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纱帽”是怎么来的?

2016-09-06 16:56赵天
奥秘 2016年8期
关键词:乌纱帽官位帽檐

赵天

对于艺术作品中那些一心想要升官发财的权势人物,人们总是用“保住自己的乌纱帽”来形容他们为官谨慎的态度。那么乌纱帽究竟是什么?它是怎么来的呢?

乌纱帽是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以物喻人,后来这种帽子也被用来比喻官位,新任官位被叫做“戴上乌纱帽”,被革职则被形容为“摘掉乌纱帽”。

“重戴”北宋时衍生为“重盖”

顾名思义,“乌纱帽”,使用黑色的纱织品制作,这种帽子并非出现时就是官宦人物的标配,恰恰相反,它们源于民间,唐朝时被官员作为官服,直到宋朝时被加上了“双翅”,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

相传,乌纱帽的出现,与天气因素有关。唐、宋年间,京城风沙很大,灰尘漫天,于是人们发明了用皂纱遮面的帽子,有效防范了风沙灰尘对行人的侵袭,这种帽子便是乌纱帽的前身,被称为“重戴”。南宋时期,由于都城被迁往江南地区,当地不似北方,气候温润、少有灰尘,所以“重戴”便逐渐消失了。

唐时出现的“重戴”这一词语,在宋代衍生出了新的意思,在大宋祥符五年时,诏令亲王在出行时可以由侍从在马后高擎伞盖相随,但以下官阶都不得用。而自祥符六年起,中书省与枢密院的重要官员也被准许使用马后高擎的伞盖。因此,亲王、中书省与枢密院的高官们出行时,头戴乌纱帽,身后侍从高举伞盖尾随,所以重戴又被理解为“既有伞,又戴帽”,也就是打着伞盖时戴的帽子,所以又被称为“重盖”。

由此看来,大宋年间,都城内能有资格“既有伞,又戴帽”的人,可谓屈指可数,都是正儿八经的朝廷高官。因此,“重盖”也就成了至高的权力地位象征、贵族的标志。

乌纱帽为何成为“官帽”?

北宋年间,由于东京汴梁常年风沙弥漫,不以物掩面根本无法适应这样的天气环境,所以起初在气候恶劣时,都城的官员们不论骑马出行还是走路出行,自然都通过戴席帽、裁帽来遮挡风沙,实属无奈之举。

据《石林燕语》记载:“五代始命御史服裁帽。本朝淳化初,又命公卿皆服之。”在宋太宗淳化(990~994)年间,朝廷为体恤朝臣,为他们的健康着想,正式下令,要求包括宰相等高官,在京城中往来时必须佩戴席帽、裁帽。很显然,朝廷认为大臣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很辛苦,才作此硬性规定,然而自此之后,京城官员佩戴“乌纱帽”便成了一种制度,为官皆需尊行,不再只为防风沙所需。

甚至对于什么级别的官员需佩戴什么级别的“乌纱帽”,都有所讲究。一般来说,重要机构的五品以上高官,出行时佩戴“重戴”,即在幞头之上再加戴垂纱帽,而垂纱帽也分为两等,最高级别的官僚如宰相等配戴席帽,即帽檐周围垂吊一圈长薄纱;较低级别的官僚则戴裁帽,即仅仅在帽檐的前半周挂有长薄纱的帽子。

大概也就是自此时起,起因于恶劣天气和皇上对文武百官的厚爱,乌纱帽逐渐发展成严格的着装制度,正式成为了做官的代名词。

有趣的是,宋太祖赵匡胤登基时,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就曾下诏书改变乌纱帽的样式:宋太祖要求在制作乌纱帽时,需在帽檐两边各加一个翅,这样只要佩戴的官员脑袋一动,软翅就忽悠忽悠颤动,皇上居高临下,看得清清楚楚;同时还在乌纱帽上装饰不同的花纹,以区别官位的高低。

明朝时候,乌纱帽的命运有了关键性的突破。由于官员们特别爱戴乌纱帽,朝廷遂正式将它列为王公百官上朝及处理公务的必要配备。并对规范其制作的样子为:以藤丝或麻编成帽胎,涂上漆后,外裹黑纱。

到了清代,官员的乌纱帽被换成红缨帽,但至今人们仍习惯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丢掉乌纱帽”就意味着削职为民了。

猜你喜欢
乌纱帽官位帽檐
这个夏天用西瓜宠爱你
父亲旧军装(新韵)
百姓也戴乌纱帽
为官位吹
T BHAESEBALL CAP棒球帽
再论新生态环境下的“一切为民”
“乌纱帽”的起源和发展
《论语》(十五)
官位·官味·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