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凯:疼痛治疗正在进入全新时代

2016-09-07 03:00文图中国医药导报刘志学
中国医药导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麻醉科医师教授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记者 刘志学

刘国凯:疼痛治疗正在进入全新时代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记者 刘志学

刘国凯教授接受记者采访

2015年12月27日,由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承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国家卫生计生委中日友好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协办的 “2015年北京中西医结合麻醉与镇痛学术年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麻醉科及疼痛科主任刘国凯教授出任大会主席。记者在这次会议上还了解到,由刘国凯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吴安石主任主译的、有着疼痛医学界“圣经”之誉的《疼痛介入治疗图谱(第3版)》中文版,也由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在这次会议举行间隙,本刊记者就疼痛介入治疗以及麻醉学科的诸多问题,对刘国凯教授做了深入采访。

疼痛学科亟需规范发展

采访一开始,刘国凯教授首先回顾了疼痛医学的发展背景。他介绍说:“130年前,局部麻醉药品可卡因的成功开发,促进了麻醉学和疼痛学的发展。70多年前,从利多卡因、再到布比卡因及罗哌卡因在临床的使用,促使注射技术在治疗各种软组织疼痛、神经支配区域疼痛、关节韧带肌腱性疼痛及其他退行性病变引起的疼痛性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优势是操作简便、起效快、疗效确切,且容易普及。无论在大医院还是基层医院,都是医师们很容易掌握,并一试就灵的常用技术。”

刘国凯教指出,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临床医师检验和应用这种单纯假说——即在寻求疼痛成功治疗前,疼痛的病因必须被诊断——的出现,疼痛医学从此进入大发展时代;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注射疼痛治疗技术才得到了飞速发展。

刘国凯教授说,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疼痛医学这项新的亚专业的诞生,美国著名学者 Steven D.Waldmen教授编写的 《疼痛介入治疗图谱》第1版也于2000年问世,并成为注射疼痛治疗的经典之作,备受疼痛医师的推崇,被誉为疼痛介入治疗的“圣经”。

刘国凯教授认为:“在我国,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及临床学科的发展,疼痛学科也逐渐成为新兴学科中的一个亮点。目前,疼痛学科已经正式成为我国临床二级学科,各种新技术、新药物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疼痛治疗的专业性也越来越强。疼痛学科当前在我国的发展固然令人欣喜,但仍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新兴学科,如何规范化、标准化临床各类诊疗程序,是最为急迫的一项任务。作为临床医生,必须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才能真正把临床做好做强。”

披阅一载,翻译疼痛介入界“圣经”

刘国凯教授在介绍美国Waldmen教授所著的《疼痛介入治疗图谱》时说:“毋庸置疑,特殊部位的注射技术有一定的难度和并发症,必须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Waldmen教授编写的《疼痛介入治疗图谱》第3版囊括了从头到脚全身各个部位的疼痛性疾病,并从适应证、诊断、解剖、操作技巧、并发症预防及临床要点等方面进行阐述,言简意赅,并配以精美彩色示意图、影像图,帮助读者阅读、理解和掌握。”

Waldmen教授在原著 《前言》中介绍道,自从Carl Koller第一次使用可卡因施行无痛眼科手术,转瞬已经过去了127年。尽管Koller里程碑式的发现永久地改变了做手术的方式,并且不经意间开创了区域麻醉药物注射针时代,但是对随后127年的仔细分析显示,区域麻醉药物的绝大多数进步,紧紧围绕着如何开发更安全的局麻药以及如何改进注射针的品质。一些早期的书籍将常用技术、注射针的大小和长度、局部麻醉药物的剂量进行了标准化。1943年Lofgren对利多卡因的发现推动了局部麻醉药物进入手术室、产科、医生及牙医的诊所。那个时代使用最广泛的、远比普鲁卡因更安全的局部麻醉药就是利多卡因。利多卡因更宽泛的治疗窗容许进行神经阻滞出现临床决策失误时,具有更大的回旋余地,从此利多卡因成了局部麻醉药的中流砥柱。

刘国凯教授进一步介绍说,Waldmen教授作为行业内的顶尖专家,不仅是优秀的临床医生,还是多本疼痛治疗畅销专著的作者。他在《疼痛介入治疗图谱》中与读者分享了广泛而又宝贵的经验,让真正阅读、消化了它的医师有能力、也更有自信地施行所有的疼痛介入治疗技术。这部著作的第3版最大的亮点在于更新了知识,包括各种疼痛综合征最新的定义和诊断;第3版还新增或更新了大量彩图,以显示解剖、进针位置等相关信息,帮助读者精准认识各种操作及操作之间的细微差别;更为宝贵的是,每章章末的“临床要点”,能够帮助读者像专家一样进行每项操作,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鉴于以上无可替代的价值,刘国凯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的吴安石主任组建了一个强大的翻译审校团队,花费一年的时间对本书进行了认真的翻译和校对,其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保证了本书的翻译质量。由此,《疼痛介入治疗图谱(第3版)》中文版终于呈现在读者面前。

据记者了解,世界疼痛医师协会中国分会主席倪家骧教授对《疼痛介入治疗图谱(第3版)》中文版评价说:首先,该书规范了疼痛治疗的各种操作方法,满足了临床疼痛治疗的发展需求。我国疼痛医师需要从一开始就选择这样规范的专业教材进行学习,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疼痛治疗技术,从而有效地发挥各种注射技术在疼痛治疗中的作用。疼痛注射技术是治疗各种软组织疼痛和关节痛的基本疗法,也是疼痛科、麻醉科、骨科和康复科等科室的常用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疗效好、见效快和容易普及的特点。但是一些特殊部位的注射治疗又有一定的难度和技巧,不正确的注射会影响疗效,甚至发生并发症。该书将为临床医生提供实用的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各种疼痛注射治疗技术。其次,该书还详尽地描述了各类疼痛的具体治疗方案,可显著降低各种副作用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疼痛治疗的用药成本,能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符合医疗管理机构建立建设“高效-安全平台”及实现“舒适医疗”两方面的要求。最后,目前国内关于疼痛治疗注射技术的专著匮乏,该专著中译本将成为我国疼痛治疗的重要参考文献,为疼痛学的教学奠定重要基础。

谈及翻译本书的感悟,刘国凯教授坦言:“我认为,疼痛治疗领域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令人兴奋的时代。目前给予局部麻醉药时使用超声引导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只有时间可以判断超声引导是真正的‘契机’、还是必将步盐酸普鲁卡因和琥珀胆碱后尘的一种短暂的迷恋。我的临床印象是,超声技术代表了局部麻醉和疼痛治疗的一项重要进步,必将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本书除了呈现超声引导的基本操作原则外——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本书的上一版才如此受欢迎——还包括了许多新的彩图、超声、X线透视及MRI图片;还有全彩色的、与临床相关的解剖图谱,使读者对书中描述的技术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再加上内容开发专家Sabina Borza的得力帮助,我们又对每一幅图都增加了清晰而简练的图题,并且努力提高本书的版面设计水平,使之比前两版的可读性更强。”

刘国凯教授接着说:“我们希望呈献给广大同道一部中译本的经典之作,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助同行们一臂之力,将注射疼痛治疗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最终惠及广大患者!”

多学科审视围术期对麻醉医师的挑战

采访中谈及当天召开的“2015年北京中西医结合麻醉与镇痛学术年会”时,身兼大会主席的刘国凯教授在介绍会议主题时说:“本次会议着眼于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预防和处理,希望能够提高非心脏手术围术期的心血管严重事件的诊治能力。”

刘国凯教授认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尤其是老龄化和城镇化的加速,造成了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持续增加,这些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出现低血压、恶性心律失常、心梗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给麻醉医生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本次会议着眼于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预防和处理,希望能够提高非心脏手术围术期的心血管严重事件的诊治能力。

刘国凯教授介绍说:“今年的年会特别邀请了国内著名麻醉学专家李立环、郭向阳、王天龙、吴安石、卢家凯、程卫平、冯泽国等专家,从非心脏手术中常见的心血管问题、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的评估、围术期心脏监测、妊高症合并心脏病患者的诊治等角度进行探讨。此外,目前麻醉医生面对围术期恶性心律失常的诊治存在一定的误区,因此我们还特别邀请了首都医科大学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副主任张海波教授,就围术期恶性心律失常的诊治进行交流;也邀请了国内一流的中西医结合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刘清国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王强主任,从针刺与高血压的机制以及电针提高术后心脏患者快速康复等专题进行交流,探索未来中西医结合提高围术期心血管患者安全的技术。”

记者在现场看到,大会开幕式由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与镇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朝阳医院麻醉科主任吴安石教授主持,刘国凯教授致开幕辞。他在开幕致辞中回顾了三年来学会举办的多次主题鲜明的学术活动,指出今后学会的学术活动依然会做到既保证自己作为中西医结合领域麻醉与镇痛专业的特点,又与其他麻醉专业学会有所联系,保证活动一期一个主题,突出重点,兼顾全面,能够真正就一个核心临床或科研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做到有所提高,有所收获。

中国麻醉界泰斗、英国皇家麻醉学荣誉院士、北京协和医院罗爱伦教授在发言中指出,通过将中西医理论和技术的各自优势进行有机结合,研究、探讨并应用于临床,必将走出一条中西医结合的围麻醉期管理之路,使广大患者获益。

北京医学会麻醉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世纪坛医院党委书记李天佐教授,在发言中鼓励学会作为近年兴起的一个举足轻重的麻醉学术团体,在保持自身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同时,还要加强与北京其他麻醉学术团体的合作与交流,使北京的麻醉学术水平更上一层楼。

“多学科的视角,能够对围术期心血管事件带给麻醉医师的挑战给予更加透彻和立体的解读。”刘国凯教授在采访中总结说:“本届会议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学术形式新颖、多样,专家们分析问题清晰、透彻,讨论病例突出,尤其对临床的疑点难点做了详细论述。与会人员收获颇丰,成功地为麻醉与镇痛学术领域搭建了平台。”

麻醉是“全程关注”工作

据记者了解,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是唯一进入 “211工程”的中医药大学的第一临床医学院,因此在采访中,记者还向刘国凯教授了解了他供职的科室的学科建设情况。

据刘国凯教授介绍,该院麻醉科手术室共有医护人员38人,60%的医生拥有博士、硕士以上学位;共有装备先进的空气净化手术间14个,负责承担了全院手术科室临床麻醉、重症病人监护与治疗、急性疼痛治疗及无痛胃肠镜麻醉等工作,每年约实施8000例手术麻醉,大型手术占40%以上;其中全身麻醉约占60%,椎管内麻醉约占30%,其他麻醉占10%。麻醉科拥有先进的麻醉机、监护仪和抢救设备。所有麻醉科医生均接受了规范化、正规化和系统化的麻醉医师培训,掌握了目前可应用的各种神经阻滞和全身麻醉方法以及国际先进的围术期监护技术,包括心电、BIS、肌松、麻醉气体、血气、神经刺激器等。对于动脉穿刺置管、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置入、双腔气管插管以及利用可视喉镜、纤维支气管镜、光棒等设备进行困难插管等高难度的操作已运用自如。

刘国凯教授说:“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我们科还承担了大学七年制、五年制医学生及研究生的见习、实习及授课等教学任务,已获得教育部及中医药大学等多项研究基金,研究重点包括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和治疗、麻醉期生理功能维护、小儿麻醉深度监测等。”

谈及临床工作感悟,刘国凯教授坦言:“常言说,‘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麻醉科医生的工作贯穿病人的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比如,麻醉医生在手术前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因为影响麻醉安全的因素很多,病人近日的体质状况、用药细节等均不能大意。而在手术中,麻醉医生就更应该提高警惕了。手术中的患者已失去了自我防范意识,麻醉医师俨然是生命的主宰,一旦出现意外,麻醉科医生就是生命的守护神,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手术结束,让病人意识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地离开手术室是麻醉医生最起码应该做到的,需要写好麻醉记录、交待好护理人员该病人的麻醉特点及观察要点,特殊病人还应定期访视……”

采访到最后,刘国凯教授感慨地说:“爱是不论身份、不论角色的。其实麻醉医师就是一群幕后工作者,不求名利,一切为了病人着想,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做值得。每当看到患者被安全清醒地推出手术室,我们麻醉医师那掩在帽子口罩下的,都是一张张喜悦的面孔……”

专家简介

刘国凯,麻醉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麻醉科主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分会常委、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与镇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分会常委、世界疼痛医师协会中国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围术期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麻醉分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在加拿大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师从世界著名疼痛学家Gary Bennett从事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研究,并采用电生理、免疫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等手段进行了系列研究,首次发现线粒体毒性和轴突蜕变是化疗药物引起外周神经病变的重要原因。擅长危重病人围术期的诊治;擅长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及癌痛的诊治。作为主持人先后承担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大学科研基金多项。在研课题:化疗药物引起的外周末梢性疼痛机制(教育部)。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4部。

猜你喜欢
麻醉科医师教授
麻醉科特色教学查房模式探讨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麻醉科住院医师术前访视
麻醉科住院医师在疼痛科轮转期间临床教学实践与探索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医师为什么不满意?
80位医师获第九届中国医师奖
浅谈二级医院麻醉科的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