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花絮的功能
——以《第三级》为例

2016-09-09 06:03夏金轩
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第三极摄制组纪录片

◎夏金轩

纪录片花絮的功能
——以《第三级》为例

◎夏金轩

近年来,花絮作为纪录片重要的组成部分日益受到许多制作者的重视,并形成一种独特的影视艺术现象。央视摄制的描述西藏人文地貌的纪录片《第三极》的最后一集《讲述拍摄背后的故事》即为花絮片。以《第三极》为例,纪录片花絮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提纲挈领,画龙点睛;二是补充叙述,丰富内涵;三是赋予活力,增添情趣;四是增强感染,引起共鸣。

一、提纲挈领,画龙点睛

不同于影视娱乐仅是搞笑镜头集锦的花絮,纪录片花絮经过导演重新编排,并进行了艺术再加工,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全新的镜头组接形式。纪录片花絮首先具有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第三极》花絮从正片40个故事中精选出十几个故事,《讲述拍摄背后的故事》是前五集的浓缩精华版,它通过不同于正片的叙事和剪辑方式,提炼了纪录片的社会文化价值,勾勒出一部藏区的影像史诗。

《第三极》的前五集和花絮片《讲述拍摄背后的故事》均围绕故事展开,但二者讲述故事的方式却不尽相同。前五集讲究丰富多样,总是尽可能铺展故事的细节,且导演常常采用空镜头和抒情性镜头来辅助渲染纪录片的氛围,很多故事使用悬念和延宕的手法,以引起观众的注意。如第一集《生命之伴》,开头的故事先介绍了森林脚下的一个村庄废墟,接着影像呈现了在废墟中活动的藏猕猴,用活泼可爱的猕猴形象引发观众的观赏兴趣,对废墟产生的原因却暂时按下不表。这种例子不胜枚举。《讲述拍摄背后的故事》叙事则讲究精练,切入故事常常直奔主题,少设悬念。区别于前五集中众多的长镜头和空镜头,《讲述拍摄背后的故事》经常快速剪切正片中出色的画面场景和实际拍摄过程,也因此,两部分形成了一快一慢不同的叙事节奏。

《第三极》前五集和花絮片同样讲究影像剪辑的手法,但两者影像剪辑的目的并不相同。整体上看,如果说前五集影像剪辑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叙事并最大程度地维持观众的注意力,那么花絮片《讲述拍摄背后的故事》的主要目的却是引导观众进入故事背后更深层面的思考,达成画龙点睛、升华主旨的作用。《第三极》花絮片中选择的镜头和故事突出强调了纪录片的主题内涵,表达了在世界第三极这种极端严峻的自然环境中,人与自然之间令人惊叹的平衡以及人类生命的坚韧和由此锻造出的心灵的善良、虔诚和友爱。

二、补充叙述,丰富内涵

花絮片和正片最显著的差异,就是摄制人员和他们的拍摄过程公开出现在影片中,成为纪录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导演、摄影师等工作人员的采访对正片中表现过的故事进行补充叙述,使纪录片的信息量更加丰富。《讲述拍摄背后的故事》中有一个片段,以摄制组总导演的口吻,补充讲述了当惹雍措两位情真意切的高龄双胞胎的呢喃碎语,给读者补充传递了更多视觉信息和情感内涵,使纪录片更加具有情感的力量。雅鲁荒原中懂得现代科学技术的藏医的生活、掏挖狼毒草制作藏纸的传统艺人的烦恼、《格萨尔王传》的说唱传人对未来的担忧、富有青春欢快气息的打阿嗄场面、神圣无比的佛教坛城制作技艺、西藏牧民与狼崽之间的亲情等故事,在前五集中都有翔实的演绎,但在《讲述拍摄背后的故事》中,通过增加一些素材画面和导演对这些故事的补充评价,让观众看到了片中那些人真实的生活场景,使其变得可观可感、可触可摸。

从一定意义上说,纪录片的花絮片甚至可以构成另外一部独立的作品,“这些花絮信息为观众提供了另一部纪录片。于是,电影拍摄花絮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生产者式的文本,将他们从消极的、接受式的、被规训了的读者中解放出来”。纪录片同样如此,纪录片的花絮中多次插入拍摄人员对正片故事的评价,在补充阐释创作者意图的同时,也极大丰富了纪录片的内涵。在《第三极》的前五集中,藏医次成的故事表现了次成虔诚修行、慷慨赠药的高贵精神。但是在《讲述拍摄背后的故事》中,关于次成的主要内容却是其在古老的洞穴中享受现代文明并达到了传统与现代绝佳结合的境界,同时利用画外音进行补充评价:“我觉得那一幕挺有意思的,就是一个我认为与世隔绝的地方,但是实际上现代的生活、现代的文明完全地深入进去了。”对于同一个人物和故事,《第三极》的前五集和花絮片角度各异,形成互为有益的补充。

三、赋予活力,增添情趣

笔者对比查阅《第三极》在乐视网的分集点击情况(截至2015年12月8日),运用大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显示,《讲述拍摄背后的故事》点击量最高。这说明花絮一集的收看人群最多、受众最广。运用新浪微博搜索“第三极”“花絮”两个关键词,出现近100条相关内容,其中有60多条内容是网友对该片花絮的探讨和赞美。“拍摄花絮所提供的窥视欲满足的心理机制和第一次满足略有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都增强了纪录片的活力和趣味。

在内容方面,增添一些趣味性强但又不宜在正片中表现的镜头细节。例如《讲述拍摄背后的故事》中敏珠林寺庙里年轻学生之间日常生活中交流和打趣的镜头、打阿嘎的年轻人唱唱跳跳对着镜头微笑做手势的镜头等。摄制组还有意加入一些“故事中的故事”,总导演曾海若曾在花絮中说道:“我们的拍摄过程和我们拍摄的故事一样精彩,充满了传奇色彩。”比如黑颈鹤故事的背后就有摄制组的扑空——突破——苦守,展现蹲守拍摄过程这种去神秘化的做法,形象生动地呈现了摄制组拍摄的幕后故事,满足了观众的窥视欲望,缩短了观众与纪录片的心理距离,给人以新奇的视觉享受。

在形式上,和正片相比,花絮片因其非正式性和特殊性反而获得了更自由、更灵活的表现空间,使创作者可以更自由地发挥想象力。比如对正片镜头的片段灵活剪辑、对创作人员采访的自由穿插等。“摄制组成员遭遇高原虫害危及人身安全的故事,在雅鲁藏布江边上的墨脱石锅制作拍摄时意外发生车祸,拉萨市区里老人与绵羊去虔诚礼佛的故事”等正片中大量篇幅表现过的内容在花絮片中三两句带过,导演用卡片式的闪现画面,“把片中的时空信息和故事事迹的时空信息重合比较,自动填补片中所省略的那些时间与空间”,重新带给观众认同感,又以更加主动的姿态传导摄制组后期拍摄过程和拍摄工作的一些理念原则,在保持同前五集整体风格一致的前提下,更显形象生动。而正片因篇幅和结构的限制,做不到这种灵活的情感嫁接,许多珍贵的素材则不免错失表现的机会。

四、增强感染,引起共鸣

常言说“戏无情,不感人”,花絮拍摄也是同样的道理。花絮片制作可以增强正片的感染力,让观众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和心灵上的碰撞。

一方面,纪录片花絮因其对拍摄过程的原生态还原和粗糙的剪辑而比正片更加接近真实的形态,“有欢乐、有泪水”的拍摄过程让观众产生更立体的观感体验,为片子增添了艺术感染力。总体上,《第三极》的花絮片不仅没有降低前五集制作精良、视角独特的整体水平,反而始终保持一种和谐统一的格调,并通过制作团队的亲身经历给观众带来全新的启示和更深的共鸣。

另一方面,对比《第三极》前五集和最后一集花絮片的解说词可以发现,前五集的解说词采用了纪录片常用的客观视点即第三人称视点,而《讲述拍摄背后的故事》的解说词则较多地采用了主观视点即第一人称视点。其实,纪录片因其纪实性特点而要遵循客观视点剪辑原则,但是花絮不同,通过主观视点的采用,花絮将观众带入影像情境,以更直接地传达创作者的意图,使影像更富有感染力。《讲述拍摄背后的故事》开头部分解说词为:“我们的纪录片,讲述的是高原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摄制组一年的拍摄中不断遇见大自然恩赐的惊喜。”“我们”即代表了花絮片一集即将以摄制组的主观视点展开。

《第三极》总导演曾海若在花絮片中说:“《第三极》里的故事没有太多的新、奇、怪,制作团队原本以为可以拍摄一个不一样的世界第三极,结果反而被各色藏民的那种真实、淳朴、自然的笑容所打动,实际上,看到的是一种很熟悉很永恒的东西,那就是真诚和美好。”末尾以MV的形式,剪辑了全片浓缩的精彩瞬间,配上歌手许巍深情演唱的《第三极》,再次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重唤观众的记忆点。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第三极摄制组纪录片
理性思维 辩证思考
就能帮到这里了,企鹅们,加油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保护“第三极”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影视剧中的无人机
绘制西藏纪录片类型的新图景——《第三极》《天河》的纪录精神大转变
在高温与严寒之间
以《第三极》为例探析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发展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