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风险因素及预后效果分析*

2016-09-07 03:13谢涛杨亚新李新霞
中国医学创新 2016年14期
关键词:晶状体乳化白内障

谢涛杨亚新李新霞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风险因素及预后效果分析*

谢涛①杨亚新①李新霞①

目的:探讨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风险因素及预后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2月-2015年12月来本院就诊并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1267例共1302眼,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患者为观察组(45例),按照1∶4的比例随机选取患者为对照组(180例),对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眼别、白内障类型、术前眼压、术前视网膜电生理结果、术前和术后的视力、视敏度、分级以及吸烟饮酒史等情况进行统计,并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风险因素以及术中后囊膜破裂对患者预后视力的效果影响。结果:性别、术前视力以及晶状体核分型是影响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风险因素(P<0.05);且男性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观察组患者中晶状体核型Ⅲ度及以上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视力均差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有所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性别、术前视力及晶状体核分型是影响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风险因素,且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对患者预后视力的恢复造成一定的影响。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晶状体后囊膜破裂; 风险因素; 预后效果

First-author's address:Akesu Corps First Division Hospital,Akesu 843000,China

白内障是由于各种因素所引起的晶状体代谢紊乱,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最终发生视物模糊。常见于中老年患者,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白内障的发病率也增大[1]。目前临床上对白内障的治疗方式主要是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但由于药物治疗在目前的国内外都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没有确切的效果,因此白内障在临床的治疗中主要还是以手术治疗为主[2]。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是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新型白内障手术,且手术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在临床应用中超声乳化吸除术具有切口小、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散光少以及视力恢复快等优点,但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是目前临床上还有待研究改进的难题,其中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据临床研究发现其发生率在3.8%~5.5%[3-4]。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对手术操作的进行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还可能会导致其他并发症(视网膜脱离、瞳孔变形、玻璃体溢出等)的发生,而最会影响手术的成败以及预后视功能的恢复[5-6]。因此,确保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的完整性是影响手术成功以及预后视功能恢复的关键因素,而导致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白内障的类型和病因以及手术方式等[7-8]。但目前就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风险因素国内还缺乏系统的归纳分析研究[9]。本研究选取2009年12月-2015年12月来本院就诊并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1267例共1302眼,对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风险因素进行探讨,为预防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提供理论依据,提高预后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2月-2015年12月来本院就诊并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1267例共1302眼,术前视力:光感-20/40,所有患者的手术均由院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操作熟练、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其中659左眼,643右眼,男648例(668眼),女619例(634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789例(808眼)并发性白内障478例(494眼),患者年龄27~76岁,平均(53.3±6.4)岁。观察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患者,共45例(47眼)。对照组:按照1∶4的比例在所有患者中随机抽选患者,若抽选到的患者为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患者则不入选重新抽取,共180例(184眼)。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并发性白内障患者,包括青光眼史、高度近视眼史、全身糖皮质激素服用史、糖尿病史、角膜病变病史、视网膜脱离病史以及葡萄膜炎史等引起的白内障。(2)排除标准:外伤性白内障患者;先天性白内障患者; 白内障摘除合并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患者;青白联合手术患者。

1.3方法 收集原始患者资料,对所有符合入排标准并抽取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原始临床患者资料统计,分别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眼别、白内障类型、术前眼压、术前视网膜电生理结果、术前和术后的视力、视敏度、分级、吸烟饮酒史、术中发现后囊膜破裂情况、术中使用超声能量及时间等情况以及预后视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

1.4评价标准

1.4.1白内障晶状体核硬度分级 根据颜色的不同选用最常用的Emery核分级标准,共分为5度。Ⅰ度,白内障晶状体核透明,无核,软性;Ⅱ度,白内障晶状体核呈黄色或者黄白色,软核;Ⅲ度,白内障晶状体核呈深黄色,中等硬度核;Ⅳ度,中等硬度琥珀色或者呈棕色,硬核;Ⅴ度,白内障晶状体核呈黑色或者棕色,极硬核。

1.4.2视力检测 所有患者在术前及术后1 d时进行视力测定,视力监测采用Snellen视力表进行,单位采用LogMAR视力单位。

1.5统计学处理 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20.0 和Graphprism 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均以()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比较采用 χ2检验,相关因素比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在年龄、眼别、病史、白内障类型、术前眼压等方面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性别、视网膜脱离手术史、玻璃体积血及术前视力4个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发生率男性要明显高于女性(P<0.05),见表1。

2.2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风险因素分析 对两组所有临床资料对比得出的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性别及术前视力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续表1

续表1

表2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独立风险因素分析

2.3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与晶状体核分型之间的关系 在入选的原始患者资料中,观察组患者有32例(34眼)进行了晶状体核分型,对照组患者有112例(115眼)进行了晶状体核分型,两组患者的晶状体核分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还发现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与晶状体核分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当核分型≥Ⅲ度时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发生率显著提高(P<0.05),见表3。

表3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与晶状体核分型之间的关系 例(%)

2.4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视力情况比较 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均提高(P<0.05);术前和术后观察组患者的视力均差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视力情况比较()

表4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视力情况比较()

组别 术前视力(LogMAR)术后视力(LogMAR) t值 P值观察组(n=45) 2.15±1.12 1.19±0.79 4.987 0.021对照组(n=180) 1.54±1.08 0.66±0.65 6.465 0.006 t值 3.125 4.556 P值 0.042 0.023

3 讨论

由于遗传、老化、外伤、辐射、中毒、局部营养障碍以及免疫与代谢异常等各种原因所引起的晶状体代谢紊乱,进而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的病症临床上称之为白内障。白内障的临床表现为单侧或双侧性的白内障,视力发生进行性的减退,可能伴有眩光感,或者出现单眼复视,近视患者的度数增加。常发于40岁以上的人群中,且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10-11]。目前临床上就白内障的治疗多选择手术治疗方法,其中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是近年来国内外发展迅速并已技术成熟的眼科手术技术,该技术主要是利用超声波将晶状体核粉碎成乳糜状后连同皮质一起吸出,由于具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组织损伤少,视力恢复快等优点而被眼科广泛应用,但是临床研究中也发现,其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达到3.8%~5.5%,尤其是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发生,在国内外的研究报道中发现该并发症的发生率在1.9%~17.6%[12-13],是临床上需要快速解决的一个难题。本次研究中所有入选的1267例患者中有45例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其发生率为3.6%(45/1267),与研究报道一致,这表明本次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且结果是可信的。同时本次研究在定入排标准时,严格的进行了定位,排除了外伤性以及遗传性的白内障等干扰因素,只入选并发性白内障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进行本次研究,所以本次研究的结果对未来临床的实践中可能能够提供一些参考的理论依据。

临床上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因素有过相关报道,发现患者的自身的身体状况,疾病的发病原因,疾病的分期以及类型等等都会对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产生一定的影响。说明该并发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均相关,具体的有患者平时的生活习惯(吸烟史、饮酒史等),全身的既往病史(青光眼、高度近视眼、糖尿病、角膜病变病、葡萄膜炎史玻璃体积血),患者的用药史(糖皮质激素使用),同时也与患者手术史相关(视网膜脱离手术)[14-15]。研究者们对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发生因素已经进行了研究分析,主要都是单一的分析,缺乏系统的归纳分析,且就影响因素的结果上也存在一定的分歧[16-17],因此本研究针对本院开始引进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技术以来的6年时间里符合入排标准的1267例患者进行系统的统计归纳分析,希望本次研究的结果能对以往研究成果进行数据补充和结论支持。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风险因素可能与患者的年龄无关,这可能是由于随着生活水平以及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高龄患者的生理素质降低的缓慢,这就会使得患者晶状体核的硬度以及后囊膜的相对脆弱度与年龄的相关性不大,所以年龄不是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风险因素[18]。有临床研究表明,患者有青光眼史、糖尿病史、视网膜脱离手术史以及视网膜病变史等的白内障患者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风险增大[19-20],这可能是由于这些疾病或者手术史,尤其是眼部疾病史给患者的身体状况带来一定的损伤,也给患者的心理带来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手术的配合度以及对医生的信任,从而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影响手术的效果。但本次研究中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后表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独立风险因素与这些疾病史均无相关性,并不会增加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风险,这可能是因为本次研究患者入选的数量有限,同时入选的患者术中所涉及到青光眼史、糖尿病史、视网膜脱离手术史以及视网膜病变史的患者数量较少,且由于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的手术难题均已经得到解决,同时由于这次研究的患者中所有患者的手术均由本院资质较高,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从而降低了这些因素对后囊膜破裂风险的影响。他们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且扩大对有疾病史患者的样本来深入探讨研究。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本次研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后发现,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独立风险因素是性别及术前视力。性别是晶状体后囊膜术中发生破裂的风险因素,且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发生率男性要显著高于女性,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男性自身的疾病特点的原因,因为中老年的男性患者在前列腺增生方面经常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长期服用a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以减轻症状,而研究表明患者在长期服用a受体阻滞剂后,若再行白内障手术,则容易在术中引发虹膜松弛综合征,导致虹膜涌动、前房形成不佳,进而对手术操作造成影响而增加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具体是怎样还需要更详尽的数据及流行病学调查来进行深入探讨研究[21-22]。术前视力是晶状体后囊膜术中发生破裂的风险因素,且主要是术前视力<20/200是超声乳化吸除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风险因素。研究中术前观察组患者的视力显著差于对照组,这可能是由于视力较差会给患者的手术操作过程带来一定的难度,而导致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发生率增加,增加风险。另外,在本次研究中还发现,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与晶状体核分型密切相关,且当核型在Ⅲ度上时,其后囊膜破裂发生的风险会显著增大,是其发生的一个风险因素。

术后视功能的恢复情况是白内障患者术后康复情的一个重要标志指标,在本次研究中,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均提高,且术后观察组患者的视力均差于对照组,说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患者的视功能有显著改善作用,但是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对患者预后视功能的恢复产生一定的影响。此结果还表明白对内障患者而言,越早发现,越早进行治疗,尽量控制风险因素,减少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发生的风险,对患者预后视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性别、术前视力及晶状体核分型是影响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风险因素,且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对患者预后视力的恢复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于白内障患者而言,要及时发现及时手术治疗,控制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发生的风险因素,对患者的预后恢复尤其是视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Hong A R,Sheybani A,Huang A J.Intraoperative management of posterior capsular ruptre[J].Curr Opin Ophthalmol,2015,26 (1):16-21.

[2]韦茹倩,蓝正荣.白内障治疗的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2013,19(7):14-16.

[3]孙涛.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1,8(7):73-74.

[4]林孝诚,余文达,陈瑾.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后囊膜破裂的处理体会[J].国际眼科杂志,2013,12(2):2504-2506.

[5] Pokroy R,Du E,Alzaga A,et al.Impact of simulator training on resident cataract surgery[J].Graefes Arch Clin Exp Ophthalmol,2013,251(3):777-781.

[6]吴柄成,戴红梅,李兰,等.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对比[J].国际眼科杂志,2015,5(12):883-886.

[7]章露易.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膜破裂风险因素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13.

[8]杨建,吴兵,秦海燕,等.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中晶状体前囊膜的应用[J].国际眼科杂志,2012,12(5):917-920.

[9]赵吉飞,杜建英,许淑云,等.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破裂原因分析及其对视力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11,8 (9):1461-1463.

[10]杨大为,白洁,郭立兰.老年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并发症的防范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09,6(33):178.

[11]曹小川.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42例[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5):156-157.

[12]章露易,徐雯,姚克,等.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风险因素分析[J].中华眼科杂志,2015,51(4):282-287.

[13] Narendran N,Jaycock P,Johnston R L,et al.The Cataract National Dataset electronic multicentre audit of 55567 operations:risk stratification for posterior capsule rupture and vitreous loss[J]. Eye(Lond),2009,23(1):31-37.

[14]宋媛,王彩霞,王秋美.小切口白内障术中后囊膜破裂的原因及处理方法[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2):74-75.

[15]朱俊东,谢丽莲,陈文芳.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并发症及处理[J].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88-91.

[16] Agrawal R,Murthy S,Sudha K,et al.Cataract surgeryin uveitis[J].IntJ Inflam,2012,20(10):548-453.

[17]文飞,李斌,李发雯,等.中国人群白内障发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6,16(3):446-449.

[18]李帅飞,陈彬川,雷方.超声乳化针头影响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效率和安全性的研究进展[J].眼科新进展,2016,36 (1):88-91.

[19]黄晓瑛,赵平,闫志鹏,等.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Fuchs综合征并发白内障的疗效观察[J].中华眼科医学杂志,2013,3(6):335-337.

[20]奚婷,张春.不同术式对白内障患者视力和并发症的影响[J].中华眼科医学杂志,2013,3(5):289-293.

[21]董光明.白内障手术中后囊膜破裂的原因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0):166-167.

[22]杜斌,李天明.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后囊膜破裂的临床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5):2313-2314.

The Prognosis and Risk Factors of Posterior Capsule Rupture in Phacoemulsification of Cataract

XIE Tao,YANG Ya-xin,LI Xin-xia.//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14):015-019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rognosis and risk factors of posterior capsule rupture in phacoemulsification of cataract.Method:A total of 1302 eyes in 1267 patients with cataract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ith phacoemulsification surgery from December 2009 to December 2015.The patients that occurred posterior capsule rupture during intraoperative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45 cases),and randomly selected patients with 1∶4 ratio into control group(180 cases).The age,gender,medical history,eye categor,cataract type,preoperative intraocular pressure,preoperative retinal electrophysiological results,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visual acuity,visual acuity,grading history,smoking history and drinking history of all patient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and analyzed the prognosis and risk factors of posterior capsule rupture in phacoemulsification of cataract.Result:The risk factors of posterior capsule rupture in phacoemulsification of cataract were gender,preoperative visual acuity and the nuclear stages (P<0.05).The rate of intraoperative posterior capsule rupture in me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women(P<0.05).The nuclear stages in type Ⅲ and abov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0.05).The visual acuity in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worse than of control group P<0.05).The visual acuity in postoperative of two group had improved,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The risk factors of posterior capsule rupture in phacoemulsification of cataract are gender,preoperative visual acuity and the nuclear stages,and intraoperative posterior capsule rupture has impacted on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visual acuity recovery.

Phacoemulsification surgery; Posterior capsule rupture; Risk factors; Prognosis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00070163)

①新疆阿克苏市兵团第一师医院 新疆 阿克苏 843000通信作者:谢涛

10.3969/j.issn.1674-4985.2016.14.004

2016-01-29) (本文编辑:蔡元元)

猜你喜欢
晶状体乳化白内障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观察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疗效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在陕西的应用
白内障手术,该选哪种晶状体
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粉碎在合并晶状体脱位眼外伤中的应用
有些白内障还需多病同治
一种与眼镜配套的眼晶状体剂量计佩戴装置的设计
简析一种新型乳化沥青的生产工艺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观察
绞股蓝总皂苷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