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失业与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动区域差异分析

2016-09-10 07:22刘日星蒋文莉
财经问题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刘日星 蒋文莉

摘 要:本文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综合效应模型,分析工资、失业与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动的区域差异。研究表明:工资对东部地区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动的影响力度远小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东部地区,失业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内部结构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动正相关,而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动负相关;对于中部地区,失业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动正相关,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动负相关;对于西部地区,失业与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动正相关,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动负相关。这对于中国不同区域制定不同的产业政策和工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制造业;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6)03008707

一、引言

2007年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的外部市场出现显著变化,随着人民币汇率升高和工资水平的上升,出口导向型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受到严重冲击,制造业产品低成本优势逐渐减弱,我国制造业是否就完全失去了低成本优势地位呢?这是很多学者争相讨论的问题。实际上,由于我国经济区域特征非常明显,加上改革开放以来的非均衡发展,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发展有差异,分别体现在劳动生产率、工资水平、经济结构等方面。蔡昉和王德文[1]与刘新争[2]认为:生产成本上升能“倒逼”国内产业升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在中国区域之间的动态转变,使东部地区逐渐丧失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要素禀赋的显性优势呈现。但是,在区域性的制造业转移升级过程中,东、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失业和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动态发展分别呈现怎样的一种关系,各区域之间差异及成因是什么,各区域应如何采取对策?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文献回顾

关于工资成本与产业结构之间关系的理论很多,配第[1]率先提出“不同产业工资水平的高低可以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这种变动通过劳动力由低收入产业向高收入产业之间的转移来实现”。Clark[2]认为“需求对产业结构的变迁产生重要影响: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劳动者对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会下降,而对于价值链高端的制造业产品的需求会增加,从而形成“收入增加——消费结构改变——生产结构变化”的产业结构升级路径。程建平[3]以浙江省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例,分析了廉价劳动力对浙江省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升级产生的消极影响,认为较低的支付能力减少了劳动者对中高档产品的有效需求,从而导致产业升级断层。Partners[4]研究发现,由于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受到印度、越南等低劳动力成本国家制造业的强力冲击。郭克莎[5]认为,劳动要素价格的上涨会引发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巨大改变,制造业结构必须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转变。许召元和胡翠[6]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劳动密集型行业消化了75%的成本上涨压力,资本密集型行业消化了70%的成本上涨压力,技术密集型行业效率的提高基本全部消化了成本上升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学者们研究失业和产业结构之间关系的成果也很多。刘丙泽[7]认为,失业和产业结构性失业本质上是结构失衡理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具体表现,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失衡是结构性失业的根本诱发机制。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客观上对劳动力需求结构的要求必然发生变化,然而,劳动力供给结构的调整具有相对的滞后性,因而势必导致劳动力供需结构失衡,现实中的结果便是结构性失业。我们可以通过劳动力市场供求理论来解读结构性失业,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结构三者中,只要其中一种结构出现了失衡,便会引发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的结构性失业。孙魏和杨帅[8]认为,资本或技术对劳动要素的替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产品价格竞争优势的降低,从长期来看,这也可以促使企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杜传忠等[9]认为,当第二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时,一方面会产生替代效应,使工人就业需求减少,另一方面会产生新的产业和部门,从而产生收入效应,需要大量的工人。以上两种效应使第二产业产值增长对总就业规模的影响从短期看具有不确定性,但在长期看,收入效应会大于替代效应,使总就业规模增加。

纵观有关工资、失业和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的理论,主要研究的领域涵盖了成本与产业结构,失业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但是针对制造业内部结构(按使用要素密集呈度分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研究中国东、中、西部区域间工资、失业和制造业结构变动关系差异的成果非常少。

二、模型构建及数据说明

1.模型构建

按照各行业使用生产要素密集呈度的不同,根据《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有关制造业的划分,参考李耀新[10]、张军[11]和《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12]的分类方法。本文把制造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三种类型。根据数据选取的需要,本文对其中21个行业进行归类分析,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包含的产业为:农副食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金属矿物制品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行业有: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产业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行业有:医药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另外,根据中国经济区域划分方法,本文把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1个省(直辖市)划分为东部地区;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和湖北8个省划分为中部地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广西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为西部地区。选取制造业结构、工资、失业率作为制造业结构方程的变量,建立模型如下:

其中,PSE1、PSE2和PSE3分别代表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结构,分别用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品年销售总值总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产品年销售总值总和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工业产品年销售总值总和分别占三者之和的比重表示;AWE1、AWE2和AWE3分别代表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平均工资水平;UE代表东部地区城镇登记失业率。PSC1、PSC2和PSC3分别代表中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结构,分别用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工业产品年销售总值总和分别占三者之和的比重表示;AWC1、AWC2和AWC3分别代表中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平均工资水平;UC代表中部地区城镇登记失业率。PSW1、PSW2和PSW3分别代表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结构,分别用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工业产品年销售总值分别占三者之和的比重表示;AWW1、AWW2和AWW3分别代表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平均工资水平;UW代表西部地区城镇登记失业率;α、β、γ分别为参数,ξ代表随机误差项。

2.数据说明

本文数据来源于2006年、2007年、2010年、2011年和2012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使用分行业分地区面板数据回归分析。AWE1、AWE2、AWE3、AWC1、AWC2、AWC3、AWW1、AWW2和AWW3分别代表东部地区11个、中部地区8个和西部地区5个省(直辖市)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各行业工资的平均水平。由于西部地区有些省(直辖市)区数据来源不完整,所以选用四川、重庆、陕西、云南和新疆5个省(直辖市)区数据做代表。UE、UC和UW分别代表东部地区11个、中部地区8个和西部地区5个省(直辖市)区城镇登记失业率。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三、经验分析

在对面板数据作回归分析之前,分别对变量作单位根检验,采用LLC检验模式,检验前提假设各变量存在单位根,发现变量LOG(100×PSE1)、LOG(AWE1)、PSE2、PSE3、UE、LOG(100×PSE2)、LOG(AWE2)、LOG(100×PSE3)、LOG(AWE3)、LOG(100×PSC1)、LOG(AWC1)、PSC2、PSC3、UC、LOG(100×PSC2)、LOG(AWC2)、LOG(100×PSC3)、LOG(AWC3)、LOG(100×PSW1)、LOG(AWW1)、PSW2、PSW3、UW、LOG(100×PSW2)、LOG(AWW2)、LOG(100×PSW3)与LOG(AWW3)都拒绝假设各变量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是平稳系列。在对各变量作单位根检验之后,分别对东、中和西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以本类型产业结构为因变量,平均工资水平、失业率和其他类型产业结构为自变量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1.东部地区工资、失业与制造业内部结构关系分析

东部地区工资、失业与制造业内部结构关系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1)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工资水平、失业率与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成反方向变动,工资水平每上升1个百分点,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约0.0391个百分点;失业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约0.0343个百分点。这表明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工资成本上升压力显著,通过转移或升级为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来消化。另外,说明东部地区失业为结构性或周期性失业,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造成的。(2)东部地区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工资水平、失业率与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成反方向变动,工资水平每上升1个百分点,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约0.0089个百分点,这一比重小于工资水平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影响;失业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约0.0033个百分点,这一比重小于工资水平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影响。这表明东部地区资本密集型产业也受工资成本上升压力影响,但是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相比没有那么大。另外,也说明东部地区失业为结构性或周期性失业,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造成的。(3)东部地区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工资水平、失业率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成正方向变动,工资水平每上升1个百分点,技术密集型产业比上升约0.6883个百分点;失业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约0.2205个百分点。这表明东部地区技术密集型产业没有受工资成本上升压力影响,反而促进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另外,由于失业率为城镇登记失业率,失业率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成正方向变动,说明东部地区本地技术性人才不能满足当地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发展需要,需要外来人才补充。

2.中部地区工资、失业与制造业内部结构关系分析

中部地区工资、失业与制造业内部结构关系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1)中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工资水平、失业率与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成正方向变动,工资水平每上升1个百分点,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约0.5048个百分点;失业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约0.1462个百分点。这表明中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没有工资成本上升压力,可以承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进入。另外,失业率与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成正方向变动,由于失业率为城镇登记失业率,说明中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镇劳动力吸收力度较小。(2)中部地区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工资水平与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成正方向变动,失业率与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成反方向变动,工资水平每上升1个百分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比重上升约0.0032个百分点;失业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约0.0071个百分点。这表明东部地区资本密集型产业没有受工资成本上升压力影响,可以承接东部地区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转入。另外,说明中部地区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比重增加可以减少失业。(3)中部地区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工资水平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成正方向变动,失业率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成反方向变动,工资水平每上升1个百分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比重上升约0.0262个百分点,大大高于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失业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约0.0270个百分点,高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这表明中部地区技术密集型产业没有受工资成本上升压力影响。

3.西部地区工资、失业与制造业内部结构关系分析

西部地区工资、失业与制造业内部结构关系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1)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工资水平、失业率与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成正方向变动,工资水平每上升1个百分点,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约0.5999个百分点;失业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约0.0826个百分点。这表明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没有受工资成本上升压力,可以承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进入。另外,失业率与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成正方向变动,由于失业率为城镇登记失业率,说明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镇劳动力吸收力度较小。(2)西部地区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工资水平、失业率与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成正方向变动,工资水平每上升1个百分点,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约0.4477个百分点;失业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约0.0417个百分点。这表明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没有工资成本上升压力,可以承接东部地区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进入。另外,失业率与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成正方向变动,由于失业率为城镇登记失业率,说明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镇劳动力吸收力度较小。(3)西部地区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工资水平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成正方向变动,失业率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成反方向变动,工资水平每上升1个百分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比重上升约0.0382个百分点,大大高于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失业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约0.0354个百分点。这表明西部地区技术密集型产业没有受工资成本上升压力影响,将来可以承接东部地区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转入。另外,说明西部地区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比重增加可以减少失业。

4.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工资、失业与制造业内部结构关系差异综述

上述经验分析表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工资、失业与制造业内部结构关系有明显差异:

第一,关于工资与制造业内部结构。对于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而言,工资上升促使其转移或升级,然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工资成本是他们发展和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优势要素。对于东部地区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而言,工资上升促使其转移或升级,但是工资影响力度远小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然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工资成本是他们发展和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要素,但是西部地区的优势明显高于中部地区。对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而言,虽然三个区域工资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比重都成正方向变动,但是工资影响力度有显著区别,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系数分别为0.6882、0.0262和0.0382,由此东部地区利用高工资吸引高技术人才的优势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表明工资水平上升可以激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其发展。中西部地区的低工资对发展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优势不明显。

第二,关于失业与制造业内部结构。对于东部地区而言,失业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正相关,说明东部地区失业主要为周期性和结构性失业。对于中部地区来说,失业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正相关,说明中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展有利于解决低技能的农民工就业问题,而不利于解决城镇失业问题。失业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负相关,说明中部地区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有利于解决城镇失业问题。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失业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正相关,说明西部地区发展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有助于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不利于解决城镇失业问题。失业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负相关,说明西部地区发展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有利于减少城镇失业。

四、结 语

综上所述,中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区位条件、劳动力、政策制度和其他资源禀赋不同,使得工资水平和失业水平与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化关系差异显著。为了发展区域经济,解决失业问题,促进制造业转移升级。针对不同区域,可以采用因地制宜的政策:

第一,加大东部地区本地人才开发培训力度,满足其技术密集型制造产业发展需求。中、西部地区适当发展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吸收城镇劳动力。

第二,对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不但要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工作,还要培训安置中部、西部地区城镇失业人员,适当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

第三,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困境,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不但要做好制造业转移,以及就业结构时空转换工作,还要做好区域间制造业结构升级优化,以及劳动力合理流动与配置工作。

参考文献:

[1]威廉·配第.政治算术[M].陈东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9-20.

[2]Clark,C.TheConditionsofEconomicProgress[M].London:MacmilIan,1957.240-255.

[3]程建平.工业化进程中工资水平对产业升级影响的研究——以浙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为例[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4):49-55.

[4]Partners,A.IntroducesNewOutsourcingToolThaiDeterminesBest-CostCountries[DB/OL].hllp//\v\v\v.market\vire.com/press-release/Alixparlners-001044.html.

[5]郭克莎.中国工业发展战略及政策的选择[J].中国社会科学,2004,(1):30-41.

[6]许召元,胡翠.成本上升的产业竞争力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8):54.

[7]刘丙泽.我国结构性失业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8]孙巍,杨帅.劳动力成本、要素替代与制造业产品出厂价格[J].中国物价,2011,(9):19-23.

[9]杜传忠,韩元军,张孝岩.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产业升级与就业规模[J].财经科学,2010,(8):72.

[10]李耀新.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论[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221-222.

[11]张军.中国的工业改革与经济增长——问题与解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38-256.

[12]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0)[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286-292.

[13]蔡昉,王德文,曲玥.中国产业升级的雁阵模型分析[J].经济研究,2009,(9).

[14]刘新争.比较优势、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转移[J].经济学家,2012,(2).

(责任编辑:于振荣)

猜你喜欢
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丢
碎片化培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探索与实践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企业自由进入与经济周期行业间传导*——基于两部门DSGE模型的分析
大国雁阵模型可分析我国产业转移吗?
中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适度性研究
劳动密集型企业职工薪酬现状的实证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Appearance of a neural bypass between injured cingulum and brainstem cholinergic nuclei of a patient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on follow-up 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 images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