京大学化学院教授博导,儿子钱思进为物理学博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导;孔祥瑛乃是老同盟会员孔繁霨之女,朱自清的弟子,其子钱元凯为中国摄影权威;杨绛乃是民国时期著名大律师杨荫杭之女,著名文学家和翻译家,其女钱瑗为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

而在这些人中,尤以钱伟长孔祥瑛之子钱元凯最为典型,足可说明母亲遗传基因所起的作用。1958年钱伟长被打成右派,家人受到连累,独子钱元凯在高考中,尽管取得华北考区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而“不予录取”,却被分配到首钢工厂当搬运工。对此,钱伟长痛不欲生,孔祥瑛却安慰他说:“不要紧,要相信你儿子的能力。不上大学,照样会成材。”[2]p166后来果如孔祥瑛所料,钱元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当工人时,他凭借自己的聪慧和才能熟练掌握车、铣、刨、钳等诸多工种技术,很快就成为首钢优秀技工和技术革新能手;当技术员时,他发明的工艺设计技术,先后获得冶金部科技成果奖和首钢重大科研成果奖;与此同时,他从60年代起就迷上摄影,不但对传统摄影器材十分了解,且对现代数码摄影器材十分精通,发表了300多篇文章和著作,已成为当前中国照相机学术、理论方面的权威,国内首屈一指的数码影像专家,被摄影界冠以“钱元凯数据”和“问不倒的钱元凯”之美誉。纵观钱元凯从一个高中生到权威专家的成长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他的成就固然离不开他的勤奋耕耘,但他聪慧过人的天赋与其母亲的遗传密切相关。更何况一个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智力开发往往来自母亲,推动摇蓝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

诚如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诗人但丁所言:“要是白松的种子掉在英国的石头缝里,它只会长成一棵很矮的小树,但是,它若被种在南方肥沃的土地里,它就能長成一棵大树”[8]p198。而上述事例无不说明,钱氏家族的子孙之所以能成为“大树”,正是得益于母亲“肥沃土地”的滋养,即先天禀赋的遗传和后天启蒙教育。由此让人不得不由衷叹服,钱氏先祖钱鏐的先见之明。他虽不懂遗传学,但那句“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的家训,恰好保证了钱家所娶配偶的基因质量。而正是这种“优化组合”的婚姻观,一直影响着子孙的婚姻,才使得钱氏子孙英才不断,繁衍开来。

四、“家富提携宗族,岁饥赈济亲朋”——英才辈出的基金助学

此句典出《钱氏家训·家庭》篇,意思是说,如果家里富裕,那么就应该提携自己的宗族;如果遇到荒年,就要主动赈济亲朋。受此家训影响,钱氏后人相扶相携,互帮互助,同族共进。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家族式互助机制,其目的是为了向族中贫弱的家庭提供帮助,不但使“鳏寡孤独”者老有所养,而且更重要的是使贫困学子学有所助。得此“教育基金”资助,钱氏家族家道中落子弟才不会有失学之虞,从而确保寒门子弟也能读书求学成才。钱伟长、钱学榘的早年成长就得益于此,堪为注解这种家族“教育基金”助学成才的经典范例。

钱伟长祖籍江苏无锡鸿声里七房桥,世代为书香门第,家境殷实。然而,自祖父钱承沛去世起,钱家呈败落之势,后又两次遭受大火,房屋荡然无存,家境一贫如洗,更有钱父钱挚不幸英年早逝,钱家如同雪上加霜,老的老,少的少,经济无有来源,生存面临危机,幸亏有怀海义庄给以周济,一家人勉强养家糊口,小伟长得以上学读书。追溯怀海义庄的历史,其发端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700多年。当时鸿山的钱氏先祖发家致富,他们秉承钱王“家富提携宗族,岁饥赈济亲朋”遗训,号召当地钱家富户集于“怀海堂”,劝导他们捐财扶弱、开仓救灾、施粥救民。到清朝乾隆年间,怀海义庄的建筑终于落成,占地面积450平米,正式成为钱氏家族的议事场所。后经钱伟长祖父钱承沛运营,日趋成为家族正规的慈善救济机构,并以“救灾周急,恤孤矜寡,排难解纷,兴学育才”[2]p122为宗旨,并明文规定其中部分田产或盈利必须用于教育钱家子弟,因此,当钱伟长家生活日陷困窘之时,依例领取怀海义庄之抚恤资助,小伟长才得以上小学。及至钱伟长升入初中,此时四叔钱穆已担任中小学老师,他秉承“家富提携宗族,岁饥赈济亲朋”祖训,接过承担抚养钱伟长的责任,包揽了钱伟长初中、高中和大学的读书学习费用和人生教导。因此,钱伟长在晚年《八十自述》中,每每提及叔叔钱穆,笔下生情,心存感激。可以说,没有钱穆的资助和引导,很难想像会有钱伟长人生的辉煌。

与钱伟长相同,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榘也得益于他的叔叔钱均夫的经济资助和精神引导。钱学榘的父亲叫钱泽夫,与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为亲兄弟。钱学榘正值上学年龄,却遭遇家道中落,连学费都成问题,这样钱均夫就负担起了钱学榘姐弟的学费。并视如己出,给以人生指引,按照培养钱学森的模式培养钱学榘,因而钱学榘的求学过程与堂哥钱学森如同一辙。当钱学榘以优异成绩考取浙江大学时,钱均夫却说:“你考取的只是浙江大学,你森哥考取的可是交通大学呀!”[9]p97于是,钱学榘放弃浙江大学,改考交通大学,并以第四名的成绩录取。而当钱学榘以全校总均分第一的成绩毕业而被选为清华大学助教时,钱均夫又对钱学榘说:“你在清华教书当然不错,可是你森哥到美国留学了。”[9]p97于是,钱学榘也报考留美公费生,而且同样报考航空专业,并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与钱学森在同一个系学习,一时成为美谈。

可见“富贵提携宗族,岁饥赈济亲朋”这一钱氏家训对整个家族和后人的影响。同时它也揭示出钱氏家族英才辈出的又一秘密所在,那就是家族亲朋这种互助形式,是一种非常高明的“精准扶贫”和“基金助学”,它不但保证家族成员人人有饭吃,而且保证家族中寒门子弟人人能上学,而读书求学就能长知识、增才干,从而改变人生命运。

综上所述,钱氏家族英才辈出的文化深刻揭示了钱氏家族英才辈出的奥秘。学习其家训精华,这对于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注重家庭、注重家风、注重家教”指示要求和家庭培养人才必将有所启迪。

参考文献:

[1]余靖静.“三钱”美谈何日重现中国[J].半月谈(内部版),2010,(10).

[2]苏克勤.院士世家[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3]王文华.钱学森实录[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1.

[4]祝嘉杨思柳.钱三强:从清华走出的“中国原子能之父”[J].社会观察,2011,(4).

[5]葛能全.钱三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6]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

[7]李最欣.吴越钱氏家族文化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10.

[8]王通讯.人才学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9]牛晓彦.钱氏家训[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英才
我与《下一代英才》的故事征稿啦!
永川:“逐浪奔永”汇聚八方英才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英国如何实施英才教育
英国如何实施英才教育
一头大象在里面
The Healing among the Four Characters of The English Patient
英才教育势在必行
韩国科学英才教育经验及启示
木牌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