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机电类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研究

2016-09-07 02:30沈玉芳施竣哲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1231
水电站机电技术 2016年5期
关键词:机电类机电校本

郑 蓓,沈玉芳,施竣哲(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高职院校机电类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研究

郑蓓,沈玉芳,施竣哲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教师专业发展应是学科专业化和教育专业化同时进行的过程。大力发展校本培训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这一理念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谋划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的共识。本文以高职院校机电类教师为例,讨论了其发展现状和现行的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专业特点和实践案例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途径。

机电类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

1 概述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社会急需的实用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服务为目标的。高职毕业生不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就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掌握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又需具备实践经验和专业动手能力。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师进修和培训制度体系,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途径,其中校本培训就是见效快且易于实施的一条重要途径。

校本培训是指为提升学校教学的水平、教学的质量及需要教师的教学调研的能力,学校发起并且积极的组织,为了满足教师们的教学需求而开展的培训模式。它是老师教学生涯的一部分,学校则是老师们的主阵地,老师间互相教学互相学习,形成一种独有的具有特色的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有些相似,这样很好的解决了问题,又不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并且能省下一部分的费用。由此使得学校及教师得到了双赢的结局。

2 高职院校机电类的教师现在的状态及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高职院校机电类教师现状

机电专业是机械和电子两个专业方向有机结合的一个较新兴专业,近年来传统机械行业与电子电气、自动控制、计算机等技术相互融合不仅催生了机电专业并使其得到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对机电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持续升温,所有这些在为高职机电专业的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对高职机电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许多高职院校是由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师范类学校整合升级而来,原有学校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在专业知识结构和新技术、新技能上存在缺陷,也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验;新招聘的教师来源以普通高校毕业生为主,也有部分从实践一线调入的专业技术人员。高学历的毕业生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技能和经验,以及专业动手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培养的需求;引进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虽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操作能力,但由于不具备教学技能,不能很好地组织教学。另一方面,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任教师人数远远赶不上学生规模的剧增,导致教师工作任务繁重,不能安排更多时间外出参加各类培训,进行系统学习。因此在校、在职进行的校本培训方式是教师迫切需要和欢迎的,也是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2现行高职院校校本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许多高职院校为迅速的发展高等教师的教育,很多学校都在开展传统的培育方式。大力实施校本培训,取得了经济且快速的效果。但还存在薄弱环节和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的系统、常规性不够:许多高职院校在开展校本培训的时候没有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在内容的设置上没有按照目标形成系列化;在培训的方式上主要以报告为主,形式不够丰富;在时间的安排上又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临时性,从而造成参训教师能力提升不明显,培训效果一般,影响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2)培训的针对性和精细化程度不够:高职院校培训的组织者没有在培训前作深入细致的需求分析,不能按照教师层次进行分类实施,存在一刀切现象;在培训内容的设置上没有顾及教师个体发展需求,做到精细化管理。

(3)重科研轻教学:在专业化及教育的专业化的问题中,很多学校针对专业化的问题已经有了很多方案。但是在老师的老师专业化水平中也该得到重视。即很多老师需要发表专业相关的论文及学术上的专著才能很好的稳定在学校的职位,而对老师的教学的水平则不重视。这一现象导致学校里的老师都积极的看书考研。却忽视了教学的研究。

3 高职机电类教师的专业性发展的校本培训措施与途径

3.1深入研究教师的发展需要,做到个性化培养

校本培训的管理者和机电院系的负责人应在培训前先要对教师的个人情况、培训需求、动机和兴趣作深入细致的分析。只有对教师的需求做到及时洞察、全面把握,培训活动才能变得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在培训前一般可通过问卷法、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展开调查,然后经过分析、筛选,根据不同教师的特点,以问题的形式确定培训内容及范围。在做需求分析时,必须尊重每一个教师的培训需求,尽量满足教师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地为每一位教师制订详尽的校本培训计划和方案,科学解决全体和个体的矛盾,保证个体的培训方案和学校整体的发展方案一致。例如:对从企业引进的技术人才侧重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而对对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则应侧重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

3.2重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

强化新任教师入职培训工作:新任教师历来是校本培训关注的主要对象。特别是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扩招和专业结构的调整,每年都有一大批非师范类的博士、硕士进入教学岗位,因此,该增强他们在教学方面的专业性。

教学开放月活动: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如:“魅力一课”评选,展示教师课堂教学魅力;开展教学名师、教坛新秀、骨干教师、我最喜爱的教师等教学观摩课活动;教学与学业成果展示活动,对优秀的教学教案、课堂设计、教学考核等进行展示和评选;组织召开教学督导工作总结会、师生座谈会,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教学引领作用。活动结束后,进行及时总结,相关过程资料包括各种文字材料、图片和视频资料等在院系网站上进行发布,便于有需求教师进行再学习。

成立机电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升教学水平,推进专业建设与改革。每学期针对教师的需要,举行一些关于教学的调研活动,邀请学校内的教学长者分享自己的经验及方法。针对教学效果较差的教师进行原因分析,查找不足,实施针对性辅导,提升其教学水平。实施“机电课程建设工程”,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会来促进老师教科的专业的发展,采取一系列的活动及教学研讨会,来不断的改善教学的方式。增强老师们的教学的能力。

3.3增强教师专业学科能力提升

根据机电类专业注重实践操作的特性,在提升教师学术研究能力的同时,应加大对教师专业动手能力的培训力度。

座谈研讨式培训:机电院系应每周组织一次学术研讨沙龙活动,研讨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化,如:邀请学科知名专家讲座;在读博士研究内容介绍;教师在研项目或研究成果介绍和讨论,科研论文撰写与投稿等;合作企业员工新技术、新应用介绍、推广和校企合作项目探讨等。

校内生产实训基地锻炼学习: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校企合作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既能满足学校实训教学需要又能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机电类专业教学具有明显的实践动手操作特点,因此,教师除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外,还应该具有过硬的操作技能。合作企业派遣一线员工进驻实训基地全面指导生产和实训事宜,学校教师可以全程参与学习和管理,双方在发挥各自特长的同时,互相学习提高。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在岗就能学习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对实际工作岗位有了全面的了解,对新技术和新技能及时地消化吸收,从而提升学科能力。

积极组织参加机电类技能竞赛,以赛促练: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工作在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和激励等方面的作用。学校可积极组织优秀专业教师和学生参加国家级一、二类竞赛和本地区相关行业举行的技能竞赛,并把选手的培养与指导教师能力提升统一起来,实现常规化;从教师培养基金里面拿出一部分基金作为经费支持,从而把参加各级各类竞赛作为教师培养和学生技能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4 案例实践

本文作者所在学校的机电系有5个专业,31个教学班级,1 230名在校生。专任教师34人,人员结构如表1所示:

表1 机电系教师人员构成表

针对本系教职工人员结构特点和专业特色,在学校人事处的精心筹划和组织下,从2012年开始,机电系出台了一系列的校本培训管理制度和办法,常规性开展了一系列校本培训活动,2015年度在教学、学生竞赛、科研和就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获浙江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课堂教学改革项目2项。完成校内实训基地计54周的专业实训,项目开出率100%。894人次参加了6个职业资格的考核,通过率达到96.8%。“五年一贯制”及“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中美合作班”的各项教学管理规范有序。

学生技能竞赛新突破:第十二届浙江省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获三等奖1项;第九届全国水利高职院校“闽水杯”技能大赛中获三等奖1项;浙江省第五届职业院校“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3个三等奖;参加《全国应用型人才综合技能大赛》三等奖2项、二等奖1项。

教师科研工作成效显著:1人获浙江省高职高专校企合作项目二等奖;1人获得在促进水利科学技术进步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人员,奖励等级二级(省部级);全年获得专利发明11项;省厅级课题6项;院级课题4项;各项在研课题共计33项;结题9项;发表论文41篇。完成服务社会等创收50万元的目标任务。

招生、就业工作进出两旺:2015级新生445人,报到率96.71%;2015届毕业生就业率98.97%,签约率97.44%,专业对口率88.53%。其中18人参加浙江省专升本升学考试,全部顺利为本科院校录取。

5 总结

高职院校开展机电类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育,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在职继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坚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切实把握教师现状,根据教师自身需要和发展需求进行培训,按照机电类专业的特性,在形式上灵活多样的同时,应紧紧围绕“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核心,提升高职机电教师的教学和专业技能水平,实现学科专业化和教育专业化的双发展,切实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培养更多的优秀毕业学生和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1]寇尚乾.高校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探讨[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22(04):128-131.

[2]余娟清.基于专业发展的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思考[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6):101-104.

[3]丁昌滔,张海涛,宓大荣.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的有效性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8(23):72,90.

[4]张文利.高职机电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科技信息,2012(170).

[5]宋秀玲,王宏亮.加强机电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7(03).

G715

A

1672-5387(2016)05-0046-03

10.13599/j.cnki.11-5130.2016.05.016

2016-03-30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课题:基于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校本培训模式研究(TRC1515)。

郑 蓓(1985-),女,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师资管理。

猜你喜欢
机电类机电校本
基于Spring Boot的机电类特种设备风险防控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更正启事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机电类特种设备检验工作中的沟通探讨
简述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高速公路站级机电维护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接地技术在机电类特种设备中的应用及检验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